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美国,绿色中国

潘发勤 原创 | 2010-09-07 11:0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最近国内某地出现用绿漆刷山的现象,以使采石场看起来有更多的绿色。据说这还是“国内最先进的经验”。

中国人对绿色的向往是很迫切的。

许多从国外回来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家美好的自然环境。

到了美国,才知道地球是绿色的,我们裸露的黄土地太多;到了美国,才知道Windows XP桌面上的自然风光是真的(没出国之前以为是人为设计的),美国不乏这样的风光。坐车出行,一路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

有人揶揄道,到国外等于“清洗了一次肺”。不言自明,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差的就是空气。

个别在国内发了大财的老板们,放着国内的好日子不过,却要移民国外,据他们称,其中的两个原因就是,享受自然环境和为了孩子的教育,虽然他们也要面临文化、社会心理上的适应。

小时候被灌输的概念是——“中国地大物博”,感受了美国的“地大物博”后,才知道我们有点“坐井观天”。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大片的森林和绿地。徒步行走在山林溪水边,随处可见倒伏的大树,任其自然腐烂,那古木上自然长出许多蘑菇来。倘若是在中国,那可是一块绝好的木料,做家具或什么的,腐烂掉太可惜了。中国众多人口需要吃饭,所以有点地块就立即开辟为庄稼地,而在美国东部,所到之处,尽是草地、树林,开始有点奇怪,庄稼地哪去了?

美国资源丰富,消费起来也显得大方,甚至有点浪费。电线杆仍有许多是树干;室内家具多是实木(中国的实木家具已日渐稀少)。公共场所和大巴内的空调温度很低,不小心的中国人可能要得感冒(我在美国的唯一一次感冒就是因为他们教室内空调温度太低,美国的气温,在我这个夏天住在国内闷热地区的人来说,几乎可以不用空调)。在节能方面,老实说,美国还得向中国学习,须承担起自己的一份全球责任来。美国家庭的庭院门前,停几辆各式小轿车是很正常的。可这要耗费多少能源?我们的商场开始实行塑料方便袋的有偿使用,美国的商场仍然大量提供使用塑料袋。

把美国的“地大” 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除了纽约室市有点拥挤外,其它许多城市都留有大片空地和绿地、洼地,公共设施前多有大的停车场。这看起来有点浪费,但到下大雨的时候,就看出它的合理性来了。一阵暴雨过后,居然路上、停车场,很少有积水,原来水都流向附近的一块围起来的低洼湿地。我说这一点主要是想起今年中国各地的城市内涝。我们许多城市的楼房都建设得像纽约一样密集,舍不得流出一点空地草地、湿地,没有给雨水以出路。

美国虽地大物博,可地面很少见开采的痕迹,那日用商品来自何处?到了商场仔细一看商品的产地,你就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许多商品的产地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于是你明白了中国的环境为什么被破坏的那么严重,不仅要承受国内拥挤的人口及其消费,还要供发达国家消费。中国国内一件像样的衣服要好几百乃至上千元人民币,但在美国仅几十美元,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太便宜了。中国人在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和血汗支撑着美国人的优裕生活。

 虽然中国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要享受到人家的自然环境,恐怕还要很长的路要走,至少要五六十年吧。人口众多和资源有限,是我们面对的困境。

不过从美国的日见增多的来自越南等国的商品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开始改变自己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才使得一些国外厂家把商品生产移向周边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是的,我们要从“红色中国”、“灰色中国”变为“绿色中国”。这个任务是有些艰巨,因为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要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需求。这中间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仅靠绿漆刷山是刷不出“绿色中国”的。别让曾有过的商品生产中的造假之风蔓延到绿色中国的建设中,否则来自自然的报复更为无情。

 

  相关链接   红色中国,绿色中国

 

个人简介
教育学博士,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国际与比较教育、教育与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