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创新应对技工荒、能源荒

刘长杰 原创 | 2011-04-23 06:20 | 收藏 | 投票

  时代商报主笔 刘长杰

  

  中国是人口大国,煤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从崭露头角、初露锋芒、展开竞争到享誉全球,支持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但数以亿计廉价的剩余劳动力,丰富煤炭资源支撑下的丰沛电能,肯定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动力因素。然而,改革开放30年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是不断蔓延的用工荒。新世纪开始以来,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发力和升级,先是中国南方出现了技工荒,紧接着是制造业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技工荒,到后来是发展到了全面的用工荒。现在,不仅技工荒,就连保姆、餐厅服务员等平常岗位,也呈现出用工荒的态势。最近的消息是,温州2011高技能高层次人才招聘会4月17日开进东莞,400多名东莞及周边地区的技术型人才前去应聘,结果让东莞方直喊“人才流失”;而近日在大连召开的人才招聘会显示,就连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同样呈现出技工荒的态势。

  再有就是愈演愈烈的能源荒。自2004年以来,先是夏季用电荒范围逐步扩大,接着是东南沿海生产旺季闹电荒、拉闸限电,后来是为了节能减排拉闸限电。现在的情况是:湖北全力以赴迎电荒;江西首现“淡季电荒”;第一季度江苏用电量增长15%,预计该省年初最大电力缺口730万千瓦左右,夏季最大电力缺口将在1070万千瓦左右;预计华东电网今夏高峰缺口将超千万千瓦。

  情况或许更糟。自2009年开始,一向以煤炭大国自豪的中国已经悄然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今年一季度的能源荒,就表现为中国各地都出现了程度大小不一的煤荒、电荒以及油荒的局面。

  中国制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别国的制造。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对国际市场产生冲击的同时,中国制造对国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中国对煤炭需求量猛增的同时,燃煤产生的粉尘也已成为中国空气头号的污染源。这种以破坏国内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廉价生产,是决不能持续的。

  资料表明,工业是我国耗能污染大户,工业用能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38%和86%。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推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经济,重点在工业。

  我们发现,技工荒和能源荒往往同时出现,而且技工荒最显著的地区,也往往是能源荒最显著的地区。在中国,“两荒”最严重的地区,是以江浙为主的华东地区。这一地区由于机械制造业的领先,也往往成为体察“两荒”最为深切的区域。那么,如何打破“两荒”的艰局呢?我们认为,除了多笼络人才、多买电多发电,还可以通过装备工业技术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技工荒、能源荒,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目标。

  以机床装备为例,沈阳机床新近推出的多款数控车床,有的配置了自动上下料装置,可实现零件的自动加工,节省加工时间和人力投入均在50%以上;有的则改变了技术路线,以电动装置替代液压设备,在自动化加工零件的同时,实现了低能耗(节能50%以上)、低噪音、无污染和高效率。这些机床装备的技术创新,直指华东地区机械制造业同时面临的三个难题——技工荒、能源荒和环保指标要求。

  与此同时,复合加工和装备智能化控制技术,也为打破“两荒”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仍以沈阳机床为例,该公司推出的龙门车铣磨复合加工中心,拥有五联动功能,一举实现了车、铣、磨、淬火复合加工的功能,对技工和电能的使用,都降至最少;而轮毂柔性加工单元,运用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了整个轮毂加工区无人化作业,具有轮毂型号自动检测、搬运、加工、清洗、打号等功能,其每年可加工10万多套铝轮毂的生产能力,仅用技工2人,同样实现了“绿色、低碳、环保”的装备设计理念。

  无论是“两荒”,还是节能低碳环保的要求,都是中国制造必须接受的挑战。而技术创新,则是中国接受挑战时,必须随身携带的利器。我们希望随着技术创新的逐步深入,中国制造不但能够带给全球人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还能留给我们一个更环保、更绿色的家园。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