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何以彻底沦丧?

徐昌生 原创 | 2011-12-16 10:05 | 收藏 | 投票

  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人的道德滑坡现状,不仅让中国人痛心疾首,连外国人也口瞪目呆。重启中国人的道德话题热遍大江南北,但是这些话题大多不得要领,比如对见死不救的人给予处罚,对见义勇为的人给予免责,还有就是如官方所云要加强道德教育等等。

  官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门户网站上每天都有不同的道德楷模事迹宣传,电视节目里每天都有类似于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现,广电总局则要求明年每家卫视都要有固定的道德宣传栏目。

  宣传教育真的能挽救道德于危亡?或者说,人们的道德水平降低,真的是因为思想境界不高?抑或是有其他的原因?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先得明白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当我们彻底清晰了人的道德是依附什么土壤而生长的,那么,只要全社会对道德生长的土壤充分培植发扬光大,人的道德自会源源不断喷薄而出。

  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到道德的源泉。很多人认为,经济学的前提条件是人都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经济学不讲道德,仿佛道德与自私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其实,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也是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偏差。

  经济学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讲道德。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自私是为己,道德是为他,二者如何并行不悖?这就要从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谈起。

  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情感交流的需要,第四是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之后,它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被人尊重,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理论虽然无法用数学推理来给予证明,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这也正合我们中国一句古话:仓禀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假如我们承认马斯洛理论的正确,那么我们就能推断出,人的道德其实是来自于人性。因为,被人尊重和颂扬是每一个已经安居乐业的人的渴望。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对于讲道德的人,尤其是对那些对那些慷慨解囊乐善好施或者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人,总是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授予崇高的荣誉,相反,对那些铁石心肠毫无恻隐之心或者损人利己拨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人,总是给予强烈的谴责或者投以鄙视的眼光。所以,大凡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性当中就潜存着充当道德楷模从而被人尊重乃至被人顶礼膜拜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讲道德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褒奖,同样也能得到更大的和更长远的物质利益。因为,一个被别人尊重的人,往往能够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信任往往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难得的融合剂。有了信任,你卖东西人家相信其品质,你买东西人家给你公道价格,你借钱财别人不担心你赖账,你在广告里吆喝一声,人们就会因为对你的信任化为对广告产品的无限钦慕。如果一个人名满天下万民景仰,那就是一个顶级品牌,拥有者不仅精神上畅快无比,一般来说物质上同样也会富甲天下,这也是无数凡夫俗子都渴望一夜成名享誉天下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道德与自私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道德的源泉其实就是自私,但是,自私转化为道德仍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比如说,在旅游景区往往容易买到假冒伪劣,而自己小区杂货铺的商品往往都是货真价实。为什么?因为景区的游客都是外地来的,买了一次几乎就没有二次,商贩们并不奢望能够从一个人身上赚多次钱;而小区的顾客却总是那些人,你若卖了假冒伪劣,传扬开去,你这个店基本上就混不下去了。不是小区的店主比景区的商贩品德更加高尚,而是因为长远利益的制约。所以说,道德产生的前提是当事人出于对长远利益的需要,如果没有长远利益的制约,那么人们必定会目光短浅杀鸡取卵。

  再比如,我们在大街上常常遇见年迈或者伤残的乞丐,有的风烛残年却在寒风中乞讨,有的断肢残臂却在烈日里曝晒,看到他们悲惨的境遇,过往的行人会不时地给他们一元几角的零币,既帮助了他人,也发扬了善心;但是,如果遇到需要花特别长的时间或者特别多的财力才能办妥的事情,比如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孤苦伶仃需要抚养,或者穷困潦倒的老人需要遮风挡雨安度晚年,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会退避三舍,此时只有他的血缘亲人才会担起重任。也就是说,道德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成本不能太高,如果成本太高,人们将会选择逃避;如果不仅成本高还会带来危险,人们将慌不择路逃之夭夭。

  又比如,如果一个人来到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大家都讲究卫生,他必定不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而如果一个人到了非常肮脏的环境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往往会无所顾忌。人的行为反差如此之大,并非道德水准上窜下跳,而是因为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在整洁的环境中,不讲卫生将会被人暗地耻笑,甚至会遭到他人的当面批评与谴责,因为你的不讲卫生直接妨碍了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道德产生的外部条件,是看周围有没有相应的监督,那怕这种监督是无形的。

  通过对上面三个日常事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讲道德的先天基础,但是,如果要想把这种先天基础转化为道德优势,那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有长远的利益可期,或者做善事的成本较低,或者有相应的外部监督等等。当一个人遇到了突发的情况时,要不要讲道德出手相助,往往就是根据平时对上述三个条件的综合判断来相机抉择的。

