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有权了

张海勤 原创 | 2011-04-24 02:23 | 收藏 | 投票

  从去年以来讨论的省管县的模式肯定是不可能实施的,但是权力进一步下放倒是可行。最近,中共开展县委权力公开运行试点——突出监督“一把手”权力的报道颇为引人注意。

  我们国家的选举制度中,有一条就是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的选举办法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很多时候人们搞不清楚为什么?说的明白一点,不设区的市还是县而已。那么县和设区的市有什么区别呢?无非就是税收和行政权力的细微区别。这些是行政权力管辖下的财税分配体制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县级领导包括书记大都数都是市级领导的基层执行者,而且大家不在同一个城市里工作,虽然经常开会见面乃至电话交流,其实都是浅薄的,最重要的是各种关系是否到位?。当然,大多数可能都是按照政绩来评定县级干部的能力的。这个事情说明了,县委书记最直接的领导就是市级领导;而市级领导又是省级领导的坚实执行者。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市委书记级别的人相对少数;而县委书记相对多数。也可以这么认为,市委书记是超级富豪俱乐部的人;而县委书记顶多就是打打高尔夫俱乐部的人。这其中的细微区别就是市委书记大多数是相互寒暄、维护、交流、协作;而县委书记那是竞争激烈的的产物,县委书记还不能算是平步青云了,后面的路还长、山还高、需要的资金和资本还很多,需要努力;县委书记也是处于“追求”中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县级单位最先成为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深圳原本就是宝安县,一个贫穷落后的海边县级单位,大部分是山。深圳的成就就不用说了。现在人们关系的县委书记开放的关键点其实还是以前说的:2000多个县委书记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改革开放到今天,政治体制如何改革?为什么要拿县委书记说事?

  县委书记大多数是执行者和创新者的结合体,其中以行政执行长为多;创新者据少。第一,县委书记头顶上的红头文件多得是,能够把不同的政策关系理顺好都不容易,创新的空间还有多少?第二,县委书记创新的风险性十分之大,弄不好就得被上级点名批评,所以就有了“无错便是功”的为官之大道。

  改革开放到今天,民间叫喊国进民退,这不是一个常规的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关键的一点就是国家整顿、整合、激励、维护国有企业力量的同时,是不是给予了民间企业同样更多的自由权利?也就是国家有没有收紧民间活力的口袋?显然没有。而县委书记的开放政策正是给予县级单位更多活力的引爆点。如果县委书记能够得到更多自由发挥的权力,那邓小平提倡的“抓两头”的管理思想就有了新的解释:中央高度集权,县级以下单位高度分散,这样就形成了政治互补性。关键如何实施做到?就看中央出台什么政策鼓励县委书记大胆、科学创新;并且能够排除省级、市级领导利用关系对县委书记的干扰。

  为什么是县委书记?很明显,县级单位是我们国家行政体制中门类和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大部分单位编制几乎雷同的最小单位。而且全国有2000多个县,足以形成庞大的创新群体,足以把不同地区的创新成果会变成全国有代表性的、积极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具有普通性意义的治理办法。

  县委书记的权力得到合理保障和维护激励的机制,将使得中国的政治改革更加民主化、经济开放更加优化、政治经济改革步伐将更加协调、社会发展将更加充满活力。

 

【版权所有】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