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租赁董事长专访

陈世炎 转载自 新闻专访 | 2011-03-27 17:02 | 收藏 | 投票

评论民生租赁公司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发展势头很好;董事长思路清晰,一语中的,非常实在,“要做真租赁,不做假银行”,这样的公司想不发展好都难。

中国租赁业要避免再走弯路

  《21世纪》:每个新兴行业,尤其是金融业,在初生和成长阶段总是会遇到各种波折,甚至遭遇停业整顿或行业大洗牌,比如信托、证券等。在你看来,金融租赁行业,特别是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应该如何避免走弯路?

  孔林山:这正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的培育和发展都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牢牢把握住行业的本质不能变。改革开放三十年,金融行业的有些领域遭遇了几次大的波折,原因很多,但关键的是一条:不务正业

  比如信托业,法律赋予了其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信托公司迫于经营压力,结果把“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个行业本质给丢了。它们像银行一样到处拉资金,甚至不惜高息找资金、投项目,成为了准银行或投资公司。一旦经济波动或银根收紧,风险马上显露无遗;比如证券业,也面临过相同的问题。证券公司开展投资咨询、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几乎是没有风险的,但当初却大量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并且承诺固定回报,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一旦股市行情不好,一两笔巨额委托理财业务就可以把一家公司搞垮。

  同样,我们很担心租赁业重走这样的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租赁有租赁的特点和规律,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租赁业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业务?我们在思考,全行业也在思考。虽然现在还没有特别准确的答案,但大致方向是有的,就是绝不能再简单的走银行走过的道路。否则不是走弯路的问题,而是走回头路。

  《21世纪》:我们注意到你最近的一个提法,“要做真租赁,不做假银行”。这是基于什么原因?民生租赁又做何选择?

  孔林山:表面上看,中国租赁业近几年发展很快,势头很猛。数据显示,租赁业的规模和利润连年翻番,租赁公司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是,冷静分析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包括我们民生租赁在内的绝大部分租赁公司,都在不同程度的“以租赁之名,行银行之实”,就是打着金融租赁的招牌,干的是传统的银行业务。

  这也可以从行业统计数据上看出来:整个行业的利润来源,融资性收入占比达到90%以上;从业务结构上看,典型的信贷替代品售后回租业务占比达到80%以上。事实上,金融租赁公司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办成了“假银行”或者“二银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是体制问题。银行系的租赁公司大部分被视为控股银行的内设部门,或者干脆就是按照银行的租赁部来进行管理,而不是当作一个独立的法人来管理,不是真正把租赁作为一个行业来加以培育;还有经营环境的问题,因为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不配套,新路走不通,只好在老路上再走一阵子。另一个是主观因素。银行系租赁公司的从业人员大都来自于银行,经营理念和管控手段也跟银行类似,习惯性用银行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单纯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果你去问租赁公司:租赁到底是做什么的?绝大部分租赁公司会告诉你,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清楚行业的特点和规律,也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所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把金融租赁公司办成“类银行”或“假银行”是没有出路的。租赁业还远没有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租赁的特色、盈利模式、市场定位等都还没搞清楚,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摸索,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

  要摸索租赁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1世纪》:租赁不是新生事物,但行业初期发展很慢,直到银行系租赁公司诞生。你如何理解租赁的本质及其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孔林山:多年来,业界和学界对租赁的本质有很多的讨论,也有很多的观点。诸如“租赁是以融物的方式实现融资的目的”、“租赁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两权分离”等等,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其实,租赁的本质很简单,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更不神秘。所谓租赁,就是以物为核心,围绕租赁物的形成、使用和流转,参与价值创造并带动价值转移的经济过程。“物”是本体,“资”是属性。租赁的核心是“物”而不是“资”,离开了“物”来谈租赁就不是租赁;离开了“租赁物”来谈租赁业务就不是租赁业务。因此,租赁与其他金融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客观存在的“物”,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租赁介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具备融资和投资的双重功能。

  想明白了这一点,许多问题就很好理解。如发达国家的租赁渗透率可达到30%以上,成为金融市场的三足之一,这本身就说明了租赁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面,租赁产品也有其独特之处。

  面对中国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租赁对经济的发展也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比如说,与银行贷款相比,租赁更容易进入实体经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手段监督贷款资金的走向,但在资金使用的末端终究难以控制。而租赁租的是物,资金定向性很强,企业很难挪用。又比如说,中国经济面临调结构,很多产业都面临升级换代和节能环保等系列问题,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都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企业往往要面对很大的筹资压力。但如果采用租赁,企业在十年内每年拿出一定的租金,负担就会小得多。所以,在国外租赁是刺激经济的常用手段之一。

  《21世纪》:刚才你谈到租赁的本质是“物”,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租赁业的发展规律是与租赁物密不可分的?

