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 绿色 生态 打造重庆特色宜居城市

梁培俊 原创 | 2010-08-10 11:58 | 收藏 | 投票

以低碳 绿色 生态 打造重庆特色宜居城市

  —— 关于对梁平倾力打造重庆特色宜居城市的思考
 
本报记者 梁培俊   “把梁平打造成为重庆特色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是梁平县委委,县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宜居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经济为本、以安全为本的城市,是一个卫生健康、生活方便的城市。宜居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不懈追求,更是每一个梁平人民的热切期盼。最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把梁平打造成为重庆特色宜居城市,就是要使梁平进一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高效的行政管理、生动的民主氛围、先进的文化品质、良好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态环境、高尚的公民意识,使梁平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精神家园。
梁平建设特色宜居城市具有许多优越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创建硕果累累,城区规模不是很大,比较容易加强管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营造祥和、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依托双桂湖1450亩水域面积和5000株成林桂花树,打造“湖光山色桂花城”;依托渝万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梁黔高速公路,达万铁路、梁平机场和县内“四环十射”的交通规划格局,打造渝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城市;依托实施城市数字化管理,配套小区建设,完善商贸、文化、教育、医院、环保等基础设施,打造宜居文明城市;依托规划新城区用地面积6.5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面积25平方公里,统筹使用全县用地指标,建设14.9万平方米廉租房,合理调控房价,积聚人气,打造25万人口中等城市。但对照《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城市环境,市民生活质量,治安环境,文明程度等方面。因此,必须立足目前状况,创新思路,扬长避短,立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把中心城区的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
要科学制定宜居规划,让城市靓起来。规划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决定一个城市的品位,也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宜居程度。一个没有科学规划的城市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城市,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城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则是一个平庸的城市。宜居城市首先需要宜居规划,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从有利于梁平人民生活质量和出行便捷的改善,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环境容量的改善出发,按照产业发展、交通需求、设施配套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与布局。尤其是在规划方面要尽量全面细化,并配套制定社会公共设施、绿地系统、城市景观、水体和环境保护以及分期建设等专项规划,从局部保证整体。要严格执行规划,建立规划审批民主决策制度,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喜好来确定规划,更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降低规划标准,宁可不建或缓建,也不能乱建和粗制滥造。
要着力做美生态环境,让眼睛亮起来。绿是城市之肺。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宜居城市必须拥有清新空气、洁净水源、葱郁绿化和优美自然景观等生态环境。要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打造“湖光山色桂花城”、道路景观、公园景观“三大生态景观”,做到绿带景观化、景观人文化,以双桂湖1450亩水域面积和5000株成林桂花树、道路为绿色廊道,与公园相连,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要在大力推进绿色工程的同时,积极倡导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和空中绿化,开发“空中绿地”,做美城市空间。要采取规划建绿、挤地造绿、拆围进绿、市场兴绿、文化活绿、高效管绿等措施,大力开展“梁平有我一棵树、增添梁平一片绿”、园林化单位、花园式小区、绿地认建认养等活动,让梁平人家中有绿、出门见绿、河岸游绿、公园享绿。
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让心情好起来。宜居城市必须为梁平人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应当坚持统筹兼顾,大力推进梁平中心城区“五个一”便民工程建设,切实抓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社区管理、社会福利、城市交通、市政公用、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需要,解决交通、停车、上学、就医、安全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城中村、城区排水、污水处理和“断头路、半截路”等问题。同时,适度调整城市房地产开发建设结构,逐步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模,最大程度地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让腰包鼓起来。贫困的城市绝对不是宜居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增强综合实力。要按照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做强做大水禽产业、和林的生姜、梁山柚等主导产业。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以情招商与以诚招商相结合、专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网上招商与会展招商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加大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力度。要以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抢抓机遇,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打造吸引沿海产业内移“磁场”,积极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要突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整合发展旅游休闲和娱乐餐饮业,联动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多元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发展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积极培育“敢创、敢拼、爱家、兴家”的梁平精神,把在外省市创业的“梁平人”动员起来,成立“梁平帮”,为报效故乡、造福桑梓,促进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要大力提升人文环境,让精神爽起来。一个城市,缺少精神力量,必将趋于平庸。特色宜居城市除了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特别是市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坚持文化产业化、精品系列化理念,将梁平历史亮点转化为文化产品,大力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建设,让梁平的风云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打造文化、美食、商业、梁平特产精品一条街,使梁平更具吸引力和活力。同时,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巩固提升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梁平人民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社会的文明度、诚信度。
要积极构建安全网络,让百姓乐起来。宜居就得安居。让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居民享有安全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以安全、安宁为目标,高度重视社会治安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保障机制,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腐败事件的查处力度和执法不公的治理力度,健全重大消防、自然灾害、供电、供水、供气、通信、交通事故等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控制危机,将突发的自然和人为公共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增强公民公共安全意识,营造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让管理细起来。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城市的品质,也是特色宜居城市的重要实现途径。近年来,一系列的城市创建活动,使梁平城市管理工作在重庆市站前列,在全国有影响,成为渝东一张叫得响的城市名片,但建设特色宜居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是打造宜居城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树立源头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整合电信、移动、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热线、电子监视系统,建立信息海量化、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的数字化互通式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综合处理、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运行系统,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企业、社团、居民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全力打造文明特色宜居社区。同时,要发挥中央级媒体的作用,集各界之志,共奏城市和谐宜居旋律。
要构建和谐交通机制,让交通畅起来。交通秩序、交通环境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整个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反映了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形象,也反映了全体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道路是否畅通影响着一个城市经济能否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交通是新时代对公路交通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正所谓“交通畅,百业旺”。在梁平县交通局副局长、运管所所长邱章俊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的运输业、交通事业蓬勃发展,交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建材业、餐饮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城镇建设都得益于交通业的发达而快速猛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而加快。成功开通了双桂堂、百里竹海、龙溪河、蟠龙洞等旅游景区频频吸引了县内外游客的“眼球”。因此,记者认为,梁平在交通方面,完全可以实现重庆特色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求。

