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构想

蔡律 原创 | 2011-02-24 16:30 | 收藏 | 投票

  西三角构想

  “西三角由谁提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统筹规划好、设计好、打造好,把近年来若干有代表性文章观点,梳理一下供网友参考。

  “西三角经济圈”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2009年国家批准了大关中(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也在加紧制订中,下一步还应在此基础上制订统一的西三角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实现带动整个西北大开发的作用。“西三角”经济区将大关中和成渝经济带整合在一起,形成以西安、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三角经济区,把西北、西南的经济重心构建成统一的西部重心和龙头,打造成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并列的中国第四增长极,不仅对大关中和成渝地区的发展,而且对带动整个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学者刘斌夫2004年最先提出“西三角”概念,指出以成都、重庆、西安为支撑点,形成中国西部经济高地。2007年8月,学者楚汉在上海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区(重庆-成都-西安)”构想,初绘了“西三角”蓝图;2008年5月,兰州学者贺应钦调研提出将狭义“西三角”概念扩展为“西部川陕渝陇金三角经济圈”,简称“西三角经济圈”;2009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川陕渝共建“西三角经济区”的设想。

  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区位比较集中、经济实力比较高的城市群,其核心是大城市,带动周边资源向其集聚。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3个城市群逐步形成,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关联,城市群内产业互补,极核作用不断强化,展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从成渝经济区到“西三角战略区”,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局限于西南,转向西南西北联手。重庆、成都、西安联手,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互补性,对西部发展的带动力也更强。

  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总量,是除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这三大增长极以外,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经济区。这是其一。其二,“大西三角经济圈”科技实力雄厚,拥有三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十几所国家级科研基地、10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通讯、软件设计、光电、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拥有强大优势。其三,“大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在“大西三角经济圈”,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军工制造、软件产业、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航天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高,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能够向西部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其增长极的作用突出。其四,“大西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内陆,纵跨西南西北地区,覆盖整个西部地区,对于维护我国国防安全,缩小区域差别、扩大内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西三角” 建设腹地发展极

  贺有利

    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兰西经济区位置邻近,联系紧密,实行优势结合构建中国“西三角”经济区,实质是由富饶的四川盆地、关中平原、河湟谷地构成,主要包括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五个省市的城市和地区。“西三角”经济区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已得到迅速发展并已远远超越内陆腹地的情况下,应建成中国国土纵深腹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发展高地,应建成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应建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应建成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驾齐驱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框架

      “西三角”原由重庆、成都、西安三个城市群构成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兰西经济区位置邻近,联系紧密,实行优势结合构建中国“西三角”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区80余座城市,面积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2%,占西部面积的7.2%。常住人口1.65亿,占全国人口的12.4%,占西部人口的44.9%。2009年GDP总量2.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8.0%,占西部GDP的40.3%。经初步分析,到2015年,西三角的GDP总量有望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西部地区比重达到47%左右,占全国比重达到10%。到2020年,“西三角”GDP总量有望达到10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比重达到50%,占全国比重达到13%。

      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框架是“三区(三角)、三轴”。兰西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便于协作,利多弊少。

      (一)三区(三角):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四川经济的主要地区,是西三角经济区的“南区”、“南角”。关中经济区包括陕西经济的主要地区—中部地区、甘肃经济的东部地区—天水市,是西三角经济区的“东区”、“东角”。兰西经济区包括甘肃经济的主要地区—中部地区、青海经济的主要地区—海东地区,是西三角经济区的“西区”、“西角”。

      ●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遂宁、资阳、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广元、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广汉、什邡、绵竹、江油、峨眉山、阆中、华莹、万源、简阳以及重庆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构筑“双核”、“五带”的空间发展布局。

      (1)双核:以重庆、成都为核心,包括重庆九城区和成都五城区等,打造两个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和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2)五带:沿长江发展带: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公路、铁路为纽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依托宝鸡-成都-昆明铁路以及京昆高速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遂渝发展带:以成都-遂宁-重庆高速以及连接两核的主轴为基础,培育成为联接双核的新型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以包茂高速,西安-重庆铁路,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高速路为纽带,建成联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1)一核: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2)一轴: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

      (3)三辐射: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铁路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兰西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发展框架是“两区(圈)、一轴、五辐射”。兰西经济区的兰白经济区(圈)、西平经济区(圈)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便于协作,利多弊少。

      (1)两区(圈):兰白经济区、西平经济区包括甘肃经济的主要地区—中部地区、青海经济的主要地区—海东地区。

      ●兰白经济区(圈):即兰州—白银经济区,又称兰白都市经济圈,具体包括兰州市5区3县,是兰白经济区(圈)的中心城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是核心区;白银市白银区是兰白经济区(圈)的副中心;白银市、定西市、武威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县区是兰白经济区(圈)的节点城市。

