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改革

邵文波 原创 | 2011-05-14 15:5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一、经济改革

(一)、现状和问题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新的历史转型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入,全国出现了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国际化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战略空间。

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区间化对于中国发展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加强重点开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促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崛起和腾飞”, “深化东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积极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口号,加快推进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

在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缺乏有效的协调微观基础。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安徽等地的经济各具特色。华北和东北是老牌的重工业基地,企业数量不是很多,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发展前景很好,而且,这些地区有着极为充沛的资源,整体开发力度比较强,资源流通渠道不是很畅通,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地域上整合资源、技术、资金优势,以取得更多的成效。上海地区的国企比重较大,上海、广东地区的国际性大企业比较多,金融市场、服务业市场异常发达,资金运行快。江苏的苏南地区民营经济和外商经济比较发达,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较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党的情况下,向商业、服务业等领域转移投资方向,而不能利用苏中和苏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利用长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资金、技术条件,进一步在同行业中做大做强,官商勾结,市场竞争趋于恶化,企业发展走向了边缘化,违规违法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企业发展脱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轨道,当地资源开发枯竭,环境污染加剧,苏中北地区发展迟缓,地区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整体规划,“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市场监管体系失控,社会秩序稳中有乱,贫富差距、工农差距、城镇村差距日益显著。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一定阶段对全国各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私营企业中重重问题不断涌现,发展趋于平缓,有效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尚且不足,发展空间有限。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苏浙和华北、东北地区的企业都有将制造中心迁往比较落后地区的可能,将销售网络迁往上海、北京等地区,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成本,大城市在资金开支方面是巨大的,盲目地开发市场,往往得到的很少。企业迁移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情况,盲目迁移,对于接受地区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迁移中的企业多见于污染型企业、资源消耗大的企业和经营状况不善的企业,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从当地的生态平衡、持续发展带来了危害,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当地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对此种行为加以干涉,以保证地方税收,党群关系不协调,企业的发展得到了限制。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开发力度不强,潜在的巨大市场尚未得到开发,在人力、物力、技术投入偏少,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和发展。

2.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地方主义盛行,严重危及到了其他地方利益。各地区、各城市过分注重自身内部发展,而不追求大众化的利益。大多数城市借助产业整合的名义为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寻求借口。在内外部利益发生矛盾时,过度倾向自身利益一边,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南中北、东西中地区之间不能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片,统一高效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珠江三角洲、长三角洲要连接成一片,共同开发、共谋发展,将这些地区打造成为中国的璀璨的东方明珠,主导中国经济的命脉。华北、东北的资源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市场、资金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加强资源开发和利用,尚未达成“整合资源、高效开发”的良好局面,从而难以发挥经济发展一体化、高效化效应,这无疑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发展。

3.缺乏约束有力的协调机制。江苏与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在经济、政治方面建立了协调性会议,而东南沿海地区与华北、东北、中西部地区之间没有建立相关的协调性会议,友好往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没有在经济、科研、教育领域取得合作性议案,区域内的城市之间也缺少相关的协调性会议、协调机构,体制也不完善,这些影响到了整体意义上的协调发展。华北、东北、东南沿海、中西北、华南地区没有形成统一化的发展整体,全国一盘散棋、利益竞争激烈,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地区差距、南北差距、东西部差距、城镇村差距、工农服差距日益显著,社会矛盾激化,秩序稳中有乱。

(二)、区域、区间协调机制创新原则

 一是政府推动原则,在区域和区间经济合作方面,政府仍然是最主要的推动主体,政府的合作意向、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等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区域和区间合作的进展与成效。在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主动清除各种妨碍区域、区间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行政壁垒,协调统一招商引资政策、环境保护措施、资源合作和利用协议、贸易往来一定等等政策和做法。在城市发展、交通建设和管理上,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加快形成“区域同体化、区间同效化”效应。在产业发展规划上,要重视加强产业衔接配套,形成互补合作、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分工体系。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福建要联系为一个整体,相邻地区间要形成一片,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要加强东南沿海地区与华北、东北、中西部地区在经济、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全国统一发展整体。要加强江苏与上海、浙江之间的政治、文化、教育往来,建立电子信息、金融、商贸物流等高科技和新兴产业的研发基地,加强辽宁与山东、安徽、河北、吉林等华北、东北地区的联系,建立资源、重工业等方面的合作机制。要加强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区与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经济、技术、资源的合作,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造加工中心,加快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大潮,实现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里,作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最高一级党委政府要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在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等领域取得联系和合作,为各地区、各市、各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分有利的条件,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区要打破地区歧视、贫富偏见的传统发展观念,资源共享、资金共用,互帮互助,先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各地区要争取在重大项目、重要技术难题、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中国经济的新一轮的崛起和腾飞。

二是市场主导原则。区域和区间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地区要较快突破行政区经济、经济区间化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充分利用好区间市场、区域市场、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大市场,带动全国性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培育六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建设国际性服务新兴产业市场;技术市场的一体化,促进产学研联合发展,加强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力度,做大做强我国产业布局;资本市场的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上海、北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作用,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畅通的资金渠道;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促进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用对人,有好人,充分发挥人才和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助推作用;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加快企业资本、股权的融合和渗透,实现企业资本有效流动;资源市场的一体化,合理高效利用好各类资源,发展循环节约型经济。

三是企业主体原则。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区间、区域经济和市场化的主要动力将逐步过渡到各类企业身上。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企业和政府。企业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企业间的地域分工和企业内的地域分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后者显得比较明显。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破原有的地域条件限制,进行企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转移,形成企业内部分工的行为。在现条件下,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的企业将其制造生产中心转移到安徽、山东、河北、哈尔滨、辽宁等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而将营销和研发中心迁往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一方面,利用当地剩余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整合资源,另一方面,利用发达地区丰富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扩大企业知名度,加快企业发展。这种转移在范围上是有限的,缺乏规模和整体上的大变迁,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影响不大。转移中的企业较多的是污染型企业、发展相对不稳定型企业,企业发展前景尚未明朗,对当地经济发展不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要加快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区的大型企业的转移,以谋求在资源、市场、技术上实现新的整合,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珠江三角洲、长三角洲地区的企业要实行战略性转移,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组建较大的跨地区同行业不同产业结构的集团企业,努力提高我国制造加工业的整体效益,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四是多方参与原则。未来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全国各地区、各城市、各县市区的合作要形成多元化的推进机制,要在形成区间、区域、国内、国际合作共识的基础上,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携手合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区间、区域和国内外利益发展的协调平台,形成推动协调发展的区间、区域和国内外合作的内部共识,为合作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十二五”的新环境下,各地区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倍增,最终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协调的主体,要从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角度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要强化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网络,拓宽企业发展的领域,组成产业集群效益。二要鼓励企业通过跨地区强强联合,通过关联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及强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整合若干个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企业集团,再通过龙头企业联合、控股区间内和区域内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跨地区股份制经济集团公司。比如:纺织、服装、床上用品行业的生产加工中心要转移到江苏、山东、河南地区;物流业、港口贸易业要转移到山东、天津、上海地区;现代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中心转移到安徽、哈尔滨、广东;电子计算机、通讯转移到北京、上海、广东;钢铁、机械制造生产中心转移到内蒙古、西藏、青海、宿迁地区。食品业、旅游业以江苏、上海、重庆为主;汽车制造中心主要以陕西、辽宁、吉林为主;电子信息技术、航海航空技术研发中心以上海、北京、广东为主。全面将中国东南部、北部、西部整合在一起,建设全面化、一体化经济发展格局,利用上海、北京地区的技术、金融、科研教育条件,加快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整合中西部、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备力量。

推进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好国内的一切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组成强大的经济发展航母,建立规模化、一体化、协调化经济发展格局,努力利用好上海、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金融、资本雄厚的优势,利用东北、华北、西北、中西部等广大地区资源以及老牌重工业和装备业的经验,努力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积极融入到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全国化、国际化的竞争中去,不断增强国内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努力发展我国经济,先富帮助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要在全国发展的统筹规划,搞好经济发展,从整体上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上海、北京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金融、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江苏、广东等部分发达或者发展较快地区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分别走出了四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是基于我国内部的国有资本而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国有企业,分为国家性质(大)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性(小)的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小国有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被私营企业或者外来企业收购,成为私营资本和外资资本,大国有企业一直成为我国经济命脉的第二条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实业为本+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夯实工业基础,积累资金,为以后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条后来分解成第二条和第三条,即以私营企业主为主体,成长起来的分散的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这样一种模式日益暴露出了小私营企业主的私利心理,急欲寻求暴涨而纷纷倒闭的结果。寻求另一条是利用前期积累,充分嫁接外来资本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由外资操纵一切,任人摆布。江浙沪地区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以上述的发展模式为主。很多地方经济发展至今,完全走到了发展的尽头,地区发展两极分化严重,20%的人掌握着地方80%的财富,企业、商业融经济、权力为一体,社会完全陷入到权力、资本竞争之中,法律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产业发展模式不外乎“以本地私营企业为主体”和“以外资为主体”的模式,在发展中是取得了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但是,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私营企业只是注重生产的数量,而不关心企业的有效管理、长期发展和社会利益,比如: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绩效管理、福利待遇管理等,没有一个完善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一切事务都必须交由老板一个人做主或者交由老板的亲属管理,即事必躬亲,从一步步发展起来到走向倒闭。只片面追求产量和数量,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和资源枯竭。股份合作企业在发展过程,由于分配不均、利益冲突而导致纷纷撤资倒闭的结果。外资企业完全由国外掌控一切,国外主管掌握产供销研各个阶段,即使是中外合资企业,生产技术、资本运作和品牌创新几乎都由国外老板时刻控制着,我们没有太多的创新成果和太大的资本运作空间。而且外来企业和外资逐步向我国的服务行业、高档消费品业集中,占领着更大的市场,将赚取的大量资金向国外转移,架空中国财政和经济,换言之,通过资本嫁接,占领强大的中国市场,已达到充分驾驭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的目的

