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年底突击花钱”---老话题为何总是没解?

郝金刚 原创 | 2011-11-23 18:42 | 收藏 | 投票

  政府采购,近些年里,因为存在诸如“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只买洋货、不买国货”等现象,已广受社会诟病。然而,面对民众的唾弃,政府部门的“打击”,这种老掉牙的图画却经久不衰。每到岁末年初,全国财政部门,13亿中国人民这个时候就同时面临的一件“举国壮举”就展现在人们面前:政府部门为“花不完钱而烦恼”,民众为没有钱可花而着急。

  近日,据《法制日报》报道,湖南长沙一家企业总经理举报省财政厅等机关在政府采购中,招标过程有猫腻儿,原本1500万元可以完成的采购,最后却以3000万元高价成交。湖南省文化厅规划官员回应称,设价格下限是为“花完预算”,为了确保采购的质量;“是预算执行的需要,因为如果预算没有执行完,财政就要收回,必然会影响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纵观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政府采购价比市场价明显要贵要高的怪象,究其原因,其中不仅有权钱交易等腐败因素,也不乏某些政府部门必须花完财政预算的“合理理由”。湖南省文化厅这名官员的回应就颇具代表性,道出了“天价采购”背后的潜规则:各地财政部门是各政府机关的“亲属”,给自己人拨款,他们岂能手软?

  花掉的钱可以转化为光鲜的GDP、显赫的政绩和特殊的“政治任务”。这样,众所周知,政府采购,是作为一项被民众寄予厚望的源头反腐制度,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尽管中央政府对此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法规,口头上也是对“年底突击花钱”总是年年喊“打”。但自1998年全面实施以后,由于有法不依“横行霸道”,政府监管软弱无力,民众监督又被排斥在外,在部门权力高度利益化的背景下,在为花钱而花钱的“重要任务”指导下,“天价采购”、“突击花钱”的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怪。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吃得饱了,但是还是很穷。而政府财政上很有钱,钱花也花不完。于是,就没完没了地修这个工程,那个工程。河南灵宝,修个老子像,高28米,号称世界第一,耗资2588万。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这样的工程,在全国不知道有多少。然而,要是为全民免费医疗花点钱,政府部门就会诉苦了,这里用钱,那里用钱。而说到建高铁,要花2200亿,他们马上就有钱了。国富民穷,官富民穷,是今天中国的现实。

  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顽疾,虽然已经被舆论持续关注多年,财政部也几乎年年强调“要不断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然而政府部门年年“强调”,此种现象却是年年上演。这不仅是权力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人民的不幸。

  每次路过长安街,看到中南海、新华门,看到警卫后面那五个鲜红的大字“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每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就应该明白国富是为了什么?国富当然是为了老百姓要富起来,就是国富民富,国富民强!作为广大普通中国老百姓的一员,我们“不奢望公仆们的身上流淌道德的血液,我们只要求他守住作为一个人一个高级动物的人性底线,当公仆们胡吃海喝,年底预算多的花不完”的时候,请你们想一想,对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言,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等民生方面资金缺口依然很大,依然有人生活非常艰难;也请你们想一想,如果相关部门总是两手空空地再次承诺,而不能遏制“年底突击花钱”的滋生,丧失的不只是某个政府部门的信任,丧失的是民众对各级政府部门的信任,更丧失的是民心!当下,政府要做的是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来阻止各地各部门在年底乱花钱的滋生蔓延,更好地让财政收入最有效地服务于民生和改善民生。

个人简介
关心经济、关注民生,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头百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