      ●西平经济区(圈):即西宁—平安经济区,又称西宁都市经济圈,也可称海东经济区,具体包括西宁市4区3县,是西平经济区(圈)的中心城市,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是核心区;海东地区的平安是西平经济区(圈)的副中心;海东地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藏族自治州及县市是西平经济区(圈)的节点城市。

      (2)一轴:从青海东部的西宁到甘肃中部的兰州,属黄河及湟水两岸即河湟谷地。与铁路兰青线、西宁--兰州高速公路、国道109线(西宁--兰州)、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基本并列,“一轴”将成为经济区的轴线。

      (3)五辐射:五辐射是五条经济辐射带,分别至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宁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五条经济辐射集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带。

      ●东南向经济辐射带:由兰州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东南直通西安,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西北向经济辐射带:由兰州、西宁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北直通新疆,与新疆自治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南向经济辐射带: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南连接成渝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东北向经济辐射带: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东北经银川、包头,到达呼和浩特市,可实现兰西经济区与宁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西南向经济辐射带:沿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南到达拉萨市,可实现兰西经济区与西藏自治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三轴:兰州至成都、重庆的“西轴”,兰州至西安的“北轴”,西安至成都、重庆的“东轴”。

      兰州至成都、重庆的公路或高速公路,兰(州)成(都)铁路、兰(州)渝(重庆)铁路连接兰西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成为相互辐射的西三角“西轴”。兰州至西安的公路或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兰(州)西(安)铁路客运专线连接兰西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成为相互辐射的西三角“北轴”。西安至成都、重庆的公路或高速公路,西安至成都、重庆的铁路、高速铁路连接关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成为相互辐射的西三角“东轴”。

   二、构建西三角经济区的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东部地区相继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推动全国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区域发展显著成效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新阶段,需要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加快培育起具有强大“引擎”带动作用的新增长极。建议着重构建以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兰西经济区为主体的“西三角”经济区,以实现西部区域发展新突破,带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经济基础雄厚。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兰西经济区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在三线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配套能力,包括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西宁等西部重要城市,囊括了西部地区最发达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区域,是西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的区域,是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区域。“西三角”经济区是西部地区具备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区呼应联动发展实力的重要区域,通过集中打造具有较大辐射范围和规模体量的“西三角”经济区,可以更好激发占全国30%人口、70%幅员面积的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加快“西三角”发展有利于尽快实现西部大开发新10年在区域发展上的重大突破,成为西部大开发新10年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地区。

      (2)经济互通互补。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兰西经济区从产业共性看,三区装备产业、国防工业、旅游业具有共同优势,能够联手打造成为我国重要产业基地。从产业互补性看,西安研发力量较强,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处于较高水平;成都航空、电子信息产业相对发达;重庆是以汽摩、装备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兰州是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为主的制造业基地,西宁是以有色金属、藏医药为主的制造业基地。从资源要素看,重庆的人力资源、政策资源、资本要素资源,四川的水、能源、旅游、人力资源,陕西的能源、矿产、旅游、科技资源,甘肃的能源、矿产、旅游资源,青海的矿产、旅游资源均可以实现互补共享。

      (3)交通通道已经建立。成渝之间已建成成渝铁路、遂渝铁路、成渝高速、遂渝高速等快捷通道,已经基本构建了现代快速交通网络骨架。随着兰州—成都、兰州—重庆的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随着兰州—成都、兰州—重庆高速公路纳入规划建设;兰西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兰州—西安高速公路的建成,兰州—西安(宝鸡)的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关中经济区与兰西经济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成都-西安、重庆-西安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纳入规划建设,特别是成都-西安高速铁路开工建设,秦巴往来的困难局面已被打破,关中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4)合作基础较好。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兰西经济区交流合作历史渊源流长,政府之间紧密交流从未间断,资源开发、旅游联动、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已多方位实质性开展;民间以企业为主体的交流合作更是频繁,已互为对方最大的内资投资者之一。国家编制并推进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构建“西三角”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西三角经济区的意义

      国家在东部确定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政策已经开始制定,为了加快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及成都、西安、兰州、西宁的发展,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刻不容缓。

      (1)国土纵深腹地的战略发展高地。由兰西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构成的“西三角”经济区,实质是由四川盆地、关中平原、河湟谷地构成的,主要包括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五个省市的城市和地区。“西三角”位置适中、范围更大、总量更大,更有利于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引擎”,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成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驾齐驱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西三角”经济区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应建成中国国土纵深腹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发展高地。

      (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新高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已进行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的发展与东部相比,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较慢,差距甚至还在继续扩大。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政策已经开始制定,争取“西三角”经济区刻不容缓!“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将加快西部落后的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的发展。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共同打造“西三角”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不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配套能力,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支撑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高地,形成对西部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带动西部广大地区共同发展,有效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实力,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新突破。

