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

梅新育 原创 | 2011-12-06 12:34 | 收藏 | 投票

  核心提示:中国对外经贸的终极出路,在于推动建立更合理、更符合我们利益和期望的国际经贸规则

  入世以来,中国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新兴贸易大国、对外投资大国,写下了历史新篇章。但与此同时,各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也不可忽视。

  试举其荦荦大端,便有出口商品国内增值率较低、环境污染、出口企业劳工权益问题,一直未能摆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者身份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正视并努力解决。但无论付出多少代价,我们只能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寻求超越之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努力赶超,还需要兼顾防止被赶超。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对外经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寻求超越的终极出路,笔者以为,在于推动建立更合理、更符合我们利益和期望的国际经贸规则,从此前不无被动色彩的“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我们不能也无法满足于西方主导规则下的玻璃天花板,而是需要在实力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此起彼伏的国际贸易摩擦、特别是明显不平等规则下的争端,一再警示我们“推动规则演化”的紧迫性。我们的西方贸易伙伴需要明白这一点,既然所有国际经济组织都以增进人类福利为根本宗旨,那么我们只有这样做才符合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根本宗旨,因为靠损害地球五分之一人类的利益去增进全人类利益,不过是一个黑色笑话而已。近年那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出现“中国制造”的繁荣,前提也是中国自身的发展繁荣。

  具体到当下,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领域寻求超越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确保仍处于无限期中止状态的多哈回合的“发展回合”性质不被扭曲,因为美国力推“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缩写为“TPP”)之举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个迄今也只有新西兰、智利、新加坡和文莱四个正式成员方的“迷你”经贸协定,为什么会大有喧宾夺主跃居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角之势?在多哈回合无限期中止、重启遥遥无期的情况下,美国之所以力推TPP,重要目的之一可能是企图掌握区域经贸协定主导权,通过推动TPP这个符合华盛顿意愿的高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从侧面包抄,最终按照他们的意愿塑造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及以后谈判面貌,使得多哈回合“发展回合”的预期目标落空。回顾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与乌拉圭回合进展的历史,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风险确实存在。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于1986年,在大多数议题已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因部分关键议题各方互不相让,致使1991年2月日内瓦乌拉圭回合终期会议磋商续会破裂。同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领导人宣布启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1991年6月开始谈判,1993年12月签署协定,1994年生效,美国在乌拉圭回合中的许多要求在该协定中得到了更高标准的体现。次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发达国家大获全胜,他们提出的绝大多数主张成为现实。如何才能避免历史重演,这是需要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力协作共同书写答案的问题。

  入世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也许是中国人面对世贸组织的心态有了微妙改变,正从仰视转向平视。这种转变更符合世贸组织的基本宗旨,因为世贸组织不是凌驾于主权国家及其国民之上的“太上政府”,而是为主权国家及其国民提供协调服务的自愿的国际组织;世贸组织的权力、影响力来自主权国家政府的授权;世贸组织的基本宗旨不是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追求去遵循某种至高无上的“天条”,而是通过一定的贸易安排增进各国的福利,实现多赢。

  这种从仰视到平视的转变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入世之后的表现完全可以赢得高分;另一方面是因为世贸组织自身存在较多缺陷,其行动能力颇受拘束,在解决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方面成绩有限。尽管我们不应也不可能再仰视世贸组织,但我们也不应、不可能俯视多边贸易体系。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但作为一个国民经济已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遍及全球的国家,中国的最大利益仍然在于世贸组织所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以一个享受充分权利成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努力推动这个多边贸易体系健康、平稳前行,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目前在区域、双边机制上的投入,与其说是代表了我国贸易政策的主流,不如说是为了推动多边机制进步所作的侧面努力。

个人简介
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兼职客座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梅新育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