不仅如此,在整个地区中,产业结构趋同化程度高,恶性竞争大于合作。印染、纺织、服装、机械、模具、化工等传统产业多而分散,产品性质没有太大差别。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商品市场、中央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产业在苏南各地区乃至县级市、城镇中纷纷上马,园区定位相似,服务类别相差无几,经营思路紊乱,招商乏力,缺乏创造力,相互之间缺少有效的统筹协调。在江苏,汽车、石化、电信等布满整个城市,有的甚至在县级市中都会出现为数不少的汽车、石化、电信产业。在创意产业发展上,仅苏南几个地区,就有几十个创意产业园区,就其中的动漫产业而言,园区的数量多,相关的产品过于同样化,这就使得各地区很难发挥比较优势,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分散,降低了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江苏,作为中国发展中最快的城市和地区,如果想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势头,保持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力,必须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充分发挥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在产业调整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江苏地区要在本轮国际产业格局调整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从过去的被动承接转变为主动应付,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未来国际产业格局中确立不可替代地位,也为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保持最好的发展状态。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必须做好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工作。努力把经济搞得越来越好。

(一)、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1.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按照“立足优势、加快研发、强化协作、促进集群”的原则,加快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发挥江苏在电子信息设计、制造以及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核心技术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集成电路、晶片和网络技术的研发,加快我省区间内与区域外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分工体系建设,打造通信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络及产品等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我省潜在的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鼓励科研技术人员在电子产业领域积极创新,研究和开发新技术,为我省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打造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名牌产品,全面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要加强在电子产业方面有特殊造诣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科研合作,加快研发的力度,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比如:美国的微软、韩国的三星电子。

(2)装备制造业。遵循“提升水平、重点突破、整合资源、加强配套”的原则,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利用我省处于长三角地区的大型机械制造、汽车设计、船舶研发制造、模具制造、石油开采、金属材料提炼等的优势,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化水平,力争在大型机械、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以及大型加工成套设备等关键技术上下大功夫。积极引导具有足够实力、广泛发展前途的企业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地区的大型制造加工企业集团,通过产业链接、资本扩张等各种有效发展形式,进一步加强区内外产业配套协作,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

(3)钢铁工业。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国际竞争力、循环产业链”的思路,构筑世界级特大钢铁工业产业群。依托江苏范围内的现有大型钢铁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和战略,促进企业向集团化、整体化、高效化发展;通过产品差异化战略,调整原有的产品结构,根据现代市场新生的需求,形成具有潜在市场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探求更大领域的合作和研发,寻求更大空间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发展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我省现有的和潜在的沙钢、兴钢、淮钢、徐钢,并利用有利的港口条件,组建苏南和苏北地区联合的最大的钢铁制造加工中心,并积极寻求与宝钢、鞍钢等国内外钢铁大型企业合作,开发新型钢材产品。比如:抗震减压型钢材制品、节能降温型建筑产品。

(4)石油化工产业。按照“立足优势、突破创新、促进集聚、清洁生产”的原则,加快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各地区石化产业发展基地以及沿江临海的优势,进一步加快石化产业发展;大力开发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炼焦产品及有机化学新材料产品,加快对现有化工企业和园区的整顿,进行资源的整合,推进产业集群升级;提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

2.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

按照产业演进规律、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在未来产业进步中具有先导作用的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1)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利用区间内医药生产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打造以生物基因工程和现代中药为主的研发、生产、销售及信息服务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密布区。瞄准国家发展目标,努力承担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2个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从简单重复原始的老牌子、旧产品向创新艰难的新产品、新领域迈进,在心脑血管病、白血病、肝病、癌症、艾滋病等一些重要领域或行业技术方面做出贡献,走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困境,占领医药领域最顶峰。要整合省内医药资源,鼓励相关行业之间的合作和研发,组成一支现代化医药研发精英队伍;要利用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丰富的医药原材料及其配方,加快现代医药精品产品研究开发;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来江苏投资和合作,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比如:阿斯利康制药公司、辉瑞制药公司、百时美施制药公司。

(2)现代服务业。以苏锡常和南京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核心,以海陆空物流商贸、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研发信息等为重点,加快其他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服务对象错位、服务内容配套、服务功能协调的多层次、多领域服务体系。利用苏南和南通地区毗邻浙江、上海的有利条件,对接相关物流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系统,提高江苏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要建成江苏地区三大物流中心---苏南物流中心、苏中物流中心和苏北物流中心,建立健全配套服务,提供准确化市场信息,提高一体化、快捷化服务水平。

3.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产业的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苏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纺织、服装、旅游及乡村农业等产业,并不断在苏中北地区做大做强。

(1)纺织、服装业。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为重点,建成集研发、制造、展销、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纺织及服装设计制造中心。红豆、海澜、华芳、雅鹿等苏南地区广大纺织、服装名企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现状,产品和品牌要走市场化、高效化、国际化道路,努力学习和引进金鲨鱼、阿玛尼、杰尼亚等国际名牌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加快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打造世界一流的精品名牌产品,不断拓宽生产制造加工基地,建设苏中北地区最大的制造加工中心,并建成汇集研究开发、制造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国际纺织及服装设计会展中心。结合传统服饰、民族服饰特点,开发服饰新产品、新精品。加强服装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像刘洋、张伶俐、范小玉等优秀的设计大师。充分展示我国纺织及服装行业的整体水平。

(2)旅游业。利用上海世博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以推进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旅游业,让江苏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知道江苏、了解江苏,实现江苏国际化。立足于山水风情、江南古貌、名胜古地、发展城市等特色旅游资源,形成融都市、文化、生态旅游及休闲度假等一体的国际旅游胜地。比如:苏州的园林、无锡的唐城、扬州的瘦西湖、淮安的周恩来故居、连云港的花果山、京杭大运河(苏北段)。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得江苏的中部、北部、南部与上海、浙江的经济、文化的更加紧密起来,有利于将上海、浙江地区的外商带到江苏来旅游,充分展示江苏的自然美、人文美,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乡村农业。建立以城乡食品消费、休闲旅游、农村小憩和文化消费为导向的都市乡村一体化农业体系,突出区域内和区间内农业的高效、环保、特色、休闲、景观等特征,着力强化现代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要广泛借助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导出我国特色的农村农业优势。安徽、山东、河南等地要利用好各地区的特色,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餐饮业、户外生活,享受独具一格的异样生活,这些地区要在丰富农业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生产和农业创新发展,建设成为我国重点粮食储备基地,重庆、四川等地要利用好当地餐饮业的特色,和淮扬菜、粤菜、鲁菜、浙菜、湘菜、闽菜、皖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华名族菜系的特色,打造出融合各菜谱的多样化饮食特色。充分展示我国饮食文化独特之处。各地区要突出地区农村文化氛围,以农村文化带动农村、农业发展。

(二)、主要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的紧密对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建成国际先进服务业基地、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和国际性大都市。这些地区

安徽、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要在矿产资源、重工业上下足功夫,加快资源开发力度,结合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整合资源、资金、技术、科研优势,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我国重工业,建设成为以重工业、机械设备制造、航海航海配套设施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矿产资源开采和新能源研发基地,实现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迅速崛起。

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等地区:发挥沿江沿海港口优势,建设成为中国对外货物运输的航运物流中心;强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电子信息和科研教育等,建设环沿海沿江地区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利用先进的造船技术,进行造船业的创新;依托黄海、渤海等江海资源,建设成为中国向国外延伸的前沿地带。

扬州市:发挥生态、农业特色优势,建成国际新型现代生态医药中国之都,弘扬历史文化传承,建设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建设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第一吃城。

南通市:利用毗邻的沿海港口优势,积极与上海实现经济、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对接,建成环洋口港地区的全国绿色能源基地、重要的冶金基地、国际化的制造装备业基地。

淮安市、徐州市、宿迁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钢铁、烧焦业、金属制造加工业、机械、模具业等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基地。利用充裕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建成江苏乃至全国地区最大的优质商品粮加工基地。也要建成环境最适宜居住区。

连云港市、盐城市:发挥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发展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海上贸易业,拓宽对外经济发展,并积极发展制造装备业,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生产加工新型轻工装备产品,加速苏北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利用有利的水陆资源,打造中国花木鸟鱼观赏市场。

加快产业机构的调整升级,不仅可以提高我省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整体水平,而且可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未来国际产业格局中确立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产业转移

我们不仅要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且要努力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打造产业或者行业的超级航母,迅速发展江苏全省经济和社会。

在上一轮经济发展中,工业企业的迅速膨胀,加上无序化竞争,苏南广大地区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严重过大,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大量土地资源遭到人为破坏,电力、水力资源时常出现异常短缺的现象,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和自然植被遭受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洪涝、水污染、沙尘暴、雪崩等灾害发生频率加大,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产业结构的转移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产业结构的转移,有利于缓解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压力,有利于抑制恶性竞争,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有利于消弱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同时,产业结构的北移,在发展空间上整合更多的资源,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快速发展。

鼓励苏南地区纺织、服装、钢铁、机械、模具、食品等大型企业将自己的生产基地转移到苏中和苏北广大地区,充分融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私营资本私利心理的影响,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常常出现内部管理不善、生产经营管理不良好的状况,有些甚至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只有为他们变换一下环境,在新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比如:纺织服装业中的华芳、雅鹿、红豆、海澜向盐城、扬州地区转移;机械、钢铁、模具中的法尔胜、兴澄、沙钢向淮安、徐州、南通转移;太阳能产业中的尚德、浚鑫、向连云港、盐城、南通;食品向扬州和淮安中间区域转移。

产业转移是产业的一次质的飞跃,对江苏范围的资源、资金、技术作出了一次大的整合,扩大生产规模和产业规模,使得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断焕发我省重点大型企业新的生命力,提升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二、整顿吏治和用人改革     公车改革   国考开支达2000亿元,

