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芜湖的实践对破解三大难题的探索

何党生 原创 | 2011-01-12 10:24 | 收藏 | 投票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在芜湖的实践,对如何自主创新、如何统筹城乡、如何深化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科学发展观在芜湖的实践,是在中国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芜湖 实践

  2008年,中央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芜湖市被确定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18个典型地区之一。芜湖实践在三大难题的探索上可资借鉴,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第一,如何自主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一个时期内,对于提升自主创新问题,怀疑者有之,认为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还很弱,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还缺乏相应的基础和条件;茫然者有之,尽管学习了中央领导的讲话,但不知如何落实在具体的政策工作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跨国公司挤压下,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企业,中国企业是否能够培育起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许多人表示怀疑的。芜湖市是“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球商业杂志福布斯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名中名列第21位。芜湖的的经验表明,这种怀疑是要一定道理的,但过度怀疑是会丧失自信心的,是会犯软骨病的。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芜湖市提出“科教兴市”的战略构想。199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意见》、《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芜湖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规定。2006年,芜湖出台《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10年远景展望》、《关于实施科技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推动芜湖跨越式发展的主战略,从财政、政府采购、平台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建成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芜湖软件园、省级留学人员芜湖创业园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长江产权交易市场、安汇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和服务功能多样化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奇瑞汽车就是芜湖自主创新孕育的一颗民族工业的著名品牌。1997年,芜湖市的决策者在科学分析芜湖自身条件、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走势的基础上,以构建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产业为目标,在一张白纸上创建奇瑞汽车。经过13年艰苦努力,奇瑞公司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全国企业专利工作先进单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汽车品牌之一,目前已形成4大品牌14个系列整车及配套产品,具备年产90万辆整车、9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去年销量突破50万辆,乘用车出口量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2010年3月26日,第200万辆汽车下线。以奇瑞为龙头,全市集聚了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奇瑞自主创新有两大贡献,一是大大缩短了轿车走进中国普通家庭的进程,二是打破了中国汽车不能通过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神话,树起了振兴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面大旗。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大国崛起的支撑,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调整产业结构,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历史,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五百年间,无论是荷兰、英国和美国三个大国,还是法国、德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依靠领先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创新产生足以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影响力。自主创新是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面对这一世界级的发展经验,芜湖市努力把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新、调强,在继续做大做强三个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加快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新型战略性产业和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现代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确定2015年,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光电3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2个千亿元企业,美的、新兴铸管、三安光电3个500亿元企业和若干个百亿元企业,努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芜湖一系列自主创新的实践,不仅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构,提升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和城市综合实力、竞争力,也探索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赢得主动的新路子,丰富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形式,对人们认识和学习科学观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教材。在总结科学发展观在芜湖实践的基础上,提三点建议:一是与全国“十二五”规划对照,芜湖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节能减排等几个指标的完成面临挑战,应加大工作力度。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力争在总部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例如争取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芜湖设立区域总部。服务外包可能是下一步解决就业非常重要的领域,应作更多探索。以“中国生命健康城”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业,作为芜湖未来继奇瑞汽车、方特主题公园之后的第三张名片,应及时谋划,高起点发展。三是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做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事,主要是调整考核办法,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大幅度降低固定资产投资、GDP、财政收入等一般性指标考核权重,增强投资强度、节能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和自主创新等考核权重,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第二,如何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破解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失衡、以及惠及全国人口半数以上广大农民切身根本利益的有力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阐述与要求。恩格斯最早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理论。他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直接需要,正如它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一样。”(1) 我们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视野有一个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的过程。起初,我们主要是看到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方式的非科学、不协调问题;随后,我们认识到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时,就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作为重要的举措提了出来。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因此,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理论前提的,同时,城乡统筹又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内容或实践指向。但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本身是一个存在广泛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系统,城乡统筹的实践要求要变成实践内容的组成部分,还必须在实践的战略架构或战略格局中加以“定位”和“定格”。芜湖市在实践中,紧紧抓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城市大建设、大发展,提升城市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把芜湖城市“定位”、“定格”在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从而统筹城乡在芜湖从一种理论要求和实践预期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内容。