      (3)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需要。在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长期战略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西三角”的融合发展将加快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顺应国家宏观经济转型的要求,成为扩大内需的新支撑。西部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西三角”经济区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市场化水平,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促进“西三角”的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的迅速发展,还推动“西三角”周围的西藏、新疆、宁夏、内蒙四个民族自治区及云南、贵州、山西等地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4)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两个大局”的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阶段下要求沿海与内陆实现开放开发联动,科学发展观也包含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按照大经济区模式构建的“西三角”遵循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打破西南和西北间的传统割裂,有助于多个中心城市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城市体系良好的优势,迅速承接、转化并传递东部地区及国外产业转移,促进内地资源优势与沿海地区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内陆地区开发开放,带动内陆地区共同发展,实现沿海内陆地区联动开发开放,不断缩小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早日实现“两个大局”思想。

      (5)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国家批准了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两江新区将成为重庆加快发展的“引擎”,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引擎”,将成为“西三角”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引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兰西经济区构建的“西三角”经济区,位于我国国土版图腹心,战略区位承东启西、横贯南北,形成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京津冀、西有“西三角”的鼎足互动之势。

      (6)经济区迅速发展的范例。国家在东部确定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区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纷纷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区投资发展。地区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筑巢引凤”,筑下了“引凤之巢”,企业之“凤”才会纷纷而至。经济区的构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项目,应该积极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这个“引凤之巢”,应该积极构建中国西部最大的经济项目——“西三角”经济区,这是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迅速发展的战略之策。

      西北地区中部的甘肃、青海的广大区域没有经济区,在此构建经济区的认识是一致的,许多管理者和学者希望构建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兰州、西宁是省会城市,相距仅仅220公里,格尔木是副地级市,格尔木人口仅有27万,全市GDP仅有162亿元。格尔木距离西宁长达800公里,距离兰州长达1020公里,途径生态脆弱的青海湖周围,进入了青藏高原的腹地。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属于内陆河——格尔木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不宜作为大规模优先开发、重点开发的区域,可构建格尔木循环经济区既可以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应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甘肃构建兰(州)白(银)经济区,青海构建西(宁)平(安)经济区(也可称海东经济区)。格尔木单独构建格尔木循环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 作者:贺有利)

  “西三角”经济圈PK“中三角”经济圈

  最近首次看到“中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后来查相关资料,是06年首次由江西的政协委员提出的。而西三角是近几年慢慢热起来的一个区域概念。

  昨天又看到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规划的文章。看来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在加快。

  下面比较一下“西三角”与“中三角”各城市2009年GDP总量:

  武汉4561亿,南昌1820亿,长沙3745亿,中三角GDP合计10126亿;

  西安2719亿,成都4503亿,重庆6527亿,西三角GDP合计13749亿.

  “西三角”与“中三角”所带动的城市群GDP总量更大。

  中三角武汉与长沙联系紧密,但长沙受广东辐射,南昌受华东大城市辐射。武汉“8+1”都市圈与长沙“长株潭”已经起步。

  西三角城市重庆与成都联系紧密,秦岭阻隔了西安与成渝经济区联系,但西安是西北五省的龙头。

  只有交通进一步发展才能使区域融合加快,产生实际效果。“西三角”与“中三角”哪个概念将正式得到国家全面认可,哪个区域发展更快,我们拭目以待。

  “西三角”与“中三角”的比较研究是个大课题,下面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构筑南昌—武汉—长沙“中三角”

  江西省政协委员提案建言——姜南文2006年02月09日

   中部地区不仅城市化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缺少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都市圈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未来国内区域竞争将是都市圈之间重量级的较量

  江西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和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目前正在召开。民建江西省委在政协会议上提交的一份提案,提出了关于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的“中三角”构想。

  民建江西省委的有关人士认为,从江西的现实来看,在加快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的同时,积极参与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是推进江西城市化进程,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提案的大致建议是以南昌、武汉、长沙三个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强化中心城市功能,逐步把都市圈建成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地区,南昌也因此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

  朱丽萌是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西财大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研究在长江中下游构建“中三角”,她认为,当时实施的时机不成熟,但现在应开始筹划。

  朱丽萌说,中国目前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地区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可以预测,未来国内区域竞争将是都市圈之间重量级的较量。国家已经构想建立长江中游的城市群,江西应该抓住机会。

  南昌是江西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发展条件最好的城市。谈到大都市圈构建,南昌市市长李豆罗说,未来5年,南昌市将完善规划科学、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尽快把南昌建成充满活力并富有竞争力、能够辐射和带动全省发展、在中部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历史名城、山水都城和现代新城。同时,超前进行以南昌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研究,加快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相互渗透,区域功能的相互衔接,产业生态链的相互配套。

  江西省政协常委、港澳委员王再兴也认为,南昌必须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不能孤军奋战,因为每个省都有各自的特点,形成资源互补,相互都能从中受益,彼此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华东新闻》 (2006年02月09日 第一版)

  武汉、长沙、南昌将组“中三角” 中部崛起提速

  据《楚天金报》报道(记者张亚利):日前,国家发改委连发两文,旨在督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落实,并明确了该10年规划在未来5年中应完成的具体目标。今年年底前,各省需将具体规划和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