  孔林山:对,租赁业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围绕“物”这个根本点来做文章、下功夫。租赁是融资融物的高度结合,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谈不上是真正的租赁。因此,租赁公司在租赁物的形成、交易、处置等全过程中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其技术含量也在于对租赁物的判断认别、营运管理和处置能力上。银行是提供资金赚取利差,而租赁公司要随着“物”的流转来作相应的资金安排。所以,租赁公司除了融资性收益以外,相当一部分利润来源是在对租赁物的批发、识别、管理和处置上。通过租赁物的批量采购、营运出租,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优化客户的财务结构,减少客户的融资成本。这就是租赁业的发展规律。

  特色化和专业化是租赁业的根本方向

  《21世纪》:与国外成熟的租赁业相比,我国租赁业还存在哪些差距?

  孔林山:客观的讲,我国租赁业与国外成熟的租赁业之间没有可比性。原因是我们还处于探索期和萌芽阶段,而且国与国之间的法律基础不同,市场环境不同,国情也不一样,简单的对比没有意义。但是,国外优秀租赁公司的成熟技术、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倒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就拿GE公司的航空租赁来说,其专业化和专业度之高,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它是专注于航空租赁的专业公司,它在航空市场的研究、行业判断、产品研发、产业链的控制、市场营销、资金供给以及后期的营管、维护维修、技术培训和配件供应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专业化极强的体系。在专业度上具备压倒性优势,这也成为GE公司鲜明的特色和金字招牌。我们通常所说租赁的融资融物功能,在他们的业务领域仅占极小的比例,而在航空租赁复杂的交易和服务过程中,几乎每个环节和每个节点,都是GE公司的业务机会和利润来源。与之相比,我国租赁业在专业化和特色化方面的差距无疑是巨大的。

  租赁公司的业务是围绕着租赁物来开展的,而对租赁物的认识、判断、处置和管控能力都需要长期与系统的积累,包括团队的培育,都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完成。所以说,中国的租赁公司恐怕还要再经历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是,特色化和专业化是租赁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

  外部条件的改善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世纪》:目前金融租赁行业比银行的资金成本要高,这是否意味着租赁业会出现资金与风险的不匹配?

  孔林山:金融租赁公司要健康长远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把握住租赁的本质;二是解决租赁公司的资金问题。

  租赁本质我前面讲过了,重点谈一下资金问题。租赁业务的特点决定了租赁公司是运用大额长期资金的特殊企业。到目前为止,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和配置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通道。金融租赁公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资金来源都是商业银行授信,把短期资金当长期资金使用。不仅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负债结构也极不合理,短款长用的隐性流动性风险不可小觑。

  这一突出矛盾亟待解决。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有三种:首先是扩大发行金融债的规模,在银行间市场募集长期资金。交银租赁近期发行了第一笔金融债,规模虽然不大,但毕竟开了一个好头;其次是资产证券化,让租赁公司的资产流转起来。租赁资产具备基础资产明确,法律关系清晰,现金流稳定的特点,非常适合资产证券化。金融危机以后,大家对证券化产品有些害怕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噎废食,要客观和辩证的看待这一产品。资产证券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资产状态的恶化和资产的虚拟。真正优良的资产,价值不断上升,现金流非常稳定,把这样的资产证券化,就不会有问题。中国还有巨大的这样的优质资产没有盘活。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储蓄规模庞大,社会资金比较充沛,而投资需求也比较旺盛,只是两者之间缺少产品的联接。正确引导社会的投资方向,增加投资渠道也是金融改革的任务之一。租赁资产的证券化,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角色;最后还有一种选择,在条件成熟时,国内租赁公司可以将优质资产做成资产包,到境外市场进行融资。既可以利用境外的资金资源,享受低廉的成本优势,又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将外部资源服务于国内的实体经济,把资本的投机冲动转化为现实投资。

  《21世纪》:税收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租赁业,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对租赁业有哪些改变?租赁公司是否可以到境外设立项目公司以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

  孔林山:租赁公司去境外的免税地区注册设立项目公司,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租赁业的竞争力,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惯例。整个行业也在呼吁和积极争取,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包括在香港设立项目公司也还暂时不行。

  可喜的是,近一段时期监管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解决了不少问题,对扶持租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比如,今年初,银监会已经允许租赁公司在境内保税区投资设立特殊项目公司,享受一定的税收递延;前段时间,国税总局也下发通知,售后回租项下的融资租赁不再缴纳增值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策的改变也一样。虽然各项政策在不断完善,也只是对租赁业历史上不公平待遇的修正,真正与租赁业发展相适应的外部条件还有待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创建。

  民生金融租赁的路:市场化、特色化

  《21世纪》:民生租赁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未来的资本补充计划如何?是否会考虑择机上市?

