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欧债危机之策

沈建光 原创 | 2011-01-23 12:0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18日德国财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呼吁欧元区领导人停止扩大欧盟援助基金规模的讨论,并强调受困的欧元区国家必须自己解决预算问题。但朔伊布勒也表示,中期可以讨论如何完全使用该基金资金的议题,但是未来必须确保所有欧元区国家遵守财政规则。

  受上述言论影响,欧元兑美元出现下跌。我们认为,欧债危机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也是短期投资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政府过度救助导致欧债危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于2010年全面爆发,相比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有三年的时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欧洲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政府干预政策。回想次贷危机刚刚爆发之初,美国财政部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希望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问题减少干预。其后,直到雷曼兄弟倒闭、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奥巴马上台任命新财长之时,美国政府才开始广泛救助。例如,迫不得已之下,注资AIG、花旗等,短期内稳定了金融市场。我们认为尽管美国财政部做了最后担保人,但相对来讲,仍然十分重视市场力量。一旦形势有所好转,美国仍希望尽量减少政府干预成分,撤销金融机构注资。

  相对于美国而言,欧洲国家在危机爆发之初,便采取了政府积极救助的措施。例如,北岩银行挤兑,英国政府立即进行干预;德国两家银行面临倒闭,政府也采取干预;爱尔兰政府还为银行提供担保等。因此,伴随着政府的过度救助,其后这三年,部分国家的财政隐忧显现。从金融机构蔓延到了国家的主权债务,政府将自己拖进了危机之中,便是欧债危机的本质。

  欧债危机具有长期性

  我们认为,由于欧元框架尚不完善,欧元区核心国与非核心国之间、核心国内部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因此判断欧洲主权危机具有长期性,问题并不会很快解决。

  第一,欧元区框架还不完善。欧元区是不同主权国家形成的货币同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尝试,由于没有形成财政同盟,财政不协调是货币同盟的软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要求各国财政必须协调一致,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国债负担率控制在60%以内,并且加入欧元区的国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考察。然而,即使存在此规定,却依旧“鱼龙混杂”,希腊通过数据造假,而进入了欧元区。一旦进入,其财政问题引发的危机却需要整个欧元区去救助,否则欧元区可能面临解体。只有货币同盟而没有财政同盟是欧元区框架的一个内生缺陷,很难解决。

  第二,核心国与非核心国之间存在矛盾。欧元区整体国债负担率在80%左右,其中核心国德国、法国的国债负担率更是低于80%。因此,核心国与非核心国的矛盾自然而生,毕竟谁也不愿意用本国纳税人的钱去救助希腊、西班牙或爱尔兰等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当前,德国国内反对救助的声音高涨,甚至有人向法院起诉,认为救助其他国家违反德国宪法。

  第三,欧元区核心国——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欧元区的核心国之间也存在矛盾。德国并不想承担救助危机国家的成本,希望市场投资者可以承担部分损失。而法国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加大市场恐慌。果不其然,在德国提案之后,原本有所转好的爱尔兰便出现了债务危机,并且正向西班牙蔓延。目前来看,德法之间尚未达成共识,昨天德国外长再次表示受困的欧元区国家必须自己解决预算问题,说明这一问题仍将成为争论的焦点。

  尽管当前欧洲国家正在努力削减财政开支,但基于上述三点,我们可以预见,欧元区势必经历一个长期的经济萎缩过程,欧洲债务危机不会很快得以解决。

  欧元并不会大幅贬值

  当前市场担心欧债危机可能会重蹈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主权债务危机转化为货币危机的覆辙,并列举了诸多相似之处。我们认为,两次危机虽然有可比性,但也存在显著的不同。一是,拉美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货币并非储备货币。而欧元则大不相同,欧元当前是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二是,作为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的经济走势仍旧稳健。三是,相比于拉美企业,欧洲企业更加成熟,住房贷款更加规范和谨慎。因此,我们认为,此时欧洲的情况与当时的拉美并不相同,欧元大幅贬值的风险较小。

  另外,我们认为,当前国内对美元、欧元的判断略带情绪化因素。例如,一旦美国出现问题,就判断美元将会大贬。全面分析之后,我们认为,相对于欧洲的情况,美国经济的复苏比较稳定,美元走强的可能性更大。现在虽然欧元区困难重重,但只要德法经济迈向复苏,欧元区整体还是会趋稳,欧元区解体的风险现在并不存在,欧元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也不大。

  中国应对之道

  中国实属爱莫能助。当前欧洲债务危机正在蔓延,市场开始关心中国是否会帮助欧洲陷入危机的国家。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中国帮与不帮,而是中国实属爱莫能助。从表面来看,中国表态支持欧盟采取措施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有正面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声誉。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是欧元区内部框架存在缺陷,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欧元区货币同盟的财政政策的协调,而不是他国出钱就能解决的。

  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此可能产生新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我国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二是,欧洲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经济形势恶化对我国的出口形成一定冲击;三是,可能引发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对人民币形成升值压力;四是,我国外汇储备中,欧元的比重逐步增加,欧元贬值,不利于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但凡事情均有两面性,在看到欧债危机带来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此次危机为我国带来的机遇:一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尽快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便可以减小美元、欧元贬值带来的损失;二是,可以改善进口结构,促进国内的消费升级,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三是,发达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之时,恰恰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绝好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应该综合研判,不应全盘否定。

  总而言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让人民币尽快成为储备货币实为中国的应对之道。由于人民币现在不能兑换,资本项仍然实行管制,尽管此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都存在诸多问题,但中国还是在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并只能持有美元和欧元资产,人民币仍然无法成为国际货币。我们认为,积极推动人民币的贸易和投资的跨境结算,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是应对欧债危机最为积极的方式。(作者系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每日关注 更多
沈建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