中国的吏治腐败不可谓不严重,近年来,大量的县市级乃至副省级领导干部堕落,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不断,更有甚者,中国的权力过度地向经济领域渗透,比如:很多形似企业家的人披上了“省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全国创业模范”的金色的外衣,无形中加重了中国吏治的腐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人不能同时脚踏两只船,即使这只船再稳定,也有翻船的时候,同理,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中国的吏治腐败的原因不外乎一是中国民营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官商勾结,官僚腐败,权色钱交易频繁;二是中国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不能达到高薪养廉的要求;三是国家公务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价值观低下;拜金主义、唯美主义、唯权主义观念强烈;四是公务员的流动性不大,官员状态呈现本土性质,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强烈,官僚作风风靡。因此,必须要加强反腐败的力度,清除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建设和谐发展型中国家。

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0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4504件,结案1328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88708人,在此过程中,中共中央严厉查处了王益、黄松有、许宗衡、张春江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但是,当前腐败仍然比较严重,腐败行为逐步向一些关键领域、经济领域、科教文卫领域渗透,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贪欲、生活腐化于一身,作案手段高明,方法呈现隐蔽化、高效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比如:向国外转移大量资金、迁移到国外居住、变受贿金钱为收受古人古玩。中国反腐败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但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反腐败的巨大胜利。

我国的反腐败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从广大干部的自身建设、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公务员考试和我国用人体制改革作手,积极倡导广大干部的德能勤绩建设,加快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建设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加强党委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和调控,实行党政企完全分离,政府只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企业依法履行各种社会和个人义务,诚信经营、合法经商。

不仅如此,我们更要对公务员考试进行彻底有效的改革,现行的公务员考试根本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在摧残人才,消灭人才,考试和选拔得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最多是些庸俗的人,国家公务员考试似乎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下的框框架架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类似3-5年基层工作经验、党员、全日制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现在就来分析一下上面的这些框架。基层工作经验基本上是针对大学生村官而言的,在我国,大学生村官只流行于形式,没有太多的实在意义,在很多地区,大学生村官被党委政府当做是“形象工程”来抓,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作出贡献的村官很少,大学生村官有四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农业院校毕业的、出生在农村的大学生,希望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农业的生产实践中去,这些人只占到很少的比例,第二种类型是就业市场竞争,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难,只有“转战”农村,获取一定的经验,在稳定中求发展。有机会的话,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其中占到40%的比例,第三种类型是纯粹是为公务员考试做铺垫,他们是某某领导的亲戚,通过领导之手将其安排在比较富裕的农村地区,为公务员考试走走程序,这占到50%的比例,今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80后的处级官员,就是如此演变而来的,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村镇经济发展迅速,家族成员为了发展家族经济,成为地方的势力范围,将自己的亲属、门中人安排在农村基层组织中,为以后办事提供便利渠道。党员,现在的入党程序已经不是很严格意义上的事情,在一流、二流、三流院校里,每年都有一定的党员发展比例,只要是在校期间,遵纪守法,思想上要求进步的,入党还是比较顺利的。全日制本科、研究生,高考时一场残酷的考验,没有迈进这扇门的学子们,对于公务员考试是无求的,用死板的教育成绩来衡量“公考”,意义不大,真正走进大学这扇门的学子们,大学生活又是如何呢?泡网吧、玩游戏、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学习的事情仍在一边。大学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业余学习和社会实践是必要的,多走多看多思考,大学的门前就是社会的大染缸,大学校园的夜晚,在女生宿舍门前停放着一排轿车,她们跟随达官贵人深入娱乐场所,这就是大学的生活。其实,也有些人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地考取更高的学历:研究生、硕士生,但是,他们不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不能够深入基层、社会和群众,根本不能经受社会大熔炉的考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在残酷的世情、人情食物社会中,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要生存,必须要适应,要发展,必须要改变、创新,勤干实干、创新创造、在发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得进步,这才是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中国不缺少的是大学生,缺少的是有用的人才。“国考”尚是如此,地方性公务员考试又会如何呢?黑箱操作是必然存在的,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地方权势派系蜂拥而上,将自己的亲戚、关系人员安排进来,“地考”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除非一些冷衙门的机关单位,可能会好点。在今天,不少地区的党委政府在高薪引进一批海归人士来帮助发展地方经济,这样的办法是很愚蠢的,“海归派”不等于“实力派”,并非所有的海归人士都具有真才实学,很多有钱有势的人都喜欢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走一走,考出去或者被国外选拔出去的是很少的,他们的去处只可能是国家科研机构,到地方发展实在有点勉强的,如果各地区党委政府能够将精力投入到合理的选才用人上,从社会中挖掘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用人,用对人,用好人,用人是一个很艰巨又很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公务员考试和高薪引进是不可能达到的,在当前,必须要对公务员考试进行有效彻底的改革,让更多更好的有用的人才进入到党委政府班子中去,只要是人才,就要别具一格将人才,让他们在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

针对我国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提出相应的崔氏和办法,始终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

(一)、政治体制改革和用人机制改革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很多方面的内容,行政体制改革和党委政府权力的配置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行政体制改革关键要提供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质量。“大部制”改革在于通过政府职能的重组在适度分权的基础上提高政府的行政绩效,这是横向方面的改革,“省管县”改革在于通过将市里的权力交给省里,由省委政府直接管理和监督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不再拥有对县委县政府的任免权、财政权,市委市政府在县委政府的规划、发展上由足够的发言权、建议权、督促权,这是纵向方面的改革。横向改革已经开始运作,而纵向改革还没有人提出来,因为纵向改革涉及到很多权力的配置问题,回顾“市管县”走过的历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

“市领导县”体制的初衷是以经济发达地区地级市的组织功能为核心,通过经济联系和行政关系,带动农村和区域腹地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然而,从执行情况看,“市领导县在全国范围内铺盖开来,市管县体制暴露出如下的矛盾与弊端: (1)政府纵向层级过多,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2)行政管理效率偏低,行政管理成本提升; (3)部分地级市的经济辐射与带动作用有限;(4)存在“市卡县”、“市刮县”现象,成为下属县市的经济负担; (5)严重限制了县域经济的自主权,(6)市委市政府及其各部门过多地干扰或者干预县委县政府正常的办事程序,官官相护、官商勾结加剧化。市县腐败是当前乃至现阶段我国经济腐败和权力腐败最为严重的区域,市管县加剧了官商腐败,官僚作风盛行,官商企勾结、官官相护,一张巨大的政治、经济腐败大网蔓延开来,党的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企垄断经济、政治,集政治、经济、权力为一体,社会两级分化严重,资本化现象泛滥,市管县约束了农村和区域腹地的协同发展,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现行市管县制度的改革,积极倡导和推行省直管县制度,彻底打破中国史上党政管理中的缺陷,走出一条新型化党委政府发展道路。省直管县包含财政直管和行政直管两种基本类型。当前,在中国推进的主要是财政直管方案,即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直接对县进行划分,同时省也将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经济权限下放到县,这种改革只是在财政上对市委市政府行为进行了限制,而根本不能改变我国党政管理中的最大缺陷---正常的行政、执法行为受到干扰,法律权威性受到最恶劣的挑战,而且这种改革只在小范围内存在。

“省管县“是应该提到日程中来了,与“大部制”改革齐头并进。横向和纵向改革是两架马车,“大部制“改革通过机构整合和政府职能的调整在有效的分权基础上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要做到“自扫门前雪”的责任,对自身范围内的事务要做到细致周到,比如:凡是涉及环境方面的事情,环保部门有权过问,凡属劳动纠纷、用人方面的事务,归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任何其他部门及其党委政府无权干涉,分权到位,职责明确。“省管县”就是将市里的权力(任免权、财政权两大权力)移交给省里,由省里来决定县一级人员的配备情况和财政资金分配情况,减少了不少的程序,加强了对县域经济和社会的有效管理。

在我国,市级党政机关过多的干扰县级党政机关办事,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在权力监管和社会事务方面,他们过多地放任县级党政机关所为,在县域范围内出现了以权谋取私利、办事不利、无为无不为的现象,致使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市级党政机关和县级党委机关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他们将自己的亲信、派系安排在县级党委政府,以全面掌控县域经济和社会。不仅如此,市级党政机关过度地掌握着财政权力,大量的国家扶持资金在向下转移过程中被分割,最终属于县级的资金是很少的,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市管县”在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予以改变。省委省政府直接对县域进行直接管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人选由省委省政府和省委组织部直接给予任命,省财政将属于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直接下拨给县域党政机关,由其进行分配使用,市委市政府有权对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要遵从市域发展的需要和规划,服从市委市政府的有效合理安排,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县委县政府要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杜绝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要始终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实现工农服、城镇村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要始终为人们群众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高效廉洁、勤政爱民的新型党委政府。

用人体制改革

(1)中高基层领导干部的任用制

在我国,在选人用人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中共中央如何用好高级领导干部是第一位的,高级领导干部用好中级领导干部为其次,中级领导干部用好基层领导干部为再次,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作为一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对中共中央要负责,他们代表着国家和党的形象,对于下面来说,他们是这个省、这个地区的主宰,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就是封疆大吏,他们一举一动都会对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产生影响,作为一名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对党和人们群众负责。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必须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能够深入基层和群众,倾听人们群众的呼声,了解民情、实情,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这些是对一名高级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

要加强省部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省委书记、省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地区的最大党委、行政长官,谓称封疆大吏,他们对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等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这个地区产生震慑作用。在省委书记、省长的任用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组部要选用德才兼备、勤政廉洁、亲民爱民为民、勇于创新和改革的高级领导人才到地方任职,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建设和谐社会。在省级领导干部的任用上,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高级干部任职,必要时要遵循异地任用原则(除非本领导干部思想觉悟高、党性原则坚定),即中西部地区的领导干部到东部、北部任职,东南沿海地区的领导干部到中西部任职。要加强省级、中共中央下属单位、国务院各部门、央企之间领导干部的定期流动,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执政水平和办事效率。