     要细心经营开发城市,让建设快起来。打造宜居城市,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除做好项目,争取国债资金、项目资金、银行资金外,关键是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经营意识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以经营眼光来规划城市,以经营手段来建设城市,以经营方式来管理城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观念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观念转变,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为“特殊商品”,确立城市建设“产业化”、“商品化”的经营新观念;二是城市资产由政府“独家管理”向“多家管理、开发、发展”的观念转变;三是“等钱开发建设”向“借力开发”的观念转变;四是城市规划属于纯“技术规划”向“社会经济规划”的观念转变。在运作中要特别注重“四种方式”:一是以土地为核心,利用城市规划指导开发。土地是城市政府所能掌握的最大资产。土地经营不仅仅是卖地,还有土地租赁、土地置换等。要实行城市土地的集中统一供给制度,进行计划供应、饥饿投放、规范投放;要控制土地供应的时间和空间节奏,防止出现政府建成道路,开发商圈占沿街土地,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益为开发商所获得的现象。二是利用招标方法,对拟开发地段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房产开发建设权、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水、电等)运营权、公共服务经营权和公共设施(公交站点)冠名权等资源进行公开出售,使资源、资产变现。三是利用公开拍卖方式,对城市中若干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对城区内的广告媒体实行统一规划,拍卖其经营权;对一批公认的汽车牌照推向市场,公开拍卖;对垃圾中转站建设可采取“下站上房”的方式,由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建房户负责建站,谁建站谁在中转站上面加盖私房;凡大街或路边的公厕均可采取“前店后厕”的办法,同时由投资者建设。四是利用资产置换方式,用现有的城市资产的产权(许多闲置的国有资产实际上还有巨大潜在的价值),置换出投资资金。(北京   2010.08.10   11:58分)

个人简介
梁培俊,笔名俞玮、沙千、石岩,CCTV新闻频道资深记者、高级编辑。本人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用独特的视角剖析新闻背后的新闻,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
每日关注 更多
梁培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