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必须破除对服务业的误解

吴敬琏 原创 | 2011-11-23 10:0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引言: 在日前举行的2011年“财新峰会”论坛上,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显得特别重要;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大服务业包括各种各类的服务活动在经济活动总量中的比重。政府对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会导致制造业本身的发展、提升受到忽视。

  面对记者提问,他还提到了前段时间甚为热火的“卢俊卿事件”,他坦言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之所以会引起公众误解,主要是传媒的问题,是在引导上有问题,这是媒体的弊端。媒体报道前应该进行调查,让大家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老百姓本身不会对服务业特别的反感,但容易受到媒体观点的影响。

  人们对发展服务业有一个误解

  2011年“财新峰会”论坛上,经济学家吴敬琏对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有关发展实业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指出产业升级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大服务。他认为地方政府对发展服务业有一个误解,即孤立地理解服务业,不是把服务业看作是在整个产业链中提升产业价值的服务活动,而是将之独立出来,把发展服务业的重点放在只能统计到的那块服务业。正基于这种认识,一些地方甚至将贯穿于制造业中的服务活动,如设计、研发、销售、售后服务等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产业发展,从而导致制造业本身的发展和升级受到忽视。

  吴敬琏指出的这一问题,可谓点到了事物的本质。传统理解的服务业总以为有一个叫“服务业”的产业,它是可以统计的,和其他产业一样构成GDP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没有这样的服务业呢,当然有,传统服务业如餐饮业就是可以单独在统计上计算的。但我们所说的服务业不仅仅是指此类型,还包括如吴敬琏所言贯穿于整个制造业链条中的服务活动,后者也被称为生产性服务业,即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说,它也是“二产”的“三产化”。

  需要正确认识现代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的领域。中国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成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就必须把生产型服务业做好。目前,在制造业领域,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农业生产领域许多农产品也颇具竞争力,但由于“产前”、“产后”服务业领域的低效率,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信息等服务和其他生产性服务明显滞后,对制造业和农业产品的竞争力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服务业是处理交易成本的行业。在进入现代经济后,发达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诚如吴敬琏所言,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制造业中的一个趋势是在总成本中间加工制造的成本比重降低,而交易成本的比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社会总成本中,交易成本的比重在一半以上,因为加工制造的成本降低、效率的提高靠分工,分工越来越细、分工的各个分支、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来越高。而服务业作为处理交易成本的行业,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因此,服务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发达经济中从事服务活动的劳动力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这是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就服务业本身来说,它也具有许多优势:如与工业相比,服务业的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业还能促进消费,有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服务业容纳的就业人员也多,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作为直接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向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拓展,服务业只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至于中国,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除了前述理由外,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国家竞争以及科技发展等角度看,首先,经济增长要求壮大服务业综合实力。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这就要求拓展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服务业综合实力。

  其次,经济体制转型要求以改革促服务业发展。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保险、财税和投资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塑造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第三,社会结构转型要求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伴随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加快从城乡两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国服务业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就业岗位的增加,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第四,全球化要求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服务业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服务业国际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快,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迎来难得机遇。同时,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也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第五,科技革命和专业化要求服务业加快拓展提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技术、内容和形态不断丰富创新;市场细分,不断分化出新兴的服务行业。顺应发展趋势,拓展发展领域,提升发展水平,已成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尤其是产业集群的提升,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体系,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农业的互动发展及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总之,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对于服务业,我们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尤其是国务院在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后,服务业在我国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发展比较晚,以及前述对服务业的错误理解,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服务业大国,总体上存在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生产性服务比重小、服务领域被当作非生产性的活动,许多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其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尚不发达,人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对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发展的需求还不旺;另外,服务业劳动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也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分析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原因,既有认识方面的因素,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服务业当作不创造新价值的非产出部门、辅助性部门,夸大生产决定服务、服务从属生产的作用,而忽略服务对生产的积极能动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非经济职能,忽视其产业功能。在这种扭曲的思维模式导引下,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政策自然难免有失偏颇。片面强调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忽视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结构严重扭曲;对服务业许多领域实行高度国有垄断经营,将许多本来应该交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服务部门由国家专营、牢牢控制,国有企业办服务业,大而全小而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服务内部化,严重浪费资源。国有垄断经营抑制了自由竞争,服务产品少、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既阻碍了服务供给者改善服务的积极性,又制约了服务的有效消费需求。

