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继续滑向深渊

张明 原创 | 2011-11-11 13:2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最近两周的国际金融市场简直就像是在坐过山车,市场情绪在谨慎乐观与极度悲观中剧烈震荡。10月底结束的欧盟峰会达成的三大协议(希腊国债账面减值50%、给欧洲商业银行注资1080亿欧元、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杠杆化)本来已经稳定住市场情绪,然而11月1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希腊将会就债务问题进行全民公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导致市场情绪再度恶化。尽管希腊的全民公投最终被证明是一场闹剧,帕潘德里欧也因此黯然辞职,但危机却在加速恶化。

  债务危机由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传导的迹象越来越明显。11月9日,即使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已经宣布辞职,10年期意大利国债的收益率飙升了0.73个百分点,达到7.48%的峰值,意大利国债与德国国债之间的息差拉大至572个基点。规模位居全球第三的意大利国债市场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毕竟,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分别在国债收益率突破7%后的第18天、第15天与第55天后接受了欧盟与IMF的救援。

  更为严峻的是,法国有可能成为债务危机的下一站。11月10日,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了27个基点后达到3.46%。法国国债与德国国债之间的息差已经拉大至168个基点的欧元时代最高纪录。自今年6月以来,两国国债息差已经扩大了5倍,这说明法国政府的AAA评级已经岌岌可危。

  自欧盟峰会结束后至今这两周时间内的变化已经令欧盟峰会取得的成果付诸东流,欧元区正在继续滑下深渊,欧元区解体的风险正在迅速上升。

  首先,希腊的烂摊子变得更加难以收拾。帕潘德里欧关于全民公投的讲话耗尽了德国与北欧国家对希腊政府的最后一丝信心,未来希腊再度获得大规模信贷支持的难度明显加大。尽管曾经担任欧洲央行副行长的帕帕季莫斯走马上任,他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希腊目前面临如下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停留在欧元区内部,但几乎没有任何手段来重新恢复竞争力(唯一手段是大幅降低国内物价与工资,但这一选择在政治上不可能);二是选择离开欧元区并重新获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但代价是如影随形的本币贬值引发的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恐怕,离开欧元区但继续保留在欧盟内部,将成为希腊未来不得已的选择。

  其次,之前欧盟峰会关于欧洲商业银行需要1080亿欧元注资的估算,据说基于仅有希腊一国进行债务重组的假设。随着意大利甚至法国卷入危机,注资规模的假设前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旦意大利国债发生债务重组,欧洲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缺口可能要上升好几倍。

  再次,EFSF的杠杆化将变得更加困难,未来的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一方面,初始规模4400亿欧元的EFSF目前只剩下2500亿欧元的放贷能力。但如果意大利爆发危机,EFSF的放贷能力将缩水至1110亿欧元,因为意大利承诺为EFSF出资1390亿欧元。另一方面,EFSF得以保持稳定的前提之一就是法国的AAA评级,如果法国的信用评级遭到下调,那么EFSF本身赖以运转的基础就可能倾覆。

  既然欧元区的形势已经变得如此危险,那么欧元区成员国能否在危急时刻抛却前嫌与成见,团结起来应对危机呢?从目前来看,还有什么手段能够帮助欧元区国家重新建立信心与稳定市场呢?

  潜在选项之一,就由欧洲央行承担更大的责任,即欧洲央行高调向市场宣布,它将在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债跌至一定门槛值(例如账面价值的80%)之下,无限制地买入这些国债。由于欧洲央行的火力远比EFSF充足,只要欧洲央行作出坚定的承诺(如同美联储作出量化宽松的承诺一样),市场信心就能够稳定住。目前,这一选择的最大障碍在于德国人,德国人害怕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最终将损害欧洲央行控制通胀的信誉,以及由此而滋生的道德风险。

  潜在选项之二,是由IMF来承担更多的救助责任。尽管IMF自身能够动用的资金不到3000亿欧元,但目前已经有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若干新兴市场国家表示,如果IMF愿意牵头来救助欧债危机,这些国家愿意提供相应的援助。这一选择的阻力一是欧洲人可能因此感觉到颜面尽失,二是借款者可能不得不承受与IMF贷款相伴随的严格的国内政策调整。

  总之,当前的欧债危机既可能催生一个融合得更加紧密的新欧元区(货币一体化伴之以财政一体化),也可能导致欧元区分崩离析(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努力付之东流),除此之外,并没有第三条道路。欧洲国家最终是齐心协力共抗危机,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