在我国,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调用上缺乏合理安排,比如: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上海、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市委书记、市长乃至省委书记、省长可以调任新疆、西藏、内蒙古、吉林、辽宁等不发达地区,而不是东南沿海地区之间、中西部之间领导干部的流动,这是最大限度检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将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

的领导干部调任到地区领导岗位任职,提高党政领导的整体水平

作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市级、县级领导干部的选择、任用上要坚持党的集中制原则和回避原则,要努力将一批优秀的、能干的、实干的人员安排到中基层领导岗位上,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智慧,为市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我国,中基层领导干部的任用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不少地区用经济发展的总量来衡量一个领导能力的强弱,这是很不科学的、不符合实际要求的做法,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正如:东南沿海诸多城市在改革开放至今的若干年中,经济发展上去了,这其中地区的领导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今天的成就不能抹灭他们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没有他们,也不会有今天我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其实,在领导干部任用上有一条不成规矩的法则可以使用:就是将发达或者比较发展地区的领导干部不定期地轮换到贫穷落后的地区担任更高一级的领导,比如:江苏的苏州、无锡的市委书记、市长平级调任徐州、连云港市委书记,并兼任江苏省委常委,浙江温州、宁波的市委书记平级调任衢州、丽水市委书记,并兼任浙江省委常委,或者将广东广州、江苏无锡、浙江杭州的市委书记平级调任河南、安徽、四川等地的地级市委书记,这样,可以明显地看出:领导干部的能力到底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地区之间或者发达地区之间的干部的调动,甚至发展地区的干部向发达地区调动,这种方式的用人是绝对不科学的,比如:嘉兴市委书记调任温州市委书记、苏州市委书记调任深圳市委书记、扬州市委书记调任南京市长。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上面人员的简历,王荣,2001.06——2002.01 江苏省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2002.01——2003.02 江苏省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2003.02——2004.10 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2004.10——2004.11 江苏省苏州市委书记;2004.11——2009.06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2009.06——2010.04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2010.04——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这体现了我国在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陈德荣,2002年4月起任中共嘉兴市委副书记、嘉兴市人民政府市长。2007年9月任中共嘉兴市委书记;2010年任温州市委书记;季建业,2000.08——2001.07,江苏省昆山市委书记;2001.07——2002.02,江苏省扬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4.07——2005.01,江苏苏省扬州市委书记;2009.08——2010.01,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10.01——,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从上面的简历中很难看出,这些领导干部有哪些突出的成绩,王荣2001年从省教育厅调任无锡市长、书记,2004年调任苏州市长、书记,2009年调任深圳市长、书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很难对无锡、苏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王荣从一名教育战线上的领导调任市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能力是很有限的,教育与经济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事情,陈德荣1998年从国企杭州钢铁集团一跃成为嘉兴市主要领导干部,在嘉兴执政数十年,经济水平上是过硬的,如果过渡到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或者省会城市担任副省长、市委书记,能够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季建业从昆山-扬州-南京三地的变动很大,昆山发展是很好,扬州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似乎显得很矛盾,如果调任徐州、连云港等苏北地区,可以看出他的个人能力的强弱。

在我国,这样的例子很多,省部级、副省部级、地市级、县处级领导干部的任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能将有用的、优秀的人才运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在领导干部的运用上,不能注重实际的成绩,只是从表面出发,来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好坏。这些年,很多中高级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与我国的任免体制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物竞天择、人尽其才,有能者上之,无能者下之”才是人才使用的最基本要求。并非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具有领导干部的才能。近年来,我国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呈现普遍下降的趋势,政府和部门的职能严重低下,为官为商亲商、做“形象工程”、官商一家、政治、经济、权力为一体的党委政府典型。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是很强,经济发展还是第一要务,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依然是发展中的重点,在发展中要始终建设发展型党委政府和服务型党委政府,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创新发展、高效发展,广大领导干部要亲身深入基层和群众中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和民情,解决群众疾苦,维持稳定和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在用人上,要坚持任人唯贤、德能勤绩并备,别具一格选人、用人,将有用的、优秀的运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及其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任用问题上,高层领导要尽量采取“异地调动”和“定期轮换制度”的原则,避免土生土长的领导干部同地执政的弊端,有效抑制官商勾结、官官相护、官本位主义,建设廉政勤政高效型的党委政府班子。

改革先行,发展同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挽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影响下的败局。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改革是非常可行的,从发达地区、发展地区抓起,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稳步前进,不是从基层改革而是从高层(副省级、地市级、县处级党委政府中的主要领导干部改革着手,能者上,不能者下(换/调),让有能力的干部、人才脱颖而出,打破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终身制,实行有效地监督控制,加强财产、亲属的维护和管理,实行政企商完全分离,加强新闻媒体、网络、报纸对其的监督,及时有效跟踪实际的新闻热点、焦点和社会大众反映的问题,将人民群众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实行各级党委政府的全效问责制,社会公众和媒体可以对党委政府的违规违法和无为行为进行问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委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国考”改革和“公考”改革。

上面分析了“国考”和“公考”的诸多弊端,这里不一一简述。党和政府在用人上必须要有统一合理的规划。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决定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把人才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大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呢?考试考出来不是党政机关需要的人才,在瞬息变化的物质和资本社会中,公务员必须具备坚定的意志,能够经受住金钱、美色、酒肉的考验,以一变应万变,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能够始终服务于党和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担任领导干部的能力和魄力,能够勤干实干、创新创造创优,能够深入基层和群众,与人们群众打成一片,共同发展地方经济;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下,必须第一时间、第一速度获取市场经济信息,为当地经济运作提供导航。这就是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我国,不缺的是人,缺少的是合适的人才,今天的各级党政机关是人患为满,真正具有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的是在是太少了,合格优秀的领导干部也是很少的,领导们的活动无非是参加剪彩、“下乡考察”、出席讲坛等,实干勤干能干的人几乎没有,他们无为而无不为,碌碌无为地活动着。很多人考取公务员就是为了图一份稳定平衡的收入,真想出人头地很难的。“国考”、“公考”改革、领导干部任免改革必须要提到日程中来,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没有改革就不可能有所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可能会停滞不前,优秀的人才是挖掘出来的,社会这口大熔炉中各类人才济济,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和考试门槛的压制,只能流落社会,大隐于市,默默无闻地生活着。我们要简化“国考”、“公考”程序,废除一些不切实际的繁文缛节和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人观念和体制,别具一格选人才、用人才,人才并非是通过考试来决定的,白猫、黑猫,逮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在今天,这句话依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要拓宽用人渠道,从各方面去寻找人才、发现人才、开发人才、培养人才,敢于用好一批人,一批有个性、有头脑、勇于提倡科学发展观念、从群众、基层、企业中来,能够深入到群众、基层、企业去的人,勇于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敢于创新、创造、创优,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环保农业、集聚规模高效新型工业、高端科学新兴产业,发展面向农村、集镇、城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科学发展道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承担起未来中国发展的重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挑战风险,勇于开拓进取、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服务于民,献身于党的伟大事业,肩负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今天,在中国大的背景下,在传统用人体制和公务员考试的局限下,浪费了一大批人才,中国的发展也在一步步的发展中走向了歧路,“官场有人好当官,社会有钱好升官,官商互为一家人、有钱(有)人能使鬼推磨。”---这就是我国用人体制和干部任用条例的弊端所在。在我国,省级以下公务员考试的黑幕实在是太黑了,可能为了竞争一个职位,动辄就是书记省市长什么的发话语,公务员考试实则就是金钱和人情的竞争,谁的后台硬,资本大,谁的胜出率就高或者谁就是最终的胜出者。没有关系和金钱的明智的人不会选择公考和国考这条道路,陪了夫人又折兵。

不仅如此,公务员考试的开支也很大,每年公务员考试,国家财政支出要2000亿元,这个数字要是建设希望小学、扶持西部发展将会是多大的作为,浪费实在可惜,考出来不是人才而是人渣太多,能干的、有才的太少,有才无德、有德无才、无德无才居多,公考和国考的意义又何在呢?国家干部任用条例也是如此,条条框框实在是太多,不说别的,现有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好的又有几何?在他们之中进行再选择,意义如何呢?领导干部任用条例是到了改正的时候了,所有岗位要面向全社会选人用人,有能有德者居之,只有经过社会这口大熔炉炼出来的人才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现阶段,作为我国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必须要经受住金钱、美色等各种考验,能够知商懂商离商(政企分离)、亲民廉政,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能够完全致力于地方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德有才的人,而不是靠关系和金钱一步步爬上来的人,过去我们为了公考、国考和领导干部选拔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浪费的实在是太多,效果也不是很好,选拔或者提拔上来的人才是寥寥无几,

 

 

 

 

 

在我国,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辅助机构、智囊机构干部的任用要变换到一个层次上,作为党委政府的秘书处、秘书们不是每天只是帮助领导们编写稿子、收发来信、准备各种场合的道具,不是工作秘书和生活秘书。而是必须站在领导的角度,为领导出谋划策,合理有效解决领导关心的问题,想领导只所想,急领导只所急,他们要站在全县、市、省发展的高度,为领导统筹规划,提供快捷畅通的信息来源,提供地区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要将领导的意图及时传递给各部门、各下属单位,加强沟通联系,要有为领导“身先士卒”的魄力,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为领导提供一手符合实际情况的民情民意。作为下属单位和相关部门只会报喜不报忧,领导看到听到的都是虚假的一面,只有领导的秘书们亲身处地地走基层、跑农村,才能了解实情、民情,才能为领导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作铺垫。只有这样,才可能将自己锻炼成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为以后扛大梁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江苏地区可以任免邵文波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第一副秘书长,负责全省农村、农业发展、改革和规划,

