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理解“准备金率无上限”

韩和元 原创 | 2011-04-23 15:48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广东电台黎晓婷:准备金没有上限,该怎么理解?这轮的紧缩与此前几轮对比,有哪些特点?将对银行业绩造成冲击?周六中午12:00《银通天下》对话@韩和元 。

  广东电台股市台投资FM主持人黎晓婷(以下简称黎):.准备金没有上限,应该怎么理解?

  韩和元(以下简称韩):这是种典型的误读,是被某些人简化的结果。周行当时的原话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存在绝对界限,条件发生变化,调整的空间和力度也会发生变化。根据国际经验,也没有明确的尺度。就我国情况而言,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程度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多年来的国际顺差因素,以及金融危机期间使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在需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流动性;二是其使用程度取决于对准备金是否付息。很多国家对存款准备金不付息,而我国付息,因此影响的效果也不一样。”

  从这点我们就可见了,所谓的“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上限”,这完全非周行的本意,因为大家忽视了他所刻意强调的,视“条件变化”而变化这一先决条件。

  那么哪些要素是周行所指的条件呢,除了已经形成的存量要素外,增量要素将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一切将取决于未来的国际贸易的顺逆差、热钱的涌入量和规模。

  其他的要素还包括,中央对商业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定位。如中央认为有进一步实现我国金融现代化、降低经济对银行的依赖度,让社会融资比重上升的话。那么这时存贷利差、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也将成为周行所提的先决“条件”了。

  这种要求的出现,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倒逼我们的商业银行去创新。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62%,这是远低于市场利率的。所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强制回收流动性,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对商业银行的一种“税收”惩罚。这也将倒逼商业银行去开展新业务,而来规避这种惩罚。

  当然不排除商业银行与管理层之间出现博弈,最后管理层不得不妥协,而去维护商业银行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可以让存贷利差继续维持在一定水平甚至继续扩大,也就是当前所做的存款利率设上限、贷款利率设下限。再加上信贷额度的限制,这事实上是将存款准备金这种“税收”惩罚转嫁到存款人和借款人身上。这时就出现了我所说的第二种可能,打击存款和借贷人的热情,倒逼他们去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市场寻找机会。也就是意图于倒逼出“金融脱媒”。

  事实上,这一诉求已经上升到了最高当局的议事日程的了。温总前段时间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就提到:在控通胀的大前提下,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融资需求,同时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稍后央行就提出了一个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概念,这实际上是针对降低银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相说法。

  如果中央认为加速金融脱媒有利于减少经济对银行的依赖,有利于防止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有利于银行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那么这一先决要素也将构成周行口中的“条件”。

  至于周行口头上的“绝对上限”,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是针对于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在2008年所提到的:最优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在23%而言的。张在0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准备金、准备金税与货币控制:1984-2007》的论文,该论文的结论是:根据相关的数据测算出,当时的准备金率的最大使用空间为22%至24%。

  现在的背景显然与2008年的背景是不同的,正如周行在博鳌指出的:金融危机期间使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已经让我们的很多条件已经改变,故而在条件已改变的情况下,固守08年的结论显然是愚蠢的。周行的提示有着很积极的意义。

  黎:如此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绩会否造成较大冲击?

  韩:会,并且影响很大。但你知道,我国向来讲求一个大局观,讲奉献精神。为了稳定物价有效控制通胀,那么就是牺牲一下银行的利益,而稳定全国经济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个大局,我想也是可能的。

  黎.去年至今的连续提准,是边际效应递减,还是累计效应将很快出现?

  韩:有边际效应递减的因素,更有管理层在先时对通胀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的因素,而一旦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就又急刹车。

  黎.你担心接下来宏观经济减速吗?

  韩:这样的紧缩政策,很有可能让我们重蹈1936—38年美国的覆辙。33年罗斯福执政,四年以后经济复苏快得不可思议。GDP实际增长年均超过9%,而失业率也由胡佛时的25%下降到36年的14%。抛来二战,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快速而持久的增长期。

  但37年至38年间,第二次严重的经济衰退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当时失业率又飚升至19%。导致这场衰退的最主要原因,有研究认为就是当时罗斯福为规避通胀而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奥巴马的前首席经济顾问罗姆对此是很恼火的,她认为罗斯福当时的决定是个不幸且鲁莽的决定。

  她就此得出的结论是:“37年的事件应成为前车之鉴:经济危机以后,立即采用危机前的政策,并冀图以此来宣告胜利,在就业率完全恢复之前,这些欲望都需被抵制。事实上现在美国还在完全的践行着罗姆的理论。

  在这里必须指出,罗姆是一个疯狂的刺激主义者,这是我完全不能够认同的。我的观点是,对于这种完全不是依靠创新,而完全依赖于流动性驱动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央行人为压低利率造成信贷的扩张,这只会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使他们热衷于投资和消费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投资和消费的项目。由此当然能够形成一时繁荣,但可惜的是信贷不可能永远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来不应该投资、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就是衰退、就是失业就是经济的全面危机。

  对于当前所采取的调整,我坚持认为这本没有错,只是央行忘记了弗里德曼和米塞斯的教诲,特别是忘记了弗里德曼的货币发行到通胀的时滞差,这也就决定了本应在09年动手的,却非的等到10年甚至11年才动手,这时再动手,那就变成急刹车了。急刹车下,货车里的鸡蛋能不碎?当然在这时碎,还是远好于雪球滚到无限大时再碎的。

  黎.这轮的收缩与上几轮对比,有哪些特殊情况?

  韩:任何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于中国而言,却存在一个分界。这个分界是以1994年为限的,在这和以前,中国的任何一次通货膨胀都关我们的货币主动超发有关,而1995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之后,我们货币主动超发的机制被截断。但也正是从这以后,由于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我们将货币发行跟美元挂上了钩,只这以后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因为外汇占款而被动超发的时代。从这个意义来讲今天的通货膨胀跟2008年的形成逻辑是一致的。只是问题比较2008年而更大更麻烦了一些。因为现在的麻烦本身就是08年为应对危机所采用了非常规手段的必然结果,故而在应对当前麻烦时,采取非常规的手段也就成为必然。

  黎.之所以再次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就是为了防热钱?

  韩:在这之前中央一直还在保增长和控通胀这两重目标中摇摆。但近期中央容许人民币大幅升值,就可见中央已有牺牲汇率来控通胀的倾向了。保持物价稳定,控制通胀恶化,现在已成为中央的首要工作。而央行为什么不用加息而是提准,我认为固然有防热钱的考量,但更有如下因素的存在,如现在的形势还不明朗,未来发展还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所以它还必保留一点武器。毕竟加息是杀伤性武器,不到万不得已,一般还是会少用的。

  链接:http://www.rgd.com.cn/newrgd/jmdb/jmdb.asp?id=2470472&jmpd=%B9%C9%CA%D0%B9%E3%B2%A5&jmmc=%D2%F8%CD%A8%CC%EC%CF%C2&jmsd=43200&jmrq=2011%2D4%2D23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