  昨日,记者从省相关部门了解到,在规划方面,湖北是“走在前列的”,在中部崛起大战略下提出的“两圈一带”战略和北煤南运战略在《规划》中已有所体现。

  按照目标,到2015年,中部地区要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万元和82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接近100%等。到2020年,中部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中部崛起如何提速?区域内的合作必不可少。记者了解到,由武汉、长沙和南昌构成的“中三角”发展战略正在谋划中。

  随着昌九城际铁路通车、“杭南长”高铁即将运营和武广高铁的通车,未来几年,武汉、长沙和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个半小时同城圈”将不是梦。而由这几个城市所引领的武汉城市圈、鄱阳湖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

  南昌紧邻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个经济最活跃地区。长沙是一座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商务服务中心城市。武汉则九省通衢,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举。“中三角”如果形成,中部崛起必将加速。

  “西三角经济圈”

  

  “西三角经济圈”是指重庆联合成都和西安,建立以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其区域大致包括重庆市、成都市和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20-30万平方公里,包含约50座城市。目前经济圈经济总量近1.2万亿,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20%。

  概念

  “大西三角”的全称是“西部川陕渝陇金三角”,可称为“新西三角”、“西三角”,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包含60座城市,GDP总额1.9万亿元,占全国的7%,整个西部的40%。

  “大西三角”经济圈,又称“新西三角” 经济圈、“西三角”经济圈、“新西三角”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区,是指重庆联合成都、西安和兰州,建立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其区域大致包括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和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30-40万平方公里,包含约60座城市。目前经济圈经济总量近2万多亿,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40%。

  诞生

  2007年8月,学者楚汉在上海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区(重庆-成都-西安)”构想,初绘了“西三角”蓝图;2008年5月,兰州学者贺应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狭义“西三角”概念扩展为广义的“西部川陕渝陇金三角经济圈”,简称“西三角经济圈”,并对其基本概念、战略意义、宏伟蓝图、发展纲要等进行简要论述; 2009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川陕渝共建“西三角经济区”的设想,当即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

  “大西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转变的需要,是西部省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的创新思维,是西部省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全新命题,是西部省区着眼于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深层次回答。我国的西部,是一个地域十分辽阔、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地区。经过近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这个区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转折时期。一方面,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整体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两个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扩大。另外,伴随均衡发展而出现的各地重复建设、争夺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日益突出,不利于资源的有效聚集和高效利用,不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打造西部最大增长极的“大西三角经济圈”,将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路和途径的调整,有利于发挥占西部经济总量40%的“西三角经济圈”的聚集、辐射、带动的作用,从而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步伐,早日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西南和西北一旦贯通,就会形成本部统一的大市场、统一的网络,通江达海、连接四方的优势就会显现”这表明,“西三角经济圈”具有广泛的民意和社会基础,这一命题一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西三角”各方的积极响应。

  战略意义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思路和新动力。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总量,是除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这三大增长极以外,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经济区。这是其一。其二,“大西三角经济圈”科技实力雄厚,拥有三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十几所国家级科研基地、10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通讯、软件设计、光电、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拥有强大优势。其三,“大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在“大西三角经济圈”,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军工制造、软件产业、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航天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高,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能够向西部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其增长极的作用突出。其四,“大西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内陆,纵跨西南西北地区,覆盖整个西部地区,对于维护我国国防安全,缩小区域差别、扩大内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西部地区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有效的方式。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30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经验总结,是地区能够得到和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一点上去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得到顺利实施,关键就是要看是否能够更好地解决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效抵御经济危机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处内陆,12个省区市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各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实力不强,在市场的开拓和资源的吸引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这对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和目标的尽快实现是相当不利的。打造“大西三角经济圈”,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个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发展条件相对成熟的大经济区,不仅会迅速提高西部地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西部市场的重新布局和拓展,变革原来各自为政的、无序的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从而在西部地区形成统一的、可以实现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最有效方式。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密切合作、联运并进的桥梁和纽带。我国西部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形成了西北和西南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经济交流和往来历来不多,即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有10年时间,也基本没有改变这个状况。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原来那种单打独斗的自由式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需要。联动并进、抱团发展、共建共享已经成为西部人民的共识。“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将地处西南的重庆市、成都市与地处西北的西安市、兰州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统一经济体。这个经济体自然而然地成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密切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大西三角经济圈”这个平台,可以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之间很方便、顺利地实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市场的开拓和技术的交流,实现经济间的互补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共同发展。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路径选择。相对科技实力比较雄厚的成渝经济区加上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和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后,将使“大西三角经济圈”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西安市、兰州市科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达,是我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雄厚的科技实力与强大的制造能力相结合,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从这一点可以说,建立和打造“大西三角经济圈”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重庆、成都与西安,兰州虽然受秦岭山脉的阻隔,但是并不影响“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和打造。按照一般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圈是大城市群、城市群集合、大经济区、大都会区或都会区集合,常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随着近年来西部地区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重庆、成都与西安、兰州之间的空间距离已经变得越来越近。成都至西安只需要不到四个小时的车程,而兰州至西安、成都、重庆也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陇海客运专线的修建,也大大缩短了两地的空间距离,单程6小时之内。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高速公路、铁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和完善,必将促使三大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构成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经济一体的大城市群。