  芜湖市统筹城乡是在以城市工业化推进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起步的。从2002年开始,芜湖经济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3.9%,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原有的25.4平方公里扩至117平方公里。城市化加速发展,成批的失地农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由原有的40万人增至137.23万人,市区城市人口达120万人。这一时期,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4个百分点,由25.8%升至54.3%.,是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芜湖乡镇企业“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无序发展,全市市县工业比例失调,县级工业规模偏小,三县企业数仅79户,工业产值占总产值仅11%。从1999年起,芜湖市按照“三个集中”、“两个延伸”、“六个一体化”(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县域经济。从2000年开始,芜湖市加快城乡产业联合和融合,各县区结合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充分发挥城乡资源禀赋,规划建设各具特色、错位竞争、划行归类,集聚发展经济园区目前,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全国第16位,目前已开发面积45平方公里,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6.9%。2008年,一次性规划了80平方公里的政务文化新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目前,已经完成6.6平方公里核心区13条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建设。最近,规划了230平方公里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其中40多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区和保税港区启动规划建设。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2000年和2003年,分别在全省率先实施撤并行政村和乡镇的改革,行政村减少32%,乡镇减少65%,乡镇规模由平均47平方公里、2.4万人,扩大到平均125平方公里、6万人。2006年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市乡镇机关内设机构由130个精简到76个,减少42%;行政编制由1794人精减到868人,减少52%;乡镇干部领导职数由697个精减到157个,减少77%;乡镇事业单位由346个削减到38个,减少89%;事业编制由1650个精减到1174个,减少29%。同时,多次向县区下放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简政放权,激发活力。2009年,芜湖市改市、区财政分成体制为等额递增上交,极大地调动了区里的积极性,改变了长期以来县里快于市区的状况。

  三是构建城乡一体、组团发展的城市形态。芜湖市把全市划分成7个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之间通过高速公路、快速通道、黄金水道连接起来。从2002年开始,历时6年,累计投入17亿元,按城市道路建设标准建设了市区至三县的快速通道,使主城区到各县城和中心镇的车程分别控制在30分钟和60分钟之内。在全省提前3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公路网密度已达到134公里/百平方公里,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村村通公交车。加快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和垃圾处理设施向农村延伸,目前全市95%的镇和30%的自然村用上自来水。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江堤除险加固、沿江泵站改造、万亩圩口达标等一批水利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避险抗灾能力。2008年,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对规模经营流转土地的,一次性每亩奖励80元,建立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2009年底,芜湖市学习成都做法,提出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确权为保障,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重点,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产权置换城镇社区住房为补充,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一揽子解决城市化“缺地”、 工业化“缺劳动力”、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统筹城乡“缺抓手”的问题。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1号文件,制定26项配套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从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芜湖市统筹城乡的实践与扩大开放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以来,芜湖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之中重,严格招商引资述评、调度、考核、奖惩等制度,从市直单位公务员津补贴中计提65%,平均每人每年8000元,作为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县区是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主战场,加大专业招商力度,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招大商、引巨资。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已吸引34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4家)、80家上市公司来芜投资。去年实际利用外资6.6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72亿元,分别增长15.2%、45.5%。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招商引资的巨大成功,就不可能有芜湖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芜湖市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实际上是实现统筹城乡的实践前提和直接动力。

  第三,如何深化改革。改革是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改革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结果。哪个城市改革力度大,改革时间早,那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就快,变化就大。芜湖市的做法:

  一是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推进企业改革。企业是城市的细胞,芜湖市改革以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入手,逐步深入到产权改革。1993年6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同年11月,芜湖市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省内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中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针对不同的类型的企业开展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芜湖市成立产权市场,推动企业产权交易。1996年,抢抓“比照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对49户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破产,减轻历史债务21亿元。到1999年底,,全市2576户企业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制的2364户,改制面达92%,基本实现了一般工商企业、建筑类企业国有产权的平稳退出。同时,吸引外地大企业来芜湖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和重组,全市近20万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一大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解决了历史债务和人员包袱,促进了国有企业招商引资,先后有30多家企业与外地优势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盘活资产近50亿元,带动了350亿元的社会投资,实现了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做大总量。