公考和国考算是一项巨大支出,公车支出其次,现在的公务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在提高,相对于企事业单位是比较稳定或者略有超出,公车使用率上涨,在相对发展的县域或者市、省等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公车使用率普遍较高,府门前、道路两旁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汽车,进进出出于大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支出是由国家支出的,不仅如此,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空气污染加剧、道路阻塞严重,在我国市一级城市地区,交通状况普遍不是很好,,,,,在此,我国要限制公车的购买和使用,凡购买和使用公车者,每年要多缴纳20%的污染治理费用和交通维持费用,不仅如此,在未达20公里路程的情况下,一律不允许使用公车出行,以公交车、自行车或者代步取代公车,省市、县市区、镇广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提倡执行,超过20公里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用车安排和用车审批,提倡合理安排,杜绝浪费污染,

(3)党政企商分离

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成分,在我国,私营企业占到了很大的比重,私营企业为我国以及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私营企业的畸形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国的私营企业集政治、经济、金钱、地位、名利于一体例如:XX优秀企业家,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地方党委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得不为私营企业主们“披金戴银”,放纵他们在当地所为:偷税漏税、欺行霸市、横行四处、排污枯源、劳动纠纷、安全事故。这就是很多地区发展的现状,发展是好的,发展的背后是各种问题丛现,有钱人独霸一方。不仅如此,在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就是利益代表的幕后主宰或者是其代理人,党政企商为一家,互为利益共同体而存在,官商勾结已经成为我国反腐败中的主要成分,加重了我国反腐败的压力。

企业的钱来自于辛勤劳作的员工和国家的“金库银库”,企业的产品需要员工去生产,私营主们靠赚取和剥削剩余价值来发达自己,生产的扩大需要资金,资本只有依靠银行借贷,企业的生产运行必须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只有用钱去开发这扇便利“大门”,一来一去,关系稳定了,钱滚滚而入。在我国,不少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的那场大潮,一带二、二带四,一直发展下去,今天,他们依靠关系、媒体来做大做强自己,以求得生存。我国至少超半数企业的经营是不正常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很显见的,它们勉强维持着,不少企业都是依靠银行的贷款和员工的劳动来发展,自己从中赚取的额外资本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国外账户中去了,他们一方面利用国有资本为其办事,另一方面,恶意吞噬国有资本,占为己有。同时,贿赂和笼络党政干部为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展示的舞台,

党政企商分离有必要将企业排除在权力范畴之外,不能因为企业缴纳越多的税收,就给其戴上“金色”的招牌,企业缴纳税收是自身应尽的义务,企业要发展,必须要用人,有了人员就有了产值,就有了额外的价值。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做大做强。对于各级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的资格要进行必要的审批流程,省级以下的人大、政协代表由省人大、省政协决定,报省委省政府备案,省人大、政协要联合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审计、税务、公安、环保、劳动保障、质量检验检疫),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违法违规行为、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对没有问题的企业可以给予其代表资格,其享有足够的建议权、参与决策权,一旦出现经营、违反法律法规等的问题,其不享有特权,任何部门在法律法规赋予权力的范围内,可以不经人大、政协同意,对企业进行调查,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企业,相关部门可以不经人大、政协同意,对其进行拘留、逮捕,在此期间,代表资格自动取消。在执法机关执法过程中,任何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无权干扰执法机关办案。在此过程中,实行党委、行政、司法、执法四权分离制度,有效抑制腐败,保证执法过程的正常进行。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公务用车每年支出近2000亿,这个数量要是勇于修建希望小学或者是赞助贫困地区,将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工程。在不少地区,市委党委政府、县委县政府大门内排满了车辆,一辆辆车辆来来往往,一天汽油就烧了多少钱,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了多少汽车尾气,空气污染会如何?交通状况又会如何?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广大党委政府领导关心的事情,

三、三农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兴、无高不强,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任何一者的落后都会影响到其它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排在前列,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型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绝对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组合成中国的“三农”问题,如何发展农业、农村、农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一直以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发展模式,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社会在发展,农业也要紧跟着发展,在今天,单一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的发展,一家一户经营着几亩地,是很难维持生活的,必须将土地由单一、分散的向高度、集中的农户靠拢,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鼓励传统的种养殖业向农户+加工厂+市场+品牌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整体效益,要提倡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水平,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打造新型农民工,向城镇、城市输送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农村的发展不能落后,要使得新农村建设与集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要加快新农村居民小区建设的步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

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忽视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建设上来。上个世纪末,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类似华西村、蒋巷村等一批发展典型,一个村的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同省份地区某一县级城市的工业总值,农村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给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我们要学习这些地区发展的经验,学习他们创业的激情和新农村建设典范。各地区要根据地区发展情况,从资源、条件、气候等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深度挖掘,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极大的财富,分散的农村居住点要向集中过渡,多余的土地用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集聚高效工业,为积极创建和谐文明的农村居民社区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固然重要,发展不能破坏当地生存生活的环境、不能最大程度低浪费资源、消耗资源,以牺牲当地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值得的,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发展也是不稳定的。发展了的地区和未发展的地区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废水、废气、废渣到处排放,工业污染、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到处都是,人们的生活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口袋里有了钱,忧的是疾病随时而来)。很多地区,都有一种观念,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广大农民搬进城里来,买房住房,彻底脱离农村地区,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房价天天一小变、一月一大变、一年一巨变,广大党委政府将房地产市场作为“形象工程”、“财政来源”来抓,行政干预农村地区建房,将一大批农民赶进城里,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因此造成的后果是,广大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依然滞后,新农村建设停滞不前,农村发展几近灭绝,农村遗留下来的一些老弱病残的人,根本无从发展农业,河道阻塞,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生活污染摧残着农村地区,一片首条冷落的景象。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潜藏巨大风险的现代化、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民富则中国富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农强工,以乡返城,工业、农业、城市和农村互为前提而存在。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不提高农民的整体水平,必将丧失发展机遇,经济社会转型难以完成,现代化目标将无法如期实现。在发展中,我们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切实防止在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忽视农业现代化、农村新型化、农民高职化问题,出现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冷落落后的情况。

(一)   、农业

(1)全力支持农业发展,建设高效集聚现代农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从政策、人力、财力、技术水平上全面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贫困山区、老区的农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要设立农村扶持专项资金账户,每年定期向各地区拨款扶持农村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县市区要设立农村发展资金专用账户,直接接受来自财政部、发改委的资金,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成立专门的农村对口建设和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各地区辖下农村的发展规划和资金使用情况,督促专项资金运作情况。专项资金由省直接划拨到各县市区的专用账户,不需再通过市一级党政机关。各地区的省政府“一把手”和主抓农业的副省长要积极参与到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中来,针对“三农”问题,建立省长、副省长问责制。各地区要把农业发展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好,各地区要根据地区发展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农业的生产发展。

在省市党委政府及农业部门领导下,各县市区要加强农村地区农业的全面改革,让部分半工半农的农民直接脱离土地,将大量分散的土地面积向大农户、专业化农户手中集中,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扩大种养殖业的规模和效益,鼓励农民多种植和养殖经济植物、水产品、菌类、家禽、中药材、花卉等农业产品,建成优质温棚蔬菜瓜果生产区、花卉生产区、食用菌生产区、中草药材生产区、绿色家禽生产区、淡海水产品等一大批经济、实用作物基地,并逐步使各种特色农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倡科学、合理、高效的种养殖生产与加工,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开发出潜在的价值,积极创造极大的市场利润。要利用广阔的、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优美的环境等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农家居、农家游、乡村餐饮业、生态旅游业,展示农村,推销农村,将农村的农产品推向市场,推动了农村旅游业、服务业的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发了农村地区潜在的市场,积极创造出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创造一批具有发展意义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又带动了城市、集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缓解了城市环境、人口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建设和谐新农村。

 

(2)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单一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率也不高。我国广大地区农村还是普遍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每家每户少则一亩地,多则三亩地,这样根本不能依靠农业来致富。农业的发展要将粮食种植、经济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结合起来,单一、分散的多家经营向高效集中的农户经营转变,提高种养殖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要对粮食植物、经济植物、动物植物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产生极高的中间价值。各地区要根据地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业生产安排,各地区要成立专门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农村专业合作社要整合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及时有效地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与再加工,创造极大的利润空间,提高农产品的中间价值,生成日常所需的快捷食品、休闲食品,从农田-车间-餐桌、从省内-国内-世界的高效化、市场化农业发展道路。

我国要重点规划粮食、油料、牧区、水产品和经济植物五大农业产品基地,全面调控全国的农业市场。即要建成东南沿海地区(包含广东、浙江、江苏地区)、东北地区等几个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加工物流中心,要建成以华北、华南、西南(包含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为主的油料作物生产加工物流中心,建成以新疆、青海、西藏为主的牧区生产加工物流中心,要建成以辽宁、江苏、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区为主的淡海水资源生产加工物流中心,要建成以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海南等地区为主的蔬菜瓜果生产加工物流中心。各地区要根据地区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条件,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有效分配,做好地区之间农业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等一体化的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致富农民,发展农村。

各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民营企业、集团。比如加工禽肉的诸城外贸、广东温氏,加工猪肉的河南双汇、江苏雨润,加工牛肉的吉林皓月集团,加工食用油的山东鲁花,加工果汁的汇源等一批知名度颇高、市场份额很大的龙头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农村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的市场是巨大的,资源是丰富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这些农业资源,让其在现代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

农村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和人才,我国超半数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是严重短缺的,现有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呈现“老幼病残”的趋势,根本无法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也不能带领广大人们群众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典型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里,首先必须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上去了,生活达到了小康,才能彻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这是基础。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包含农牧区、偏远山区和发展不充分的省份),使得最广大人们群众脱贫致富,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关键是各个地区要根据当前当地资源、环境、气候、土壤等优势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高效化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各地区要积极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不仅如此,各地区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将发展相对过剩地区的低能耗、污染小的工业企业,转移到荒废的或者闲置的农村土地上去,一方面,就近就地消耗当地剩余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大大利用好了当地土地资源,也为发展地区腾出了足够的空间去发展重点产业。纺织、服装、电子、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和行业都可以转移到广大农村地区,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贡献力量。各地区、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优惠政策、税收、政府办事效率等方面给予方便,为外来企业落叶生根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发展铺平道路。