  不幸的是,我们平时对上述三个条件的判断足已让人掉进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先看是否有长远的利益可期。官员是不讲长远的,所有的官员都在为自己的政绩处心积虑,都在为自己有钱可花而费尽心机,只要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把属下百姓踩翻在地也在所不惜。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百姓遇到冤屈,皆可以击鼓鸣冤拦轿告状,皇帝更是生怕基层官员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常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现在呢?基层官员面对冤屈不接访不受理,百姓上访反成了非法行为,上级政府强调稳定而默许基层官员拦阻百姓,摆平就是水平已经官场流行的做事准则。何以古代皇帝愿意聆听民间疾苦,而现代官员却对百姓冷暖漠然视之?因为,古代的皇帝知道,如果放纵基层官员鱼肉乡里,家传的江山难以为继,自己的子孙将坐收其乱;现代的官员也清楚,只要自己任期内政绩卓著,只要自己任期内能捂住盖子,后面的事情便与己无关。百姓们呢?想讲长远而不得。摆个摊位会遇城管罚没,住个私房会遭政府强拆,合法经营不仅税负繁重,而且相关部门吃拿卡要永无尽头。既然合法生意难做,部分人干脆游走在法制之外,干起了非法勾当,于是地沟油、陈化粮、毛发酱油、农药火腿……层出不穷生生不息。

  再看做善事是否成本低廉。前文已述,人们做善事是出于被尊重的需要,现实呢?不仅得不到尊重,反而会被愚弄,甚至得到麻烦和灾祸,这不是危言耸听。你想捐钱给灾区吧,政府规定只能捐给红十字会之类的官方慈善机构,可是这些机构有人在网络上给你摆富显阔,有人在按捐款总额的10%提取手续费,还有人房地产生意如火如荼。有个单位在慈善晚会上认捐了100万,第二天就有相关部门来化缘,单位委婉地说没钱,对方把嘴一撇:你们都给素不相识的人捐了100万,我们能给你关照你却一个子都不拿?语气十分横蛮。当然,被愚弄还是小事,惹来灾祸更是让人欲哭无泪,南京彭宇案就是一个让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判决,它以明明白白的方式告诉大家,在中国做善事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有网友调侃,救人阿婆之所以敢救小悦悦,是因为她文化水平低,不知道曾经发生过彭宇案。有媒体披露说,彭宇案的主审法官已被调离,更有像深圳之类的前沿城市表示要立法给好心人免责,这似乎昭示着未来好心人做好事一定会被免责,然而,这只是大众的一厢情愿,为什么?假如你是好心去帮对方,对方却赖你是肇事者,你觉得法律的判决一定会以事实为依据吗?从法理上来说当然是这样,可是对方如果给法官送礼呢?民众已经对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不抱信心。

  再看社会是否有相应的监督。现在的官场风气全面溃败,行贿受贿贪污腐败已经蔚然成风,甚至可以说,千辛万苦谋得一职就是为了有权腐败,至于监督,内部的监督早已成为上级拿捏下级的尚方宝剑,听话则视腐败而不见,不听话则腐败罪加一等;外部的监督早已在权力的高压之下唯唯喏喏,权力不发话尚能表达一点良心民意,权力一吭声则立即噤声无语。由于监督流于形式,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普遍颠覆。自古到今,官场上贪污受贿虽然流行,但毕竟害怕天知地知“三尺头上有神明”,现在不同了,官员们如果没有捞到钱,不仅不被别人崇敬,反而会遭到社会奚落。更有甚者,不仅官员们接受贿赂时心安理得,反过来,百姓们不送礼反而觉得羞愧难当。过去考上一个进士全家光荣,现在,通过考试而提拔的官员反而觉得低人一等,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硬的后台。任何朝代,抢夺民财霸占土地都是一件为人不耻的事情,但到了今天,政府公然掠夺明火执仗却冠冕堂皇理直气壮,因为有国家利益大众利益作为挡箭牌。每一个官员都把拥有侵害他人的权利作为一件无尚荣光的事情,无权的人只恨自己运气不佳不能跻身其中。官场风气如此败坏,社会风气又岂能出污不染。

  正因为官员见利忘义引发当今社会各阶层都没有长远利益可期,司法不公又导致讲道德成本高收益低,表面的监督系统更是有名无实略胜于无,因此,道德沦丧就像兵败如山一退千里。但是,在体制的铜墙铁壁面前,任何一个人都无能为力,有试图想改变现行规则的,必定是螳螂挡车徒劳无功,未来的道德前景仍然一片迷茫。

  要重建社会道德,必须使全社会尤其是官员们着眼长远利益,使全中国建立起有效监督机制和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而要实现此目标,唯有寄望于体制改革。体制一日不改,道德一日无望!

  

  

个人简介
徐昌生,男,42岁,江西上饶市人,高级经济师,现任江西博能实业集团副总裁。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