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与民生

丁敏 原创 | 2011-03-09 13:28 | 收藏 | 投票

 

    中国的两会和日本的中小企业,看上去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干神马要把这两个列在今天的博文里一起煮?中国的两会,是我这两天早早晚晚总看的电视新闻,日本的中小企业,是我这些日子白天黑夜总在琢磨的课题。

    这几天两会代表热议政府报告,踊跃评价并提案,总是把关注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这让我不断想到最近阅览的日本科技白皮书给我的思考。从1958年到1980年的日本科技白皮书中对日本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转换看,1960年代后期的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式粗放增长)来到了一个历史性的界限,以往过度追求生产力扩张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能持续,关乎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在到来。

    从日本不同年代科技白皮书对日本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表述看,1958年到60年代中期,更多谈到的是为了追赶上欧美发达工业国,该如何努力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促进日本国内产业高速增长,谈到民生问题的地方并不多。这个时期日本推进的技术政策,主要是围绕产业现代化、大量生产、大量出口、大量消费。

    接近197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的问题意识发生转换,因为,日本国内资源瓶颈、能源瓶颈、环境污染、城市问题、乡村空洞化问题,进入了井喷时期,上述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困扰日本经济下一步发展,也制约了国民生活品质提高。试想,存折里存着百万、千万日元,但鼻子里吸的是臭气,工业区里外的人们容易患上哮喘,吃了污染海水里生长的鱼患上骨痛病。除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这种生活品质危机,还有资源、能源瓶颈导致的物价上涨,蚂蚁式辛勤劳动的日本人,比欧美人一辈子少休息很多天。存折上的钱是够给自己未来治病的,还是够给自己明天抵御物价飞涨的?还是能补偿自己青壮年牺牲掉的谈恋爱、逛公园、赏花看月的那份美好时光?

    稍微想一想,就知道当时一跃成为超过欧洲仅次于美国GDP的“自由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苦恼了。

    在70年代到80年代的白皮书里,提高国民生活品质的表述频频出现,就连技术政策都开始向改善民生的技术研发和普及应用倾斜。节能技术、环境治理技术、衣食住行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所有日本当时能在美、苏、德、意、英、法等发达国家可以收集到的能提升日本经济质量和国民生活品质的技术情报,日本都下大功夫去“潜伏”去搞定,下大工夫在日本迅速普及并改进。

    在注意改善民生以后,日本技术政策对中小企业的青睐增加了。神马宇宙呀、核能呀这类大科学、大技术,往往是大企业的优势所在,是国家优势所在,改善民生,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这个可是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况且,节能技术也好,环境治理也罢,离开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漫山遍野的中小企业的支持与协作,再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方式,也不能铺展开去,形成大社会的效果呀。

    改善民生?中小企业可以偷着乐了,大大小小的机会,应该是多如牛毛。别看咱个头小,提升经济质量,改善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中小企业,离不了。

 

 

个人简介
1996年3月获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6年7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丁敏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