  西三角崛起

  “‘西三角’的概念已从学者、研究者的角度,延伸至政府层面的考虑。”《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世庆说。

  2008年,刘世庆等专家就曾提出“西三角”概念,认为在成渝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西安、关中为中心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也在迅速成长,在西部腹地核心区域发展中,重庆-成都-西安,一个“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正在崛起。

  刘世庆认为,当时的概念是“西部高科技金三角”,而目前,“西三角”的概念更富创意,与长三角、珠三角相对应,“西三角”使得成都经济圈、重庆经济圈、关中城市群联手,将带来更大的经济互补性。

  “西三角”的概念,与成渝经济区的概念并不矛盾,只是范围扩大了。“西三角经济圈”的全称是“西部川陕渝金三角”,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8亿,包含47座城市,GDP总额1.5万亿元,占全国的6.3%,占整个西部的33%。

  据计算,假设“西三角”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13%到15%,那么2015年到2020年之间,随着成熟度提高和规模加大,增长速度降到12%到13%左右,那么,到2020年“西三角”GDP将占整个西部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到13%。

  基础设施先行

  道路不便曾是阻碍西三角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了在交通领域更加便捷,重庆等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这成为了重庆本轮拉动内需的重点。

  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庆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进展顺利。1-2月,重庆累计完成投资126.70亿元,同比增长50.8%,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7.1个百分点,是投资快速增长的第一引擎。

  位于关中城市群内的渭南,1-2月的投资也可谓是高点起步。今年1-2月,渭南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共完成投资22.57亿元,同比增长134.0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60.13个百分点。

  刘世庆认为,现在三地空中距离仅有一小时,若干公路和铁路建设已经开工或规划。随着基础建设、三地城市群和一体化进程,如西(安)咸(阳)一体化、成(都)德(阳)绵(阳)一体化等加速推进,三地交流和合作进程更将加快,从而极大地提升西部内陆腹地实力。

  成渝经济区有望担当龙头

  在“西三角”内部,成渝经济区有望承担起龙头角色。

  据有关人士透露,成渝经济区规划将在今年年内出台,其征求意见稿正在四川、重庆征求意见。

  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中央给了重庆很多政策,包括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设立全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设立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组建农村土地交易所等等。

  “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之中,并会将更加实际和可操作的措施写入规划之中。”刘世庆透露。

  刘世庆认为,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三角”的核心区域,成渝不仅拥有西部地区28.13%人口和27.22% GDP产出,而且也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最好,最有可能成长为中国新的增长极的区域,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有望占全国GDP8%。

  刘世庆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进入“海陆并进、东西互动”的新格局,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吴芳兰)

  成渝经济区有望担当龙头

  在“西三角”内部,成渝经济区有望承担起龙头角色。

  据有关人士透露,成渝经济区规划将在今年年内出台,其征求意见稿正在四川、重庆征求意见。

  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中央给了重庆很多政策,包括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设立全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设立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组建农村土地交易所等等。

  “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之中,并会将更加实际和可操作的措施写入规划之中。”刘世庆透露。

  刘世庆认为,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三角”的核心区域,成渝不仅拥有西部地区28.13%人口和27.22% GDP产出,而且也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最好,最有可能成长为中国新的增长极的区域,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有望占全国GDP8%。

  刘世庆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进入“海陆并进、东西互动”的新格局,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

  重庆+成都+西安 "西三角"的中国第四极梦想

  核心提示:占中国国土面积近80%的中西部地区,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极,可谓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一大缺憾。

  专家学者们试图弥补这一缺憾。最初,他们盯上了具有天然联系的成渝经济区,试图在这个拥有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靠“双核共振”,打造出媲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中国第四增长极。但是,“十一五”规划公布之日,该主张的支持者们失望地发现,成渝经济区榜上无名。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成都、重庆、西安三地联合,打造“西三角经济圈”,并希望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3月3日,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成都、重庆两地的政协委员们,齐聚友谊宾馆,尽情地交流着成渝之间的友情。

  这不是成渝委员们的首次聚首,甚至讨论的话题也谈不上真正的新闻话题———打造成渝经济区,力争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尽管如此,这次会面依然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消息第二天便登上了川渝媒体的头条。

  媒体的关注事出有因,国务院已经透露出信息:关于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已经进入编制阶段。

  但是,仅仅3天后,一个更加轰动的新闻迸了出来。

  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趁机抛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从“双核共振”的“线型思维”,到西南西北强强联手的“三角战略”,到底走过了怎样的思想路径?“西三角”的设计者们,又有着怎样的雄心?

