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巨大海啸,瞬间吞没了日本岩手县、福田县、宫城县的沿海地区。地震和海啸导致10万多栋房屋毁坏或者受损,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多处核电站出现泄露事故……截至17日已造成5178余人死亡,8600余人失踪。《2012》灾难片的真实情景在日本东北部上演。
“千年一遇”的灾难,对于刚刚出现复苏势头的日本经济无疑是当头一棒。目前,地震日本首相菅直人宣称“日本正面临自二次世界大战65年以来最严重的灾害”。据路透社16日的分析,日本地震与核危机可能给日本带来高达2,000亿美元的损失。在金融领域,日本股市动荡,影响亚太各国的股市,日元贬值,全球资本回流日本。在产业方面,日本东北部的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等众多重要产业遭到重创,丰田、日产、本田三大车厂停产。地震导致交通中断,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成品也无法运至机场或港口。核电站泄露导致多个核电站关闭,由于日本29%的电力来自于核电,众多日本企业因断电而停产。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地震对日本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可能不波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地震所带来的心理恐慌已经使亚太股市受到牵连,日元贬值,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黄金价格上涨。但是,除了日本,地震并未给其他国家造成实质上的损失,因此,这种影响更多是心理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恢复常态。例如,目前亚太各国的股市已经逐渐回复平静。从长远来看,随着日本启动灾后重建,日本经济必然会出现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日本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也会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势。这很有可能推高原材料价格,加重世界性通胀的风险。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作为日本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之一,中日两国的经济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尽管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对中国一直是巨大的贸易顺差。日本地震对短期经济可能有些影响,但只是暂时的。”我们只能理解为,从宏观上而言,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微,但在一些具体领域、具体产业,这种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金融领域,地震发生以后,日本央行不断向金融系统注资,截至17日,总规模已达51.8万亿日元。与此同时,日本在外资产纷纷撤回本国。日本资金的投入和回笼主要用于偿付保险和灾后重建,但客观上增加了全球资金的流动性。目前,我国的通胀风险比较大,调控物价、房价的压力不断加大,如果世界流动性演化为输入性通胀的风险,不排除央行有可能加息,实行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日本灾后重建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复苏和资金的外流,中国应提前采取措施防范国际热钱的涌入。
在产业领域,由于日本的汽车、电子产业遭到重创,众多工厂停产,中国相关产业的上游供应链可能断裂,对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将造成不利影响。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去年从日本进口汽车商品金额为181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汽车商品总额的31%;整车进口约25.3万辆,也约占我国进口车比例的三分之一。广东是日系车生产大省,日本的停产对广东省的影响不可低估。例如,目前国产化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需从日本进口组装,短期内工厂停产必然会对中国的合资整车厂带来压力。而期冀中国企业在短期内更换渠道或者实现替代性生产也几乎不可能。
在贸易领域,震后,日本对低端钢材、水泥、农产品、工程的需求将急剧增长,有利于扩大中国对日出口。而中国向日本进口的芯片、液晶电视屏也会因日本工厂的停产而大量减少。中国有可能转而向韩国或者德国等国家进口该类产品。与此同时,中国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的企业也有可能因为日本企业的退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在一些领域实现替代生产,取代日本企业的地位。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对投资者而言,由于人们灾后的避险意识和厌恶承担风险的心理。国际金价将稳步上涨,要把握买入和卖出时机。尽管股市在震后趋于平稳,但是不同版块在地震前后的表现不尽相同,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震后,随着日本对医药、食品、钢材、水泥需求的提高,这些版块的股票呈现小幅上涨;与此相反,核电、水产等版块受日本地震的影响纷纷跳水,投资者应慎入。同时,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等由于没有像核能那么大的环境风险,其潜力也被一些市场人力看好。当然,天下大乱必有妖人惑众,也不排除有人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夸大灾难,趁机牟利。最近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抢购食盐的行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