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经济”身份争论的喜与忧

张茉楠 原创 | 2011-02-04 10:4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在本届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绝对主角。关于“中国角色”和“中国崛起”的讨论更成为焦点中的焦点。的确,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8.5%左右。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39万亿元,超过40多年保持全球“老二”的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联社对此发出质疑,鉴于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预计今年将以个位数保持平稳增长的增速,中国是不是已经跃进发达国家之列,全球传媒广告巨头WPP集团总裁马丁·索雷尔甚至说:“我们应当除去中国"发展中"和"新兴"这样的字眼。”

  中国对世界贡献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此种论调到底是何用心?欧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3%,中国只占8.5%,人均收入更是排到世界第100名左右,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早就超过1万美元,还被称作“新兴国家”,中国怎么就被觊觎摘去“新兴经济”的帽子了呢?捧杀背后除了对中国超预期的增长速度和活力惊叹外,更多的是希望中国能够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事实上,中国已经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再平衡中贡献了巨大力量,而全球也都在中国的增长中受益。2010年发达国家还很艰难,美国经济步履维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日本深陷通缩怪圈,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扮演着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据世行预计,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0年将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促使美国对华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增长了15%。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智利等重要经济体最大贸易伙伴,是这些经济体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回升,内需增长强劲,进口增速超过出口。美国三季度以来,贸易逆差大幅减少,除了美元贬值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稳定增长的需求。相比之下,我国贸易顺差也从2008年的11.6%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进一步降低至6.2%,这说明中国不仅在逐步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需求增量的主力军,也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被要求承担“过度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又承担了与权益不相匹配的“过度责任”,从顺差责任到汇率责任,再到碳排放责任,西方开始频频抛出了“中国责任论”。随着近20年来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展开,全球分工中“低收入国家生产、高收入国家消费”的格局也自然造就了发展中国家要为全球低端制造环节中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埋单。发达国家凭借技术、标准和软件的垄断,占据价值链的制高点,而将高排放量的产业或是产业的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碳转移的最大阵地。有关数据说明,中国每年仅这种产业转移造成的碳转移高达12亿吨,占中国目前碳排放总量的近20%。中国承担了全球减排的大部分责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补偿,反而被发达国家制造的种种“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所包围。

  关于未来全球危机的出路,更不能用美式霸权主义,控制了汇率的决定权和国际流动性的供给权的同时,又将矛头指向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用逼迫人民币升值、碳关税、贸易壁垒来“纠正全球经济失衡”,让中国为个别国家经济结构的畸形、监管治理的缺失等自身种下的祸根埋单。

  中国还将经历成长考验

  对于中国而言,在这场全球秩序的重构中,变化中的中国,如何看待、定位自己的国际形象?如何选择对世界的责任方式?必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清醒的认识。从整个全球现代化进程来看,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这是全球现代化进程历史比较的结论,一时经济总量的变化,改变不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现状。中国的大国责任与角色定位,应该建立在这一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中国经济社会中仍有诸多失衡的因素,人均收入较低、资源匮乏、农业和贫困人口比重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社会发展仍处于现代化中期、公共福利事业有待发展和完善、国际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等,都决定了中国还将经历巨大的成长考验。

  从全球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尽管我们已经在调结构方面开始起步,要着力扩大内需市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和争取新兴产业市场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很可能要经历外需停滞不前而内需尚未培育成熟的转型阵痛。

  在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尽管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投票权有所提高,但是重建国际金融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依然极其艰难,而美国一系列政策调整又以危机成本转嫁的方式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正如一位战略学者所言,当你被需要时你就是“强者”,当别人需要你时会把你包装成强者。应该讲,中国的“富裕”只是与历史纵向相比的结果,中国的强大仍然局限于局部。实力渐强的中国需要更多地履行一个大国的国际义务,但是,履行义务不能超出中国的合理承受范围,更不能以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为前提。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应坚持“责任与利益对等”的原则,未来中国如何在新的全球治理框架中取得发展权与主导权之间的平衡将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成长中的中国,规模和总量越大面临的内外矛盾越多,治理起来更复杂,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即将进入一个国家盈利模式的重大转型期和阵痛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要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这比规模超越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个人简介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