  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的口号,重庆、成都两地已喊了很多年。

  “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全国人大代表杨庆育本身就是一位学者。他说,增长极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区位比较集中、经济实力比较高的城市群,其核心是大城市,带动周边资源向其集聚。

  从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日本的东京、横滨,美国的大纽约,欧洲的伦敦、巴黎,都曾上演过增长极的成长史,这也让中国经济界对增长极颇为认可。

  30年改革开放,增长极的故事开始在中国书写着华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3个城市群逐步形成,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关联,城市群内产业互补,极核作用不断强化,展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

  而此时的西部,尽管不少城市演绎出各自的精彩,但与业已成型的三个增长极相比,毕竟少了一份风光。

  “重庆与成都,单独看都不算全国最好,但抱成团就有竞争力。”80多岁高龄的四川省社科院顾问林凌,是最早提出成渝经济区的学者之一。

  按照成渝经济区的设想,该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60万人,包括35座城市。更重要的是,成渝两地渊源深厚,每年四川在重庆投资百万元以上的经济项目超过100个,重庆在四川的投资额,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二。

  但出人意料,成渝经济区最终因一些因素,落榜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这让“林凌们”痛心疾首。尽管如此,成渝两地的融合依然呈增加态势,并最终促成国家加快了成渝经济区的编制进程。

  如今,“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再次让人惊叹!大西北地区的西安,也被纳入成渝的“合作伙伴”视野。

  “‘西三角’的概念,与成渝经济区的概念并不矛盾,只是范围扩大了。”杨庆育说,“西三角经济圈”的全称是“西部川陕渝金三角”,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8亿,包含47座城市,GDP总额1.5万亿元,占全国的6.3%,整个西部的33%。

  这显然是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西南与西北的互补

  “胡总书记要求重庆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但单靠重庆总量不足,势单力微,希望延续国务院提出的成渝经济区概念,在西部打造一个三角经济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3月6日的话,道出了重庆倡议打造“西三角”的初衷。

  自胡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后,如何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便摆上了重庆的议事日程。今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10年开发,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下一个10年怎么走?这就需要重点打造重点地区,靠增长极带动,加快发展。”杨庆育说。

  另一个现实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抛出了4万亿元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此时,正是西部争取更多支持的最佳时机,“西三角”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而从成渝经济区到“西三角”,最核心的变化,其实是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联手的视野拓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成都、重庆、西安联手,将带来更大的经济互补性。

  从区位来看,三座城市都毗邻中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功能,且都是西部发达城市,在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方面,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

  从产业特点来看,西安科研力量与研发能力较强,航空航天领域水平高,但受产业基础限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偏弱;成都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其航空产业与西安互补,电子信息产业也相对发达。重庆是制造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从资源状况上看,陕西的基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可以接纳和消化四川的水电产能,“陕煤入渝”也极具吸引力。

  三座城市还聚集着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人力资源相对充足,可以形成内在的发展动力。

  “经济之间的互补性,就决定了三座城市之间的联合。”杨庆育说,成都、西安、重庆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相互投资额已具有一定规模。

  此外,三座城市时空距离的靠近,也让“西三角”具备了足够的支撑。按照航空上的经济半径计算,重庆、成都、关中城市群都在航空一小时半径内,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增长极。而且,成渝铁路早已通车,未来两地铁路里程仅1小时,随着铁路建设的加快,重庆到西安的铁路3小时就可通达。

  西三角的远景

  重庆显然看到了“西三角”中蕴涵的机会。

  近年来,长三角逐步进入成熟期,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往下降;珠三角潜力大一点,京津冀因为有广袤的腹地,潜力就更大。而此时,川陕渝10年西部大开发形成的基础,能源电力的保障,以及西部潜在的市场,为“西三角”打下了成为发展潜力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增长极的坚实基础。

  对此,杨庆育算过一笔账:假设在2015年以前,“西三角”的发展速度为年均增长13%到15%,2015年到2020年之间,随着成熟度提高和规模加大,增长速度降到12%到13%左右,那么,到2020年“西三角”GDP将占整个西部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到13%。

  如此一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的GDP,有望占到全国的2/3,从而完成中国在区域经济上的布局。

  “‘西三角’是可行的,关键是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项目主导,有意识地来培养这个城市群。”杨庆育说。

  基于此,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3月6日向吴邦国委员长提出的请求就是:“恳请全国人大督促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深入论证,并将其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重庆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已于近日就“西三角”问题,专门与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进行了沟通。

  成都“西三角”值得期待

  记者戴 娟张 洁

  “‘西三角经济区’这个概念提得好!”对于重庆提出联手川陕渝、打造“西三角”的建议,来自成都的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罗霞认为“很有必要”。她说,川陕渝构建一体化的经济结构体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罗霞称,西部地区一直没有一个实力很强的经济圈,缺乏核心的辐射力与带动力。“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三地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资源、产业不能整合和有效分工,各自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更大发挥。只有整合了资源,才能得到中央更多的支持。”

