鲁政委:西方是消耗性赤字,我们是生产性赤字

鲁政委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10-07-28 00:43 | 收藏 | 投票

财政部表态回应传言 向市场传递出利好信号

2010年07月28日07:39 来源:
 
 

  外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内有节能减排、出口退税调整等政策打压高耗能产业,引发经济增速下滑,各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猜测颇多。对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昨日明确表示,下半年"要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关专家表示,财政部这一表态,回应了刺激政策即将退出的传言,向市场传递出利好信号,但财政资金需要精准投放,投入到有消费空间的领域,才能起到谢旭人所言"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预想效果。

 

  地方政府债务属生产性质 专家:我国经济政策无紧缩必要

  "从经济发展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内生动力不足,接踵而至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全球经济复苏脚步放缓。"在昨日举行的2010年年中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谢旭人表示。

  显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成为政策制定者们考虑的重点。此前,欧洲部分国家为缓解危机削减政府开支,引发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是否该退出的新一轮热议,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调控政策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的走向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西班牙推出150亿欧元财政紧缩计划;德国出台800亿欧元财政紧缩方案;英国实施1480亿美元紧缩政策,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下,"减赤"成为主旋律。而反观我国,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已经显现,对比各国政策选择,我国宏观政策会不会也转向紧缩?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与欧洲部分国家的赤字财政性质不同,我国没有实施紧缩财政政策的必要。

  "西方国家的财政赤字属于非生产性质,而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属于生产性质,两者性质不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西方国家的债务危机由高福利产生,我国的债务危机是由刺激政策产生,资金投入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会带来相应产出,没有必要和西方国家一样采取紧缩政策。"在保持审慎态度的前提下,我国未来的债务风险不大。"

  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室主任刘霞辉表示赞同,"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国家政府抗风险能力低,我国政府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拥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前提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不具备紧缩压力,也没有紧缩必要"。

  防止政策叠加负面效应 积极财政政策"确有必要"

  与欧债危机引发紧缩担忧相对的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引发的则是宏观调控"适度放松"的猜测。自然灾害频发,增大农业增产的不确定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打压高耗能产业"没有商量",工业经济增速必然减缓;潜在通胀预期不可小视,中国经济面临的"两难"问题堪称"阵容庞大"。

  此前,依据外贸和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商务部和工信部两大经济核心部门,均对经济走势做出了"前高后低"的判断。

  "个别领域出现'前高后低'现象并不可怕,但如果下半年多个领域同步出现'后低'且'低'很多的现象,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楼市调控、节能减排政策、出口退税调整等将影响经济增速,需要防止各种政策叠加带来的负面效应。

  面对宏观调控的"两难"境地,财政部定的基调是"稳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财政部对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申,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可。"今年中国经济'维稳'成基本态势,但今年经济'维稳'不等于明年没事,未来宏观调控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来看,过激的刺激政策没有必要,过度打压政策同样没有必要,积极稳妥的财政政策是正确的选择。"刘霞辉表示。

  鲁政委则表示,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的背景下,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确有必要。"当前经济下滑速度过猛,宏观调控需要一个缓冲期。"

  发挥调控效果须精准投放 民生、消费应成财政投入重点

  "财政政策刺激哪儿需要精准,资金应该更多地投到有消费空间的领域,以消费空间为导航仪,财政资金才能更好地发挥调控效果。"对于未来财政资金的投入重点,鲁政委如是表示。

  在认可调控政策"维稳"的同时,相关专家均对财政资金的投向表示了更多期待,财政投入应重点转向内需、社会保障、民生等领域,而不是修建更多的铁路、公路、机场。

  "目前来看,财政资金已经不需要更多地投向铁路等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应该更多地关注民生。"刘霞辉表示,"财政资金在带动经济增长领域的投入已经足够充分,转向其他方面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积极财政政策未来的投入重点,谢旭人表示,下半年要继续推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继续支持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是政策制定者的必答题。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两马争先,消费则是长期短板、一马断后,推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堪称对症下药。在这样的形势下,财政资金更多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让居民敢消费、能消费,中国经济发展才可以获得可持续、强劲的动力。

个人简介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