在我国,有不少地区的党委政府不能利用有利的资源条件来引进外来资本和技术,他们过高地吹捧自己,不切实际地宣传自己,而不能真诚地对待外来客商,为其投资提供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促其在本地发展壮大。曾几何时,内地的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在企业刚刚站稳脚跟,税收、卫生、公安、环保等相关部门不断地进入企业,扰乱企业的发展,类似这样的行为,还会有企业来这些地方投资吗?有的地区,有些领导将企业引进来后,对其不闻不问,丧失了外来企业投资的热情。各地区、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好外来企业的相关政策、税收、政府办事等方面的事情,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做好准备。

各地区要在资金、人才、技术、项目上向偏远山区、老区、相对发展落后地区倾斜,大力扶持这些地区的快速稳定发展,要鼓励外商企业多来这些地区投资办实业,实现共赢。打破传统用人上的缺陷,要别具一格降人才,要大力选拔一批年轻的、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创新、创造、创优、不畏艰难、敢于承担责任、团结人们群众、带领人们群众致富的人才到偏远山区、老区、相对落后地区基层一线领导岗位上去,加快基层政府和组织领导班子的更新,提高党委政府和组织的办事效率,要为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更大空间上充分发挥自我能力,带动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上来,走现代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道路,使得这些地区迅速成长为我国新农村发展的新典型、新亮点。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不完美的,发展也是不和谐的。发达地区、发展地区也要将机械、服装、电子、食品加工业等污染小、能耗低、劳动密集型的相关行业或者企业向这些地区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迅速地成长起来,提升我国制造加工业的整体规模和质量。产业的专业也进一步缓解发达地区、发展地区的环境、交通、住房、电力、资源等压力,维护好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使得其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其次,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保障。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环境保护,既要物质文明建设,又要精神文明建设。青山绿水,河道平坦而整洁,道路宽阔而干净,村民憨厚乐道,村民委员会及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做好事,服务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改变广大农村地区腐朽的乡风、不良的风气,人们群众要团结和睦相处,互帮互助,邻里间相互照应,人们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社会风气一天天良好起来。要将分散的农民住宅区集中起来,实行集中有效化管理,确保安全,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建立各村、组垃圾集中堆放处理区、公共厕所、公共健身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设立专人负责制,对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有效化处理,对健身器材进行定期的保养维修工作、对公共场所和公厕实行常规化清洁打扫工作,建设美好的人文、自然居住环境。工业集中地区的农村要合理城乡村布局,做好工业区的综合规划工作,做好工业区的有效管理,严格要求工业企业建立污染处理系统和能源低耗系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量,加强对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力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强对住宅区、商业区、政治文化教育区的规划工作,健全各个区域内的职能,完善日常管理,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的必经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也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我国,农村发展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人才问题为首要,在农业这方面我们谈到了专业性人才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将主要谈谈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其次,新农村如何建设的问题,上面主要谈到了农业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其的作用,这里的新农村是和现实意义中的城镇建设、城市建设是一样的。要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城市建设,建设和谐社会。

人才,对于农村地区并不是是陌生的,这些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倡导“大学生村官”,一大批大学生进入社区、农村、偏远山区和老区,他们为这些地区带去了文化、教育。而根本不能改变农村地区发展的状况。的确,专业性的农校大学生能够将他们所学的只是带进农村地区,与日常的生产向结合起来,服务于农业生产,但是,这并不多见。大学生村官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第一种:真正想投身于农村地区发展的,这部分以服务偏远山区、农牧区(新疆、西藏)农村发展的,这在其中大概占到了37%,这部分人中以农业专业、文化教育为主,这些人在农村有所作为。第二种:当前就业的压力和考研的打算,这在其中占到了21%,第三种:纯粹为公考、国考和家族经济做准备,这部分人以官场后人为主,他们有足够的优势在考试中决出,大学生村官只是为他们考试提供充分的条件,这在其中占到了42%。其实,大学生村官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真正做好一个大学生村官很难的,在短期内改变农村的状况更难。

农村发展需要的是人才,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有头脑、有市场观念、能创新、能干、实干、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承担责任、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年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承担起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任,要将这些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去,让他们挑起重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发潜力,为农村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出一份力量。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三级党委政府和组织的领导,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委政府的成员的素质和水平不是很高,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对农村地区漠然不视,他们把力量集中于县城、城镇和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和发展,城镇村发展两极分化,农村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镇党委政府领导的能力不是很高,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束手无策,处于观望等待之中,村组织的领导干部只能基于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简单的粮食植物种植,而不能整合丰富的农村粮食、经济植物、动物资源,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再加工,提高中间价值,最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农业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带动了我国很多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

各地区要尽一切努力为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委政府挑选一批德才兼备、有能力、有魄力、有思想、有市场观念、懂得企业管理、能创新、创造、敢于挑战困难和风险、勇于承担责任、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勤干实干、致力于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优秀人才进入到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党组织主要岗位上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带动广大人们群众创业、创新、创造,走出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化、高效化道路,建设新型和谐社会主义农村社区,为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农民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各地区要建立人才准入机制,要引入一批农业院校农业专业方面的人才,结合专业的动植物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预防与治疗、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研究等的知识、技术和科研成果,积极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促进农业增产高效,各地区、各部门、各农业科研院所要积极和农业的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深入基层、贴近农业,与人们群众一起解决农业问题、研制新产品、探究新发明,掀起一场科技兴农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潮,不仅发展了农村,也更好地提高农业科研的力量,我国的农业科研将会走入发展的高涨期,实现共同发展。

在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农村宅基地处于分散的状态,占据有较大面积的土地,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各地区、各县市区要在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试点建设,合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将剩余的土地资源运用到工业、农业等产业的生产上来,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农村社区居民区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必须把其当做实事、好事来抓,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安有所得、乐有所居、福有所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在我国,不少地区为了推进“城市建设”、“城镇建设”的步伐,过多地限制农村地区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正是如此,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天一小涨、一年一大涨,在商品房交易中,农民越来越占有着绝对的比重,农民将大量的资金用来购房,减少了农村、农业的投入,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两极分化加剧。在这里,一方面,农村项目的投资明显在减少,不利于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限制农村建房,将农民驱赶进城市,对新农村居民社区建设也漠然无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越拉越大。新农村社区(居民区)建设必须要和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进行,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意义重要,一方面,节约用地,合理开发,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将更多的钱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房地产市场竞争趋于缓和,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三)   、农民

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都不是很高,

 

 

 

 

四、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地快速增长,江苏范围内资源消耗加速和环境污染加剧现象日益突出,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建设环保和节约型社会,完善节能减排成为了江苏、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要求。

建设环保和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发展条件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措施关注的重点地区,在建设环保和节约型社会方面,我省应走在全国的最前面。

(一)、存在的问题

苏锡常地区作为江苏乃至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家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苏南地区现有的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可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也不高,又不能很好地回收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殆尽,面临严重短缺的现象,现条件下,基本上依靠对外进口;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加大,环境改善状况不容乐观,环境压力增大;水污染日趋严重,湖河资源遭到破坏;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导致“城市病”加剧;农村地区环境有所改观,但生态系统还是遭到了一定程度地破坏。苏北和苏中地区发展是不快,但是,为了经济发展,而不惜将一些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引进来,破坏了当地生态的平衡;化肥农药流失严重,土壤污染逐渐突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力度不够,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较低;农村地区改观不大,有待于解决好环境保护工作。

在江苏,至少有60%以上的企业存在着排污的严重现象,资源利用和循环回收利用率普遍不高,不能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汽车尾气排放量日益加大,空气污染加重化;“围湖造城、毁田改工”的不正确做法破坏了生态链的平衡。广大苏北和苏中地区农村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相关工作压力很大。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否则,终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2007年的雪灾、太湖水污染等一系列事件都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惩罚的验证。

在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实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社会,提高江苏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江苏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安全保障。

(二)、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1.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

(1)保护耕地

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政策,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禁止私自将农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要将土地管理纳入到政府的考核范围内,加大考核力度,严格杜绝违法违规利用土地的行为。

加大土地复垦、开发、整理等补充耕地的力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土地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变生态环境。要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提高耕地质量。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体规划,对农村地区田地、水渠、道路、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遭到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对历史原因而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2)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实行总量控制,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引导并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化靠拢,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集聚利用效应。

合理规划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按功能合理配置行政、商业、居住、文化教育等设施用地,发挥社会资源集聚和共享效应;加强旧城改造工作,鼓励、支持建设经济适用的中低层住房;依托产业和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城镇居住社区,合理安排适宜的居住点;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推进集聚化建设,加大对分散农民居住点的合并整合力度,建设新型农村。

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土地供应上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要加强对零星、低效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的整顿治理工作,鼓励建设新型工业园区。

(3)优化地区土地资源配置

优化生态服务带的土地开发工作。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优先满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发挥太湖、大运河等重要生态功能,将太湖、大运河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江苏范围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重点是发展环大运河、南水北调工程苏中和苏北段以及比邻流域湖、河地区的特色地方生态农业、休闲农业。

促进沿江(长江)发展带、沿港(洋口港、深水港、黄海)发展带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对于重点产业发展而言,要在土地用地上做好安排,沿江引导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产业集聚,沿港积极发展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物流业;,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和沿江沿港交通要道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沿岸线资源,促进规模化、集约化港区和公用码头发展。

2.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企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努力构建全新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以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以社区、城镇、农村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

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循环型农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区间循环,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降低农业的各类污染。实现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以减排少排为中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降低工业的各类污染。实施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战略,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服务业。实施循环型社会发展战略,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推动为原则,构建全新的循环型社会建设;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与循环型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以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为最终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深化循环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的循环经济试点,从资源综合利用、垃圾专业化利用和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等四个方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尽快取得成效。继续推进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宝应有机农业产业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并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试点,建设如上海宝钢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业企业。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国际竞争力、构建循环产业链”的思路,构建世界级特大钢铁工业产业群(徐州),通过技术进步,发展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

