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1日,美联储议息例会并没有如期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而是推出了一项新的“扭转操作(operation twist)”,计划在2012年6月底之前卖出4000亿美元3年及以下期限的中短期国债,同时买进等额的6到30年期的长期国债,即所谓“卖短买长” ,同时维持2.8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这一“扭转操作”,是否为伯南克针对国际国内新经济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政策创新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伯南克这一次又在忽悠,不仅会忽悠他自己,而且会忽悠全世界。
事实证明,2010年伯南克推出的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是一场忽悠。QE2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投放美元,压低市场利率,鼓励银行机构信贷和货币扩张,进而促进经济恢复。但是事与愿违,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了,银行普遍出现了惜贷现象,银行几乎零成本地从美联储借入资金,然后投资于长期国债,从而赚取无风险收益。QE2虽然助推了道琼斯指数和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但是,居民并未因“财富效应”而增加消费,美联储投放的美元实际流到了虚拟经济,并没有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外利差引发了短期美元资本流出美国,涌向了新兴经济体,导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遭受货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曾经声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条件下,QE2相当于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40到120个基点,或者相当于降低了长期利率10到30个基点。但是,从2010年11月QE2启动到2011年6月QE2结束,美国6个月期国债收益率仅下降了10基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维持不变,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美国商业银行48个月新车贷款平均利率只下降了6个基点。在此期间,美国商业银行总资产增加了约6700亿美元,而贷款却下降了约300亿美元,其中消费信贷更是下降了约450亿美元。与此同时,银行现金资产增加了7000多亿美元。这些现金资产基本都趴在了美联储的账上,表现为美联储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在美联储储备资产增加了5000多亿美元。2011年第一、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分别为0.4%和1.0%,明显低于2010年第三、第四季度GDP增速的2.5%和2.3%。这都意味着,QE2根本没有起到压低实际利率和刺激需求的作用。
推出QE2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一直强烈地批评美联储的不负责任行为。美国利用美元霸主地位,任意“开闸放水”,稀释美元价值,实际是掠夺世界人民的财富,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根本动摇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包括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在内的著名经济学家,曾联名在纽约时报发表致伯南克的公开信,坚决反对伯南克的QE2政策。令人惊讶的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9月份会议决议中,虽然是“扭转操作”,而不是QE3,在10个委员中仍然有3人投了反对票。2011年8月,美国核心CPI达到了2%,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已触及美联储的通胀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伯南克明目张胆地再搞QE3,显然太不明智了。于是,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扭转操作”办法。实际上,“扭转操作”也并非伯南克的首创,早在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时期就有了。
从理论上讲,“扭曲操作”既不会扩大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也不会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只是改变了资产期限结构,因此不会增加美国和全球通胀压力,更不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自然能使美联储免遭QE3的“骂名”,显然是一招妙棋。而且,美联储“卖短买长”,将抬高短期资金利率,短期内将会吸引大量短期资本为赚取投资收益流入美国;买入长期国债,将压低长期利率,有利于增加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动力,从而促进美国实体经济恢复。但是,伯南克的“扭转操作”恐怕最终难免成为另一场忽悠。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制约美国需求回升因素,并非资金利率过高,而是美国“府院之争”和两党政治的乱象。奥巴马政府执政能力低下,一直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系统的政策措施,导致美国民众失去了信心。
截至2011年9月底,美国5年期、10年期、2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0.8%、1.8%、2.8%和3.3%左右,虽然仍然有继续下降空间,而且在伯南克宣布“扭转操作”之后也确实都出现了下降,但是,下降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而且目前“流动性陷阱”特征已经十分明显,利率下调政策效果不容乐观。况且,如前所述,即使长期国债利率被压低,也很难顺利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连美联储在其声明中都认为,“扭转操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自身政策前景信心不足。通常情况下,国债收益率曲线应该是上翘的,也就是随着国债期限增加,国债收益率应该增长,但现在美债收益率曲线正在“扭曲”,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的“倒挂”现象,这必将导致资金无序流动,并误导资源配置。眼下,多家美国金融机构已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如果能随美联储所愿,“扭转操作”压低了长期利率,那么,银行的利差收入必将减少,显然不利于增加美国就业。
近期里,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美银行业因“美元短缺”和美元融资困境引发的风险显著升级。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对美联储滥发美元深恶痛绝,现在似乎在一夜之间全球流动性格局发生了改变:从“美元过剩”变为“美元短缺”。事实上,全球美元总供给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长期资金供给依然非常充裕。造成美元短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美联储大规模地干预国债市场。历史不会重演,但往往惊人地相似。1961年,美联储首次推出“扭曲操作”,试图扭转“美元过剩”局面,人为制造“美元短缺”假象。这次“扭转操作”故伎重演,实际是纠正QE2。美联储的“扭转操作”使得全球市场短期美元吃紧,加大了欧洲债务融资压力,欧洲货币市场形势恶化,市场对避险货币美元需求上升,导致6月份以来欧洲银行将欧元兑换成美元的成本急剧上涨。因此,导致美元快速大幅升值,增加了中国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因美元快速流出,出现了货币贬值倾向,全球汇率体系和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上升。
总之,目前全球不应该为美国未推出QE3而感到高兴,而是要对伯南克别出心裁的“扭转操作”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