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工作新思路

陈永昌 原创 | 2011-10-19 08:46 | 收藏 | 投票

  人民银行在国家层面上开展“关于我国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的金融支持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对“三农”工作是一个贡献。我认为该课题立立项具有时代感,一是粮食安全是国内外的热门话题,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农民增收是个老大难问题,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大而不富,增产不增收,这是长久以来需要破解的难题;三是保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长久以来都是相互矛盾的问题,保粮食安全多种粮食,但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就要少种粮食,多种经济作物,但国家又不允许。该课题在矛盾焦点上运用辩证思维来破解,这是一个创新。总之,该课题捕捉了当前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三点意义深远,具有时代感,对金融界支持“三农”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新的着力点、新的操作点。我欣赏这个题目,也赞赏该课题先期的研究成果。

  省科顾委研究“三农”问题已有20多年了,我对“三农”问题的探讨和关注也有很多年了,下面我就这个题目谈一些建设性意见,仅供参考。

  一、粮食安全问题是天下最紧要的一号工程

  胡总书记讲:“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依靠进口受制于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问题是用什么视角看待粮食安全,用什么思路保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思路是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也就是保亩数18亿,保产量1万亿斤,确保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有它战略性(操作性)的意义,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比如说,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也在加快,这些都要以牺牲土地为代价。因而,本人认为,在保亩数、保总量、保粮食安全(“三保”)的总体思路基础上,研究开辟新的思路,提出科技兴农,提倡科学种田,机械化耕作,以提高亩产量实现保粮食总量和粮食安全。袁隆平研发了杂交水稻的新品种,其亩产可达900公斤,一亩可顶过去四亩的产量,解决全国1.1亿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能多研制一些新品种,提高每亩单产,那么,中国粮食总量一定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保粮食安全没有问题。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宪魁省长提出“十二五”期间粮食要达到1500亿斤,每年增加150亿斤,连续三年提高总量的50%。像河南、黑龙江、江苏这样粮食产量增长幅度大的省份,不仅需要财政给予政策补贴,而且还需要央行及金融界给予支持。这次省科顾委配合省发改委到中央要政策,建议中央给予政策一是要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1亿斤粮食补贴给多少钱,用投入保产量保安全;二是黑龙江过去计划增长靠的是广种薄收,荒地开垦量很大,农村有些地方开垦一些新耕地,而且村屯建设并村建乡后,原来的村址、宅基地复垦变为耕地,这是对18亿亩红线的新贡献,增加耕地面积,也是新的增长点,建议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对新开垦的或是复垦的耕地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农民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

  二、农民增收是老大难问题,必须重点予以突破

  农民增收是一个历史性的沉重话题,是多年来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国富民不富。当前激活市场的重点是农村,如果农村市场不激活,农民消费不旺,那么不可能实现扩大内需。要扩大农民消费,激活农村市场,关键问题是农民要增收。通过近几年的研究,认为农民增收应通过以下几个渠道:

  1、提高产量实现增收,产量大了老百姓就可多赚钱,如农垦种粮大户每年收入可达10—20万元,但是产量也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增长。

  2、提高粮价实现增收,这样做政府有难度,因为政府一手托两家,一边是市民,要控制物价保证市场稳定,另一边是农民,粮价不涨农民不能增收。

  3、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增收,这就出现了矛盾,农民单一种植粮食实现增收很困难,为增收多种植水果、蔬菜、亚麻、甜菜和烤烟等经济作物,这部分面积大了国家又不允许。黑龙江应从省情出发,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尽量让农民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鼓励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实现农民增收。

  4、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多元化、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

  5、农民进城打工实现增收,农民种植粮食提高产量是有极限的,开辟进城打工是农民实现增收的新渠道,劳务经济将逐步成为农村的新经济业态。

  6、盘活农村流通实现增收。目前农村流通主要是依靠粮食贩子,流通环节的农民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尚未建立,发展较慢,解决不了千家万户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对接问题。

  7、发挥地方优势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实现增收。当前食品安全是人们最焦虑的问题,据市场调查,有机大米每市斤可卖到95元,而我省本地大米粗包装每斤仅卖4元左右,相差20倍。当前市场状况是富人吃有机食品,中产阶级吃绿色食品,老百姓吃无公害食品。因而,黑龙江应充分发挥寒地黑土地优势,具有较强超前意识,占领高端市场,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打造新的品牌,让全国的富人都来食用我们黑龙江的有机食品,让全世界的富人都争购食用我省的非转基因食品。农民种粮卖上大价钱就不愁增收了。这样,才能使产品价值成倍增长,拓展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新空间。

  三、金融加大农业支持的几点建议

  金融业应该寻找出几个金融支持农业新的倾斜点,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向土地复垦和新垦方向倾斜,黑龙江这方面发展空间比较大,增加土地耕作面积,增加18亿红线应当给予金融支持。

  2、向科技兴农方向倾斜,扶持新产品的研发,新品种的培育。提高亩产确保总产保安全,金融要给予支持。

  3、向大水利、大农机方向倾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农村生产要素,提高农地生产力。

  4、向绿色有机农业方向倾斜,我省具有寒地黑土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最具有资格和条件。通过金融支持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力度,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大基地。

  5、担保机制改革的问题。目前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规模太小,可担保要素不多,农村信贷风险较大。如何破解农村贷款难问题,我认为在现有农村生产要素配置下,在农村土地承包50年不变框架下,应研究担保机制如何进一步改革问题,比如说,能否提倡农民联户合作担保,风险共担;探讨根据我国国情,拓宽担保视野,是否可将承包地权、农产品产量等纳入担保要素之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

  6、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建立相关的政策导向。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发达国家的大农业发展快的最根本原因是一靠科技兴农,二靠规模经营,三靠政府补贴。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要一靠科技提升品牌和产量;二靠规模降低成本和价格;三靠政府补贴调动农民种粮和增收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把黑龙江从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

个人简介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黑龙江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黑龙江省WTO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