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换“东家”,学生怎么办?

郝金刚 原创 | 2011-03-27 12:20 | 收藏 | 投票

  民办院校“建文学院”突然被收购,收购方只要学校不要学生,并且建文学院不仅无力给学生退还之前交的学费,也没办法安置这些被‘退学’的学生。千余名学生面临着被建文学院除名的处境。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2007年9月10日播出“民办高校价值何在”。“有这样一组数据,也让我们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和毕业的学生刮目相看:目前全国共有280多万名学生在合作办学的独立院校和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中学习,据统计,2006年独立院校的在校学生比2005年增长了27.2%,民办高校的在校生比上一年增长了36%。这两类民办高校在校学生的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传统高校在校学生的增长幅度。在就业率方面,也略好于公办高校,综合数据显示,公办高校的平均就业率大约在85%左右,而民办高校的平均就业率则超过90%。”

  这样一组数据让我们感到,民办高校显示了不同一般的竞争力。但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民办院校,或者说带有“民办”的企业总是摆脱不了“被收购”的悲惨命运呢?看到“建文学院”突然被收购之后,我们想到了武汉东星航空、山东的日照钢铁,山西的国进民退,以及各地诸如此类的怪事儿。著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在评论东星航空破产时指出,“东星航空作为第一家破产的民营航空公司,兰世立身陷囹圄的命运,印证国进民退的生存规则。古语称富不过三代,而现在富过两代都难,财富变迁之快,说明社会缺乏安全的财富生存与保全渠道,缺乏稳定有效的预期,这是商业丛林社会难以避免的悲剧,是体制桎梏下丛林之王们的最后宿命。”

  不管政府承不承认“国进民退”,但众多的事实一再演绎着“国进民退”的故事,难道强权能够颠倒黑白吗?就能够抹杀事实嘛?教育是为政者育人的一个主体工程。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首在育人。昨天的教育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如果教育领域县也掀起一场国进民退的大浪潮,因为学校更换“股东”而把学生“置之度外”,学生该怎么办?

                                                                                                     

个人简介
关心经济、关注民生,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头百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