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事中挨骂最狠的非住房莫属,政府调控花的力气不算小了,但并不奏效,还往往南辕北辙,最初的“国六条”和“双房限”,至于为什么不见成效?其实“国六条”说来说去还是一纸空文。就连“双房限”中90平米的概念都争论不休,2007年1月10日14时左右,建设部网站上贴出一条说明,宣布《关于征求90平方米以下住宅设计要点(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予以废止。那个时候,“国六条”已经公布8个月了,关于一个90平米的概念还在进行争议,你说这个调控会有什么积极成果?
经济适用房是一个好主意啊!可是市场共给能有多大份额?区区一点经济适用房在分配的过程中疑点不断,能说没有猫腻?实际上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房地产大鳄任志强说话也是总是挨骂,但却屡屡被言中,任志强在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说:“没买房的人都亏了。”他还说:“我们希望政府不断的宏观调控,因为调控一次房价就涨一次,开发商就乐得合不上嘴了。”
实话实说,政府的初衷表面看不出什么问题,凡事不能用动机衡量效果,效果与初衷相悖,你能证明出初衷就是完全正确的?
今年的预计就错得更离谱,这回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这桩事情,意图是在“坚决遏制房价的过快增长”,但是结果却是房价已经有明显回落的迹象,这可能也是不中央调控的初衷。
最近关于住房的“空置率”争论不休,家统计局、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并未就此发表任何观点。到目前为止,空置房的具体数量有多少,何谓空置率,如何统计才算科学,空置率究竟有多高等问题仍然莫衷一是。
因此有人形容说:“楼市空置率数据‘空置’,国家调控好比盲人摸象”,不管这个数据是不是6540万套,但可以断定肯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于是房地产的市场出现了另一种怪事,“空置”那么多房子,而需求仍然旺盛,原因在于房子变成另类股票,投机炒作起了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砖家们认为投机性炒作过于旺盛,都是炒房团惹的祸。而笔者一直认为先富的中产参与进去,形成投资性需求,能够申请第二套,第三套房贷的购房者都属于这一类,这是投资性需求大军。
空置6540万套这个数据也许并不属实,就算有点虚,但肯定是一个大数,“空置”的住房绝大多数不是炒房团所为,而是投资性需求造成的。炒房团一遇风吹草动就会赶快退出,现在有一点“退烧”,说明炒房团已经开始撤退。但投资性需求还无动于衷,他们是能够挺得住的。
至于开发商好像更能挺得住,不轻易降价也是胸有成竹的,因为房地产的利润过高,卖出一半,剩下的都是利润,为啥不挺住呢?
中国新闻网8月3日报道,权威人士2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国土资源部已将一份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统计表交予银监会,银监会将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
开发商闲置土地和“捂盘”不降价是一回事,有底气,能撑的住,因为这个行业的钱太好赚了,大开发商有的是钱,这都是政府扶持出来的,特别是地方政府以地生财,实际上是欠下了开发商不少“情”,人们怀疑惩处的话说了不知多少回了,这次能动真格的?
房价已有下滑趋势,政府比开发商还着急,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说:目前的降价都是微调,好地段不降还在升。不得不承认房地产企业资金确实很充足,开发企业不做赔本买卖。另外,每个企业的房子并不多,房子卖一半就盈利了,他们没有必要大幅降价出售。最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价出售,也是不健康的,一下降价50%,那是不可能的。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各种矛盾也全都出来了。
老百姓总是问这房价啥时候能降下来,明看着不合理,但望穿眼也难等到这一天,政府官员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不过整个过程中房地产的泡沫越来越大,这是中国经济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危险得很呢!
我写过许多评论都引用政府房改初期的基本思路:“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这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的精神,虽然现在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声势不小,如果不能完全回归轨到最初的这个路线上来,而是主流还是在市场上折腾,那么政府调控房地产的结果还是会与初衷相悖。
二〇一〇年八月四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