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捧金融地产股很危险

叶檀 原创 | 2011-01-22 02:05 | 收藏 | 投票

  通过地产股火中取栗者最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得不承认,证券市场的结构与价格反映了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态度,从全国各个地区的开发与振兴,到2009年开始的消费与创新型企业大行其道,就是典型的例证。 

  但是,疲弱的市场、融资盛行与扭曲的定价与不付责任的报价与研究,让中国创新型企业上市之初就已泡沫化,在华锐风电泡沫崩溃之后,市场恐慌到达极点。风锐风电以及证券市场大规模的破发潮,很明确地警示投资者,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市场,企业的赢利水准被大大高估、风险被一笔带过,在市场低迷期,泡沫主要在一级市场酝酿,到达二级市场泡沫就会见光死。

  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金融与地产是安全港,则大错特错,可谓刚放下毒草又拿起毒酒。一以贯之的投资逻辑不应该改变,虽然炒作创新型公司、拼地图、搭七巧板并不是价值投资者所为,但盲目追捧金融、地产股同样非价值投资者所为。 

  1月20日,央行启动500亿元定向逆回购操作,以缓解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率的燃眉之急。这很有些黑色幽默,一方面收紧流动性以防年初信贷过度发放,另一方面给少数大银行资金以度过难关。  

  从操作上而言央行的主动性增强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银行处于困顿当中。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政策性利差,所谓的利率市场化遥不可及,在这样的赢利模式下上调存款准备金、收紧银行贷款相当于直接缩小了银行的赢利源。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认为,目前看来存款准备金率很可能将进一步上调至20%。据测算,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利润减少约0.3个百分点,随着存款准备金率越来越高,越往后的上调举措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将越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经历2010年年末的折磨之后,在2011年年初仍处于高位,1月21日,隔夜拆借利率居然上升到5.7245%,说明银行资金极端紧张。那么,紧缩之手会因此松开吗?不会。投资还在加快、GDP增速过快、CPI仍存在巨大的上升压力。这就是笔者说的买单时期的含义,也是央行一再表示两难、最终挥泪斩马谡的根本原因。

  2010年银行赢利增长不错,这是利差赢利模式最后一段的光辉岁月,不断再融资是这一模式风险增大的明确信号。即便投资金融股,对于严重依赖利差的银行必须坚决抛弃,而转向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潜力看好、受惠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机构。

  地产股将有一轮大调整。重新回到地产股的有两类人,一类是短期趋势投资者,打一枪赚一笔就跑,另一类则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摆脱房地产依赖症,如果离开房地产财政将停止运转。

  这一结论现在还能够说得通,不过并不能够成为扑入地产股的充分理由,飞蛾扑火的投资壮举还是留给他人。很明确的原因是,吸食鸦片会给人带来短暂的快感,当吸食鸦片影响到生命质量时,有最后一丝理智的人将停止这一恶习。房地产同样如此,在2010年以前十年,房地产市场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快感,内需启动、地方财政危机迎刃而解、中国经济制度改革显得不那么迫切,但在今天,房地产高涨下的产业转型就是产业空心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的房价大涨就是外资逐鹿、经济自杀的代名词,此时任何具有最后理智的决策者都将做出明智的选择。

  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极其隐蔽、缓慢,却坚定。房产税试点逐步推出,房贷融资持续高压,保障房已经成为考核地方政绩的要素,在背后是房地产企业的分化。

  中小型房企逐渐离开市场,他们采取多元化的战略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大型房企通过开拓境内外融资渠道、在三四线城市大规模拿地以保证大到不能倒,分享城市化进程的大餐。房地产整体行业黄金时代已过。只有主动转型的房地产才能占得先机。  

  对于新股泡沫的反思,不应该让我们投入风险的怀抱,如果中国金融地产股目前大涨,是投机者的幸事,是中国经济的不幸。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在恶化。事实上,有许多企业值得挖掘,边远地区的基础建设方兴未艾,创新公司能够获得大额订单却相对低调的公司被冷落。

  中国未来经济的依靠就是投资者的依靠,这些公司相对诚信、低调、目标明确,有真实的赢利,虽然增长可能不那么快。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