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革的突破口何在?

郑永年 原创 | 2011-02-22 08:2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今年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年,决定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已经发表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使用了“攻坚”的概念,甚为贴切。 “攻坚”就是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要“攻坚”就要看看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做了什么?什么做得不够?什么还没有做?

  自2002年十六大开始,社会政策的改革和重建逐渐成为中国改革的首要议程。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来说,社会改革要完成三大任务:第一要配合经济改革,即纠正社会政策中被经济政策化的部分。第二要深化中国总体改革,逐步把重点转移到社会政策领域。第三要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基础,主要是建立消费社会,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奠定制度基础。

  社会改革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一些进步,但和社会舆论的期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尚未找到能促成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如果社会政策和制度不能进步的同时,还存在经济发展模式对社会的破坏,那客观的结果就是,经济和社会政策两个领域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社会改革没有“突破”有两层含义。一是改革初期,改革者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找到突破口;二是找到了突破口却缺少改革的动力,因此不能在实际政策层面加以突破。

  社会政策领域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中央政府努力推进社会政策,但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经济角色却没有推动社会改革的动力。过去的分配机制,导致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壮大。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应当更多地把这个概念用在社会改革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度发展数十年,却未确立相应的社会政策。如果在十二五期间改革不能找到突破口,就会错过这个“机遇”。

  很多人将政治改革视为下一步的突破口,但一定要做到有序、可控,否则反而会巩固既得利益集团。在改革问题上,中国是危机驱动型的社会,没有危机就没有进步,但危机又会给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当然,并非要在危机后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关键在于执政党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既得利益集团,但这不代表着不能推进改革。执政党应当给既得利益集团施加一定的压力。只有有了强大的危机意识,执政者才会产生改革目标,才会动员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达到既定的改革目标。就总体改革而言,突破口还是在社会领域。政治改革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执政党达成改革共识和聚集改革力量来克服各方面的阻力。

  从“十一五”的经验看,社会改革不能全面出击。如果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就会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从现实情况看,这个突破口可能在房地产领域。

  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看。在政治方面,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一旦退缩,政府的政策甚至政治“信用”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并且既得利益集团会变得更为强大。从政策平台建设来看,如果设计得好,房地产改革可以带动其它领域的改革。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向新加坡等国家取经。

  在社会层面看,房地产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尤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一旦泡沫化,就会造成社会的泡沫化。在经济层面,房地产已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果房地产经济不能健康发展,就会使中国的产业结构恶化。

  如果能够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把房地产改革搞好,那么中国就可获得数十年的长治久安,从而为政治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个人简介
浙江人,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季刊主编,1997年到2006年担任过香港《信报》的专栏作家,2004年开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1985年和1988,分别从北京大学获得…
每日关注 更多
郑永年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