  二是简政放权,搞活城区。作为行政管理区划的城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芜湖市多次向县区下放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简政放权,激发活力。2009年,芜湖市改市、区财政分成体制为等额递增上交,极大地调动了区里的积极性,改变了长期以来县里快于市区的状况。

  三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00年以来,芜湖市对事业单位实施分类改革,改革后市属事业单位从226个减少到130个,精简42.5%,减少人员编制1692个。2005年,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管办分离,整合4个剧团组建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职工身份全部置换,变身份管理为合同聘用管理,变固定工资为绩效工资,政府投入不减,由“花钱养人”转变为“花钱买服务”,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9年,市艺术剧院演出场次、演出收入、职工月人均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7.1倍、19.5倍、2.6倍。同时,深化了芜湖日报社和广播电视台的各项改革,均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四是推进医药分开改革。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成立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市属8家医院119名药剂人员与所在医院脱钩剥离,全部划转至药品管理中心,2055个药物品规纳入集中采购。芜湖市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设”机制,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公共权力阳光运行的制度平台。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医药分开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年节约成本6000万元左右;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重由改革前的45%以上下降到去年的42.8%;患者住院人均次费用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芜湖市被列为全国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2010年初成立三大医疗集团,构建“大病进医院,小病、康复进社区”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年内,将在全市范围完成医改任务。

  科学发展观在芜湖的实践,是在中国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指出:“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3)2002年11月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4)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要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5)2010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理念同国际社会倡导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其核心就是科学发展。”(6)中国发展模式决定、制约和影响着芜湖的实践,芜湖的实践是在全国发展的环境下进行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外发展环境急剧变化,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政治家的胆略提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7),“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 (8),力倡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9),“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0) ,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科学发展观在芜湖的实践,就发轫于“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九十年代。

       科学发展观在芜湖的实践,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一是发展动力上的创新特征,表现为解放思想的开创性。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芜湖市每隔2-3年就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比如开展的“怎样看神秘的温州人”、“怎样做跨世纪大开放的芜湖人”、“怎样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更快更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芜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打造五大优势”等大讨论活动,通过比先进、找差距、议不足、谋思路、促发展,增强了全市上下的危机意识、紧迫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旗帜鲜明地提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鼓励扶持“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这些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激发了芜湖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历届市委、市政府有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日无为,三日不安”;有“百姓痛苦感同身受“的思想理念和造福人民的雄心壮志;有海纳百川、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热土的胸怀,外商投资成功率高、集中度高、效果明显;有制定积极可行的政策制度的能力和改变落后现状的社会管理能力,为抓住改革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是发展探索上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奋力争先的坚韧性。科学发展观在芜湖的实践,是以摆脱落后进入先进状态为目标,无论是早期的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还是“三个集中”、调整产业布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从追求增长到打破GDP的束缚,对看准的事,对未来发展有利的事,不论碰到多大困难,都敢担风险,坚定不移,化解矛盾,始终如一,遵循国内外产业分工和转换规律,积极引进利用外资,促进大企业迅速成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壮大支柱产业规模,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确保经济发展后劲。

  三是发展方法上的统筹特征,表现为科学发展的操作性。科学发展观在芜湖的实践,其特点是正确处理“强市”和“富民”两者关系,统筹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芜湖逐渐形成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求得稳定,以稳定支撑改革的发展思路,从而在职工下岗、再就业转换等复杂情况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大推进。进入新世纪,芜湖市坚持统筹城乡,把“三农”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教育均衡、公共服务均等,倡导“全民创业”,芜湖已成为一座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从现在到2020年,是芜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芜湖市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率先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建设创新芜湖、优美芜湖、和谐芜湖、幸福芜湖,力争把芜湖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