  孔林山: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用市场化的手段,努力把民生租赁办成治理结构完善,业务特色鲜明,盈利水平最好的,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国内甚至亚洲一流的金融租赁公司。这也是大股东民生银行对我们的要求。

  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我们已在进行大的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具体说,就是我们已明确了“3+X”业务定位,率先从行业中跳出了银行发展的老路子。所谓“3+X”的定位,是以航空租赁、航运租赁、商业不动产三大特色业务为主,融资性的X类业务为辅的业务发展方向。到我们的业务规模达到1000亿左右的时候,这三大板块的特色业务要占到业务总规模的百分之八十,利润来源和构成也要与之相对应。当然,随着市场的变化,我们也要不断的调整我们的业务定位,不排除由三大板块向两个板块甚至一个板块集中。什么行业市场最大,利润最高,风险又小,我们最擅长什么,业务就向那里集中,甚至成为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租赁公司。

  我们作为一家金融企业,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资本的刚性约束。因此,长期的资本补充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初步考虑分两步走,先是进行一轮增资扩股,以补充目前短缺的资本金,这在民生银行的公告中已有披露;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公开上市。公开上市有几个好处,既可打通持续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又能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强化市场监督。

  《21世纪》:作为大股东的民生银行是否给予了民生租赁较大的支持,比如资金方面?

  孔林山:民生银行对我们的帮助是全方位的,包括独立的经营空间、客户资源共享、业务相互配合等等。资金方面,民生银行也给了我们50亿元的授信额度,但我们一分钱也没用。我们现在获得的600多亿元的银行授信,都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得的。用外部的资源和资金,赚取利润后再回报股东,岂不更好。

  《21世纪》:民生租赁在航空和航运租赁领域颇有话语权,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孔林山:航空和航运租赁的确是我们的两大特色业务。开业之初我们也迷茫过,租赁业务到底怎么做,盈利模式是什么等问题,也较长时期困扰着我们。随着对行业的逐步熟悉和了解,慢慢的摸索与积累,发掘出了航空和航运这两大特色业务板块。航空方面,我们主要是做通用航空尤其是公务机。截至目前,我们购买和租赁了包括湾流、庞巴迪、比豪奇等多系列多机种的各类公务机17架,并且在购机咨询、运营执管、资金安排、后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以后会在增值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维修及技术培训方面再下功夫。

  航运方面,除了巴拿马散货船型以外,我们着力开拓海洋工程船、疏浚船等抗经济周期性强、风险小的特种船市场。目前租赁船舶按持单量计算达到了86艘,总载重吨位达到了300万吨。这两方面的业务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接下来除了做大规模以外,更重要的是做细做精。

  自行车引出的梦想

  《21世纪》:民生租赁为何瞄准公务机市场?为进入该市场做了哪些准备?

  孔林山:很多人都以为公务机是奢侈品,是炫耀财富。这是一个消费观念问题,其实公务机就是一种交通工具,一种管理时间提高效率的机器而已。

  我们把公务机作为重点特色业务来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商机巨大。美国目前有各种公务机约两万架,巴西也有三千多架,而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财富积累这么快,10年内有四五百架公务机不足为奇。二是高流通性。公务机本身的可移动性和通用性,使得其作为租赁资产具有高流通性。甲地不用乙地可用,国内不用国外可用,而且风险很小。

  当然,在做强做大公务机的同时,我们还在瞄准其他的通用航空市场,如直升机市场。在国外3000米以下空域均属低空空域,完全自由开放。而通用航空除公务机、直升机以外,还包括特种运输、紧急救援、体育、通讯、测绘和农林业等广泛领域,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公务机不纯粹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帮助国人实现“自由飞翔”的梦想。

  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行车。上中学时,学校离家有五十多里地,要趟过三条河,全靠走路。但是,这个梦想直到大学毕业也没能实现,读研究生时才有了第一辆自行车,还是跟同学“合资”买的二手车。在过去那个年代,可以说,作为中国人,绝大多数人的各种梦想,都被现实一个一个地粉碎,留下一个个的遗憾。

  现在,我有一个新的梦想:帮助中国人实现自由飞翔的梦。向着春天,自由飞翔;换一种出行的方式,找一种新的感觉;飞出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效率,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个人简介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已经从事股票投资十多年,业绩优秀,已由小散户成长为专业、职业投资者。
每日关注 更多
陈世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