(2)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我省重点对苏锡常地区的冶金、钢铁、石化、机械、纺织等五大行业进行集中整顿,要求广大企业进行生产工艺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等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好能量或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最低损耗。

减少交通运输的能耗。制定适合江苏全域内的机动车能耗、排放和淘汰标准,加快淘汰一批油耗高、污染重的老式车辆;提倡科学、健康的体力活动,尽量减少车辆的无限制的运行;制定和调整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税收标准,减少汽车交易量和行驶量。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集约利用工业和建筑废弃物。鼓励矿山资源的回收开发再利用,加强共伴生矿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循环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拓宽废弃煤灰、灰渣、混凝土的利用领域,提高利用价值。

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结合畜禽养殖场布局优化调整,建设和完善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系统;加大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加快沼气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加强生活废弃物收集利用。加强对废纸、废玻璃、废旧金属、废塑料等的分类整理工作,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扩建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无害化处理系统,鼓励垃圾资源化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垃圾发电厂;开展废旧家电、废旧车辆、废旧机床、废旧轮胎等大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建立相关的循环利用机制。

(4)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推动水电和风能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秸秆气化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池工程和城乡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

推进重点能源项目建设。重点在沿海、沿江、沿河地区建设水能、风能发电站。南通洋口港LNG已经建设竣工,一批国际能源企业纷纷投产,这有力地推动了江苏能源的新发展。加快东海天然气管道建设,并形成相关的网络体系;加快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形成环苏南、苏中北地区的天然气网;加快环太湖、大运河、南水北调沿线能源基地建设,形成一批完善的能源供应系统;加大一些潜在能源开发力度,形成新的能源地。努力推广太阳能利用设备,结合试点城镇建设,建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

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加速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化、高效化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企业

(一)、企业的现状:

企业的发展在地方财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苏南经济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是在地方经济和财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商业、消费业、房地产业等发展,促进了社会大就业,不仅如此,民营企业的发展,肥沃了当地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官商企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大大降低了党委政府办事的效率,官僚腐败加剧化。外资企业在当地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额,外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员工培训、工资、福利待遇、发展空间上都比民营企业做得好,他们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也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实力的精英分子,为江苏快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先天条件---资金、技术和人才。外资企业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永远只是他们的打工者,外方代表永远是老板,发展的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日资企业永远脱离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霸气,台资企业小家子底气十足,欧美企业自以为是,这些企业只能让你接触到企业的一些基本生存的资本,其他的还需要我们去“探索”,这些需要我们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发展中学习、研究和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前进,走出它们发展的局限。民营企业的地位是重要的,但是,发展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在经营战略、用人用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上问题很大,就江苏地区来说,苏南地区90%以上的私营企业老板不懂得企业管理,不善于用人,不重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企业中上层领导干部能力普遍不强,派别意识强烈,用人用工观念陈旧和迂腐,他们的发展只为了图得一时的利益需要,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长期发展,建立百年企业集团,容易犯“官本位主义、狭隘家族主义、官商结合主义”的严重错误。不仅如此,小资本家的信誉度极低,欺行霸市,沽名钓誉,真正称得上是诚信经营的企业为零。他们也的确是发展了,只是一时的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暂时的就业岗位,为当地税收作出了一点点贡献,简直是“一夜暴富”的小商人的得意样。而他们所取得的利益和贡献是很难弥补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长期危害-95%的企业排污量超限,91.7%的企业能耗过度,87.4%的企业资源浪费严重,77.8%的企业产品质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它们在一定时期内带动了苏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给社会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不良风气、落后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官商勾结之谋顺风而下,给苏中北地区和其他省份带来了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和危机,发展、落后和危机并存,社会秩序无序化。因此,地方党委政府应该抓起其中的“一只手”,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监督企业合理排污,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正确引导江苏民营企业朝着稳定健康快速长期的方向发展,提高江苏地区制造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带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自身也要做好全面的改革和发展,抓好产量和质量,重视人才,用好人、用对人,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改革、创新、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迈出国门,努力打造百年名企(很难也不可能实行)。

江苏是民营企业的一个大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江苏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好坏,也与党委政府的廉政勤政高效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目前,党委政府完全放手甚至放任不良经济的发展,只重视发展的数量和总量,而不关注发展中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恶劣,更有甚者,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为私营企业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保驾护航,充当其“保护伞”,为他们的各种非正规行为服务,影响了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有效运行,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苏南,有着一批在全国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集团,比如:海澜集团、沙钢集团、阳光集团、华西集团、中天钢铁、亨通集团、好孩子集团,这些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不高,大部分产品不符合中国质量标准和世界质量、健康、安全要求,产品售后服务差,商家的诚信度极其差劲。其中不乏有新进员工要交纳一部分的保障金,劳动合同和劳动用工用人完全违反《劳动法》的规定,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更为严重,其它的如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企业文化更是无法谈起。其它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出现的问题更多,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发展也就是数年的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它们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环境污染加剧,人财物资源浪费、官僚作风风行,市场竞争无序化。很多私企老板都是从那些所谓大型企业中脱产出来的“投机取巧”的商人,利用原有客户资源,进行自我发展,他们独断专行、唯利是图、欺诈霸道,笼络和受贿党委政府人员,为其商业行为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在苏南,这样的商人实在太多了,这样的企业遍地开花,他们更大程度上富裕了自己,喂饱灌足了党委政府的人员,大大降低了党委政府办事的效率,扭曲了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不仅如此,这些企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任何一个的倒闭对于江苏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控制,坚决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企业有序发展,实行资源有效整合,扭断官商结合的链条,加强创新创造认识,努力将本地企业打造成为创新发展型、发展高效型企业集团。

在苏中北,有实力的企业不是很多,企业的规模化效应没有显现,企业的发展还没有对社会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要发展,就得引资。这些年,大量污染高耗能型、经营管理落后的企业纷纷破门涌入到苏中北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带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然而,工业污染的超标排放将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败坏的风气将会扰乱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发展中,苏中北地区的广大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领导干部不断地堕落,他们变得麻木愚昧、庸俗落后、贪婪罪恶。像这样的党委政府是否真的能够在未来的企业、社会改革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官商企成为和谐的一家人。发展,苏中北地区要发展,关键要靠自身,引资和引才都不是最终的道路,引资是有效利用外来资本,结合当地资源和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引进外来高新技术人才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不是完全可取的,能够保证人才不外流才是最好的保障,通过对有用人才的再培养和塑造,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在企业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才智,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并非所有的新技术、新产品都是由海派人士和其他高学历人员创造的)。江苏是人才大省,浪费人才也是最为严重的,很多有用的人才根本不被使用,也没有发展的空间,就这样,江苏每年至少流失或者损失25%的社会总产值,江苏在发展上至少要倒退五年至十年。同时,在引资的基础上,对外来技术进行创新和革新,改善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改变腐蚀的思想、走高效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人才创新型的持续快速发展道路。同时,要让外来在江苏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转变成江苏地区拥有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世界一流技术水平、一流人才的科学技术和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孕育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企业发展航母典型。

在江苏以及其他地区,中国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偏向于人情网、关系网、经验主义和学历式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人事行政事务权由自己的亲戚或者机关家属掌握着,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一窍不通,完全凭借关系、人情来主导公司的管理,即使是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员,他们也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很难肩负企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重任。在江苏,很多退居二线的机关干部,融入到大中型企业中来(包含那些在全国、全省有着知名度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充当所谓的“师爷”,为他们各种经营行为提供便利,中国的企业和党委政府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永远都扭不断。这些的企业能够长期地发展下去吗?事实看上去,江苏大部分企业完全是“官商企结合型”的利益群体,他们集政治、经济、金钱、权力为一体,很多私营企业主身披“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全国十佳创新青年等”金字招牌,殊不知光环的背后是官商企勾结、违法违规、颠倒黑白、欺行霸市,鱼肉弱势群体,这样的企业能够长期发展下去吗?它们只能逞能一时,而不能永远地横行于街市。这样的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加剧了私企迅速走向死亡。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做好长远规划。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巨大的群体,它的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问题,更要顾及到社会整体的利益。作为社会一个重要的成员,必须肩负着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将企业的发展的发展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创造共赢的局面,企业要高产高质高效、诚信经营、取信于民、遵纪守法、更新观念、创新发展、节能减排,走出一条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企业发展不要仅仅局限于发展的“暴富期”,要努力做大做强,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百年企业集团。

(二)、解决方案:

1.更新观念,创新发展

要发展必须要更新观念,发展并不是某个人的发展,某一个群体的发展,而是全社会的共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发展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带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企业的发展要依靠一线员工和热爱企业发展和关乎企业发展的每一位员工。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要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正规化发展道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还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知道,任何违规违法的行为终究会受到惩罚。只有这样,发展才能长期维持下去。在我省,苏南和苏中北地区的企业都必须要更新观念,创新发展,这样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才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单凭学历、关系网、工作经验是远远不行的,书本上的条条主义脱离实际,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更是不行的,有了基层经验也不一定是好的,要从传统落后的家族制经营理念中脱离开来,走持续化、创新型、高效性发展思路,要遵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诚信经营,具有胆干强干、创新发展的意识,能够从成本、企业内外部管理、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出发,进行企业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质量=产量、信誉=利润、文化=效益、改革=活力、创新=高效、环能=长效,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一个企业的产量再高,没有质量保证,没有生存空间,即使依靠金钱、人情和关系网开发市场,这样也不可能长久;一个企业没有信誉度,到处欺骗顾客或者消费者甚至合作者,它能够有发展吗?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只知道让员工为其如何付出,而给予员工的是很少很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员工的流动对于企业和员工自身都是一种损失,企业的产量和质量就没有办法提高,企业的额外成本会不断增加;企业不能改革,依靠一批老人、亲戚、亲信用落后的方法去管理公司,拉帮结派、浑水摸鱼,能行吗?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永远不变,新的产品开发不出来,企业的生存空间会如何?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大量浪费水电及各种能源和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而不懂得如何节约成本,开发新能源,服务社会,企业的发展又会如何呢?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与官合谋、勾结成群,严重侵犯人们群众的合法利益,甚至做出违法违规行为,它的下场会是如何?一味地和官僚长期交流,真的很累,企业也会在无形中拖垮。这样,哪来的企业发展呢?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模式根本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也很难保证民营企业朝着更好更明确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和人才,一味地拖欠和压榨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嫉妒人才、怀疑人才,企业的发展不会很好。有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好一个人没有付出,何来的回报,很多情况下,员工的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比,付出越多,回报会越来越少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既然如此,又何必去用人呢?

