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党生和省社科院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何党生 原创 | 2011-03-20 13:10 | 收藏 | 投票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在国外,有主导产业的概念,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最早提出,认为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核心的引擎,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新旧主导部门连续更替的过程。(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与罗斯托同一时期,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艾尔伯特·赫希曼和日本的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等对主导产业理论特别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做了大量研究,为主导产业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新兴产业,迈克波特( MICHAEL 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The Free Press,1980:158.)将新兴产业定义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其出现原因包括科技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新的顾客需求,或是因为经济与社会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产品或服务具备有开创新事业的机会。

       在我国,学者和政府多使用战略性产业一词,江世银(2005)指出区域战略性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产业。芮明杰(1999)把产业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战略性产业,另一类为一般性产业。侯云先(2004)则延续了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了幼稚战略产业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温太濮(2001)则强调战略性产业的创新(技术、体制、管理)特性以及外部经济效应赵玉林(2007)提出了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概念。李江,和金生(2008)在分析了以往战略性产业的相关理论之后,摈弃了以往将战略性产业类同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或者支柱产业的观点,从战略的本质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目的出发,对战略性产业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并且提供了一个区域 战 略 性 产 业 选 择 的 新 方 法,给 我 们 以 极 大 的 启发。2009 年11 月 3 日,温家宝总理在向首都科技界的讲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完整表述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构想,并将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地质勘测七大产业纳入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综上所述,对于战略性产业的研究与描述更多的集中于战略性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而在产业的具体属性方面却尚未达成一致看法,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战略性产业类同于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备受经济界、科技界重视和关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技术的前沿性和不确定性。②战略的不确定性。③市场前景光明。④关系社会经济全局及国家安全。⑤初始成本高。⑥高效益。这些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具有相关性,有很大差别。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制,研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一是资金投入机制,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必须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培育风险投资主体。二是官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通过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使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各自发挥优势,把各方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有效组合的新的联合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分散风险和实现优势最大化,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科技引领机制。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在激励方面,要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重视技术创新的激励,同时要高度重视需求方的拉动作用。五是统筹协调机制。

        我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思路,是适应经济科技变革、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种背景下,王忠宏,石光(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加紧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改革体制机制,坚持做到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现有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与扶持国内企业成长相结合、规划引导与多方协调相结合、市场发展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加快培育领军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组织等支撑体系,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关于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调研思路,1、重点难点:一是研究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特征和成因。近年来,安徽调优调高产业结构总体上与需求变化相适应,但关键环节和层面的不足或缺失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名义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而实际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部署,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公共安全、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一批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但也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为缺乏科技术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导致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企业规模小,使得高科技人员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产业政策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提高。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的原因,有源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惯性的原因,也有源于追求数量增长体制机制环境的原因,需要认真的分析。

     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难点在于“十二五”时期,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阐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目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则,一是潜力增长原则,二是比较优势原则、三是带动性强原则、四是科技进步原则、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重点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新型显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公共安全产业、高性能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制造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洁净煤产业等十大新兴产业,预计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形成若干产值超千亿元产业和一批超百亿元领军企业。课题组认为,安徽“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是一两个产业,而是一批产业或者产业群,应当根据全省的既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的形成和完善问题。

      第三的重点和难点是研究安徽“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取向。比如在政策取向上,由过去的部门倾斜式结构政策,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结构政策转变,重点支持企业研发设计中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点开发项目,“技术替代”为主向的新产品开发、新方法使用、新技术改良在内的技术创新,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究机构。又比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包括政府职能的思谋变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围绕促进自主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字产学研结合、财税、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既要为大企业实施“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也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此外,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2、主要观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是拉动经济增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引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选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加紧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改革

  体制机制,坚持做到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现有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与扶持国内企业成长相结合、规划引导与多方协调相结合、市场发展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技术,加快培育领军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组织等支撑体系,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实现安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3、调研思路:总体上调查研究要强调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相结合,要有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和具体的进度安排;具体操作上,以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中央、安徽省有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文献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拿出详细的调研工作意见,对省直有关单位、合肥芜湖蚌等城市及相关企业展开实地调研,形成相应调研报告和课题报告。
       通过对发展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比较全面的厘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范围,特别是分析了我省科学选择的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课题在分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按照遵循特定的发展规模、结合安徽本身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提出一系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阐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1)培育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复苏增长的战略引擎。(2)推进自主创新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途径。(3)政府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应用价值在于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尤其是能源结构调整机遇,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关键环节,集中科技手段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突破,提出依靠科技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美国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和启示  论文2010年1月

     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论文  2010年1月

      聚焦第四次产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  论文 2010年3月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课题报告 2010年5月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调研报告  2010年5月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设计形成机理与竞争策略研究  论文2010年6月

      日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论文 2010年7月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投入的财税政策  调研报告 2010年8月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论文2010年8月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 论文 2010年9月

      关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初步判断 论文 2010年9月

      江苏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添翼  通讯2010年9月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选择和政策取向 论文2010年10月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  论文2010年11月

     政府科技投入支持新兴产业的有效性评价方法 论文 2010年11月

     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启示   课题报告 2010年11月

     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的突破口  工作研究报告 2010年11月

     关于培育和推进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课题报告 2011年1月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