  罗霞认为,“西三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但关键要把概念做实。她认为,在这次两会上,温总理在报告中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并将新开工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这对西部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对加强川陕渝也是一个契机。做实“西三角”,就要联合做好区域发展规划,突出各自特点,在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主任施杰则认为,“西三角经济圈”将中国西部最具潜力和实力的三大城市整合了起来,突破秦岭屏障,使成渝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带贯通,便于联合起来进行经济的整合和提升,也便于人员的往来和资源的整合,可望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同时,也有利于使这一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其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又一经济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也对此十分期待。她认为,成渝地区一衣带水,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经济合作没有问题。此次提出和西安一起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相信西安较强的高新技术水平能有效提升成渝地区经济实力,使三地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能力更强,范围更广。她同时强调,在区域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信任、相互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在规划上,不能产生恶性竞争,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否则再美好的理想都会落空。

  西安三地联合意义重大

  “设立‘西三角经济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重庆、西安、成都三大城市和其辐射的城市群,在西部有很大的影响力。加强三地联合,对带动整个西部发展,乃至推动全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祝作利表示,一直以来,三地都保持着较好的合作关系,这为发展“西三角经济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西安在高新技术方面有优势,装备制造业有基础,飞机制造业有潜力,能源和矿产资源有储量,农副产品有特色,旅游产业有名气。若与成渝经济带形成稳健的“三角”,就会实现产业互补,错位发展。

  祝作利说,目前,重庆正在谋求打造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但和西安、成都一样,目前城市的基数还比较小,只有三地联合,做大基数,才可能使经济总量占到全国GDP的10%以上,“西三角经济圈”才有可能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

  祝作利认为,目前,由于三地各自为政,在一些产业的布置上,难免会趋同。若实现联合,则可以强化协作,实现合理分工,避免在同一区域里恶性竞争。如重庆和西安的重型卡车产业都发展较好,但重庆主打发动机,而西安则是变速箱。而成都和重庆,经过长时间的你追我赶,在很多产业方面已经实现了融合互补,若发挥西安优势,无疑可以实现强强联合。

  事实上,继成渝两地成为国家统筹城乡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西安也正在向中央争取统筹政策,日前,西安市长陈宝根表示,希望中央政府能赋予西安统筹科技资源这样的一个综合实验区,将西安发展纳入中央的规划。祝作利认为,西安的这一态度,与三地形成“西三角经济圈”并不冲突,相反可以更好地互补。

  祝作利表示,目前,“西三角经济圈”仍处于初步的设想阶段,三地政府尚未有实质性的深入探讨,但这一设想,最近已经得到中央决策层的首肯。若建议最后被国家批准,我们将会认真研究,与成渝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争取使这一设想进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西北深圳人的博客)

  1、 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09-03/10/content_15903960

  2、 http://user.qzone.qq.com/89758095?ptlang=2052

  3、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401295

  4、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3/25/content_19336859.htm

  “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内在必要性与现实可行性

  何思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230026)

        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城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应在西部打造。西部地区的面积为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71.5%,2007年西部12省人口总计为3629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7.5%;而在经济总量方面,西部地区的GDP仅占全国的19.2%,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7.3%、17.6%和20.6%,这导致了巨大的不对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对区外外溢效应只有19.3%,而西部还只占19.3%中的14.46%,即2.79%,可见,三大增长极对区外带动作用不大,对西部的影响更小。同时,现有三大增长极均在东部地区,迫切需要新的增长极带动广大西部地区。

        “西三角”经济圈在备选经济增长第四极中具有比较优势。目前东北沈大经济圈、福建海西区域、广西北部湾、西三角经济圈等都有雄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辽宁省的大连市、丹东市等地区本身就包括在环渤海经济圈内,广义上讲属于“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沈大经济圈范围上有较大的重叠。而福建海西区域、广西北部湾和已有三大增长极都是沿海地区,新增长极的打造应首先考虑内陆地区。

        “西三角”经济圈带动度高辐射范围广。根据《“十五”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西部大开发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战略,重庆、成都、西安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是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和重点受资地区,同时也是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高地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托,是西部地区的一级主中心城市。同时,将“成渝经济圈”扩展到“西三角”经济圈后,各项指标大幅度提高,不仅扩大了增长极所覆盖的面积和人口,而且扩大了所辐射的区域,由原来的西南地区扩展到整个西部地区。

        “西三角”经济圈是中华民族最可靠的战略后方。以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关中盆地为核心的“西三角”地区,是西部高原通向东部平原的枢纽,是连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纽带,是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平原、华北平原、中原大地沟通的桥梁,是中国大陆腹地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是中华大地的地理中心。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西三角”地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是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的核心区域,重庆、成都、西安是三线建设时期重点投资的工业基地。“西三角”经济圈是中华民族最可靠的战略后方。

        二、“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内在必要性

        “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地区适应全球化协作新潮流的必然选择。在世界范围内,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欧会议以及各种国际性的论坛诸如博鳌论坛等等,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形式而被广泛的推崇。适应区域经济圈全球化协作新潮流,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适应全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