   除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也导致服务业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制约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相对富裕阶层支撑着一些奢华性的服务业畸形发展;另一方面,中低收入阶层对质优价廉服务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由于后者人数远大于前者,致使服务业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从而导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并未随收入快速增长而获得明显提高。

  卢俊卿事件反映出的对服务业的普遍认知错误

  服务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行业,除了生产过程中的服务活动,以及传统服务行业外,它还涵盖交通、邮政、电信、金融、会展、房地产、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科研、咨询、批发零售等,即使负责公共管理的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属于服务业的统计范畴。但对服务业中的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人从事服务业,公众存在相当偏见。如中国人对公关、会展等服务业的认识就存有偏差,认为企业就应该去做实业,搞公关、办会展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像前段时间在“卢美美事件”中,媒体和公众对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及其领导下的世华会的质疑和攻击,很大程度上就缘于对公关和会展行业的不了解或偏见所致。

  公关业和会展业都属于服务行业,而且是高级服务产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关业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客户和企业降低信息成本。如果让企业自己去寻求潜在的合作伙伴或者了解消费群体的意向,可能花费的时间成本和边际成本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如把有关的需求委托给专门的公关公司去做,后者利用自己的专业和信息优势为企业服务,并在这种服务中获取自己的收益。这无论是对公关公司和企业双方,还是对消费者、合作伙伴乃至整个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发展出了专门的游说产业。

  会展业也一样。会展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公关行为,不仅一些会展业是由公关公司承办的,而且会展活动是以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将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客户、企业和消费者聚集在一起,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信息搜索成本。就此而言,会展业也是生产的一个环节,是生产性服务业。所以,在国外,会展已成为一门与旅游业、房地产业齐名的“无烟产业”,由此构成的会展经济也被公认为高收入、高赢利的经济。市场经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谁抢得先机,谁就可能胜出,而公关业和会展业,就是帮助企业抢得先机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们并不是在消耗资源,浪费钱财,恰恰相反,它们以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性服务,为客户和企业创造价值和增值收益。

  这样来看,卢俊卿和他的世华会并不是人们以为的掮客和空壳公司,简单靠收取会费和游走于退休国家领导人之间,蛊惑企业家谋取钱财,更不是骗子,他在为企业牵线搭桥的过程中,其为企业创造的增殖收益要远远多于从企业那儿收取的中介费。对此,吴敬琏在“财新峰会”接受采访谈到这一问题时,也说得很明白,卢俊卿事件是媒体的问题,是传媒界的弊端,传媒界应该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再进行报道。

  卢俊卿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但媒体所暴露出的对服务业的认知错误足以值得我们反思。有的媒体称卢俊卿名下没有任何“实业”,不值得尊敬,毫无疑问,部分媒体并没有把服务业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媒体是改革与体制转型的发声器,应当对服务业起到提升和辅助的作用,而不是想方设法进行打压。经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服务业已产生”洼地效应“,国际资本开始大量注入中国服务业,我们对于本土的服务业也应当大加鼓励和引导。

  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中国的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克服“重二轻三”的落后产业观,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先导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其次,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深化服务业改革。第三,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第四,政策扶持,优化环境。清理现行服务业中过时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消除服务业发展中的准入门槛障碍、歧视性政策限制、不合理行政性垄断规定,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除特殊行业外,对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实行同等待遇,凡允许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入的领域,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尤其应为民营企业进入高端服务行业清除准入障碍。最后,培养人才,提高素质,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

  如果说,强大的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崛起的基础,那么,发达的服务业则是一国持续繁荣富强的保证。没有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没有服务业的崛起,没有民营企业参与和主导中国的服务业,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只会是一句空话。

个人简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CEIBS) 核心教授;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首席经济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国际顾问理事会理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