        “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地区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的现实需要。西部各省自身独立的工业体系及经济循环系统还比较脆弱,经济发展和基础条件较差,工业发展滞后,对外经济联系与合作较少,这些一直都是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若能通过西部地区内部的合作与联合形成“西三角”经济圈,则可以将现有资源进行新的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并发挥整体优势,提升整个西部产业在全国和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西三角”经济圈是实现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西三角”经济圈是东南沿海地区和跨国公司工业生产基地转移的最佳选择地区,不仅具备了相对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且劳动力成本低,是产业转移第二梯度地区的最佳选择。

        三、“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现实可行性

        “西三角”经济圈集中度较高。“西三角”经济圈与整个西部12省相比,面积仅占西部的3.3%,而2007年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31.3%,人口密度是西部平均的9.3倍。在经济总量方面,2007年,“西三角”经济圈的GDP占西部地区的33.1%,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的10.2倍,财政收入占西部地区的21.7%,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西部的比例更大,分别为38.9%和34.1%。在增长率方面,“西三角”经济圈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均超过了西部平均水平。“西三角”经济圈聚集了西部相当大比例的人口和经济总量,经济集中度较高,是打造增长极的理想之地。

        “西三角”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西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西部的核心地带,是西部地区开发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城市最密集、科技文化实力最强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圈的三大中心城市均处于本区域的核心位置,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可承接本区域与长江经济圈的联系,成都位于四川中部平原,是四川经济的核心,西安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紧密。“西三角”经济圈模式区位优势突出,符合区域经济圈一般应有2—3个大都市经济核心的规律。

        “西三角”经济圈功能互补性强。重庆在经济总量和吸引投资等方面,成都为核心的成都平原在城市化水平、经济实力、市场规模等方面,西安在科技实力等方面各有优势,三者优势的互补,将会使“西三角”经济圈综合实力得以加强。

        “西三角”经济圈自古联系紧密。成渝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是地处秦岭南北的毗邻经济区,自古以来联系密切,“秦蜀一体”支撑起了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重庆与成都以前同属一省,有着历史与传统的经济联系和产业结构互补。重庆、成都、西安均是我国三线军工企业较集中地区,产业之间有着历史性的紧密联系。

   来源:重庆社科文汇2010年第9期

  “十二五”六大政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中国网7月24日讯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0)》新闻发布会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西部蓝皮书•2010: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蓝皮书指出,在“十二五”及后十年期间,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政策措施,以切实增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建立差别化分类扶持政策体系。要改变过去的普惠制办法,并对现有针对特定区域的扶持政策进行整合,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西部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区、老工业基地、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边境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分类扶持政策,明确国家扶持的标准、范围、时限、方式和具体措施,切实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沿海企业、加工贸易和开发区西进,建议在西部条件较好的地区,依托交通干线以及大中城市和产业园区,建立一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示范区的建设,应以城市为地域单元,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突出特色和重点,高起点搞好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并在投资、财税、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鼓励东部与西部地方政府互动合作,在示范区联手建立工业园区和产业化基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禁止沿海污染产业向西部转移扩散,做到产业转移污染不转移。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幅度提高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比重,逐步建立以均等化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切实增强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当前,要大力推进西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区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建设,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动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格局。

  ——深化完善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延长税收优惠时限,把现行主要税收优惠政策再延长10年至20年;进一步降低税率,可考虑将西部国家鼓励类企业减按12%甚至10%征收所得税;实行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并举,采用投资抵免、加速折旧、提取准备金、再投资退税等方式,鼓励西部企业加快调整升级;将消费税设为共享税,适当提高西部地方留成比例;根据税收属地原则,调整所得税汇总纳税,对总分机构和跨区经营企业,其企业所得税按税源地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提高税率,将计税依据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统一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实现税费合一;制定适合西部的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将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纳入目录,并将西部国家鼓励类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必须达到70%以上的规定降为60%或50%,扩大优惠政策覆盖面。

  ——健全西部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实行资源性产品和战略性资源出口最低限价政策;对西部矿产、油气等资源税,实行10年左右的全部返还政策,主要用于西部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机制,强制推行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生态补偿及资源枯竭后的企业转产;优先在西部资源性产品产地,建立一批国家战略储备基地;合理确定国家在西部有偿出让矿业权收益的分配比例,实行中央与地方二八分成;在矿山企业强制提取安全费用,加大安全投入。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头区和生态极度脆弱地区,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无人区”。

  ——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线标准,重新核定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范围,着力培育特色生态产业体系,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扩大当地就业机会,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问题。对到中西部贫困地区投资设厂或创办企业,并能为当地创造较多新的就业岗位的投资者,中央财政给予一定就业补贴,并实行“八免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中西部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和沿边地区,可考虑设立“无税区”,除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外,还可享受减免其他税费的优惠政策。由此造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由中央财政全额补足。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