用好一个人、一群人,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何等重要!团队精神、企业凝聚力、向心力,要让每一位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企业是自己的生身父母,生身父母要像爱护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去对待每一位员工,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工资待遇、福利待遇、晋升空间、培训学习再提升等等都是员工想要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家庭作坊走向现代企业必须要经过的阶段,企业在发展,员工的福利待遇、工资待遇等等也应该相应地提升一个层次,这样,员工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才会在企业成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做得更好,才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利润。相反,给予的太少,则员工的流动会频繁加剧、产品的次品率加大、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升高,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也将会陷入无序化状态,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用好一个人,用对一个人,不仅要满足其物质方面的要求,更要满足其精神方面的要求,充分挖掘员工和人才的潜能,调动员工和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胆干强干、创新、创造,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创造极大的利润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敢于改革,做企业改革家。社会在发展,企业也在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企业的改革和社会改革一样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不改革,企业就无法生存,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传统的家族制企业管理模式完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将会在社会潮流中消失传统家族制管理下的“老人派系、亲属掌权、人情网、关系网、金钱网、量大质低”做法必将在现代企业发展一步步走失。作为企业的掌握者---当家人,要敢于用新人---有开拓、发散性思维的人、能干事、敢干事的人、敢于提出合理有效建议的人、敢于冲破落后观念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领导人在企业的发展中要逐步将、家人、亲属驱逐出企业的管理层,不能左右企业的发展,妨碍他人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一步步成熟起来。在我国,不少家族制大中型企业,老婆或者老公是财务总监或者销售总经理,七大姑八大姨是行政后勤总监或者生产厂长,退居二线的党政干部是“师爷”---总经理助理或者董事长助理、办公室主任,传统家族制和官商结合型的极大弊端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最大阻碍,如果不能搬倒这两块巨石,像这样的企业终究是走不出发展的困惑,最终在发展中消耗、枯竭、湮灭,这就是一个企业从艰难创业---发展---崛起---衰败的历史演变过程。

企业的改革关键是新产品、新技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样,才能在发展中永远走在市场的前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必须依靠人才和人员,但是,如果企业的的领导者不愿做或者不想做,恐怕再简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研究都做不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关键需要资金,很多领导者不想去冒险或许是创新,也或许他们知足者常乐,每年赚取个几十万、几百万已经是很满足的事情,又何必去辛苦地做呢?有时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也会遭到原来的部门或者中上层领导层的反对,因为他们的利益空间受到了打击,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付之东流。任何企业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就是我省的那些大型企业、百强企业集团都是如此,它们发展中有着太多的弊端,中上层领导层害怕改革、害怕用新人,新人的意见或者建议(合乎企业发展)都会暴死胎中,根本得不到实施,这些人掌握着企业发展命脉,决定着企业的生与死,往往一个企业的大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亲戚、年长派、党政领导人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想做好做大做强一个企业很难,而摧毁一个企业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江苏乃至全国的企业预防危机的能力实在是很薄弱的。

(3)诚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做好企业的最好标准,一个企业的信誉度如何?企业的领导是否诚信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显得异常重要,而对于一些小的企业并不是很重要。诚信体现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等上面,诚信对于很多企业是很难做到的。在江苏百强企业中,做到这一点的企业也很少很少,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很不符合市场、消费者的要求,更难参照国家和世界相关行业产品的标准和要求,能够达到75%合格的就已经很不错的,比如:服装、纺织、机械、电子、保健药品、食品。低质低价低效,污染危险易损,生产出一堆危害人类的垃圾物。产品的售后服务更是无法谈起,这就是发展,这就是发展中存在的弊端,没有诚信怎么去做好企业,市场再大、消费群体再广阔、又有何用?你欺我骗,尔虞我诈,赚取的都是昧着良心的黑钱,今天你发展了,你能够一直发展下去吗?依靠金钱去做广告、贿赂,只能兴旺一时,而不能长期地猖狂下去。根据科学调查得出:江苏私营企业的诚信度排在倒数第四位(广东人、浙江人、上海人、江苏人),并且它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在未来的发展中,尚若不发生变化的话,这四者可以成为一家人了。既然你做起了这个企业,就让它做好做大做强,做企业不是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不义之财,而是要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做得事情,如果连人都做不好,何必再去做别的事情,那样你活得一定很累,如果整天生活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中,为了丝毫利益,甚至大打出手,那么你做人是很失败的。在中国快速发展中,很多商人已经基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吃喝嫖赌贪五毒俱全大有人者,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越是有钱的人,档次越高,小姐的档次发生质的变化,在全国很知名的企业中,甚至有些有钱人,从包养小姐到包养明星,像李嘉诚那样的中国企业家实在太少了。诚信经商、诚实做人,做好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然后你才可以光明正大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4)道德。其实,在国外,我们的祖先:孔子、荀子、孙子等圣人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学府遍地开花,而作为发源地的中国,早就忘记了祖训----,中国的商人无孔不入,从社会到校园,现今大学校园脏兮兮一片,傍晚的大学生校园内,女大学生宿舍楼下停放的都是一些豪华的轿车,比如: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学校不再是干净清静的学子之地,而是无流之地,这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倒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荡然无存。发展是为了什么?财富是什么?财富就是为了享受,败坏社会,糟蹋人类,社会伦理尽失,这样的财富宁可不要,社会要发展,人的思想要进步,不要倒退。做好做强一个企业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很多私营企业主未必真的能够理解,因为很多企业的起家就是机会,一带一,一带多地发展起来的,也有很多是投机倒把、损人利己的作为而兴起来的,江苏的乃至中国的企业大部分还沉静于传统的家族制和官商结合式的管理,它们在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总会出现很多问题,它们永远无法走出发展的终极。

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致富自己,而是在富裕自己的前提下,服务社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在这点方面,中国的企业永远不如国外的大企业那样的慷慨,这也是中国企业富不过二的原因所在,企业的发展要融入到大社会和世界的大潮流中,而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非横跋扈、不可一世。作为现代企业家,要有宽广的胸怀、诚信的作风、救世主的风派,立世为人,造福社会大众。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得更大更强。

2.加强监督控制,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监督控制,“看不见的手”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是为它们服务,更不是为它们各种不法和不当行为提供暖床,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给予相关的政策引导和优惠待遇,提供各方面的发展建议,合理有效整合国内外市场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牌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受到私营或者小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私企违法违规趋于普遍化,甚至很多老板后面都有着一定的后台,违法用工和用人,社会保障体制失控,公司生产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废水、废气、有害气体随意排放,能源消耗枯竭,这些都需要党委政府给予极度的重视,绝不姑且养奸,加大惩处力度,违者必罚,违者必惩,绝对不能放纵违法违规行为的肆意妄为,保持企业良性发展,要改变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思路。在我国,近年来,很多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纷纷倒闭---原因有经济因素或者政治因素,比如:贿赂国家机关人员、偷税漏税、侵占国家资本、官商勾结加剧化。企业要想正规发展,必须脱离党委政府的直接联系,不能与其在政治、经济领域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行为,同时,党委政府要想更好地发展地区经济和社会,必须从企业中分离出去,不得染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商业活动,不得插手企业的任何经济纠纷,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行使行政上的监督控制,加强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坚持杜绝任何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公民)权益的行为。可以在宏观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合理有效高效利用资源和各种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说实在的,不管是江苏的企业还是东海沿海、上海、浙江地区的改革很难很难,它们的发展已经走向另一轨道---家族制、官商勾结、高污染高成本、欺行霸市、玩世不恭,不说别的,就是政企分开这一条,从改革开放至今,都没有能够解决好,不仅如此,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官商勾结加剧化,官商成为一家人,为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提供舞台,甚至党委政府领导背后是财团的扶持者,他们是一个和谐的利益共同体,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如果能够将政企分开,这将是江苏乃至中国企业走出改革和发展的最艰难的一步,柳暗花明又是新一村,即使企业再大,没有党委政府的支持,这棵大树也不可能撑破天空,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控制,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害,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江苏的发展是很好,但是,资本高度集中于私营企业主手中,很多企业都是依靠银行的贷款来发展,自己赚取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国外账户中去了,他们一方面利用国有资本为其办事,另一方面,恶意吞噬国有资本,占为己有。同时,贿赂和笼络党政干部为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展示的舞台,江苏的私企主的心机实在是狠,比起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私企主一点也不逊色,这就是发展,贫富悬殊的发展,发展只是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权力也只是集中于少数人手中,20%的人掌握着国家80%的资本和权力,80%的人只能为20%的人卖命,这就是经典的“二八法则”。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不是好事,过犹不及,过了头,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发展要顾及到全社会共同利益,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影响或者限制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们的发展不能违法违规,不能危及到社会的稳定

允许先富,先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现实意义上的发展,如果为了20%的少数人的利益牺牲80%人的利益,实在是不值得的,江苏的高层是应该好好思索江苏私营企业发展下的弊端和危机,更应该多关注于真正需要发展的群体、需要发展的实业,大力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给予创新、创造、创优群体足够的支持,让他们真正成为江苏发展的主体力量、新兴实力派,焕发江苏发展新高潮。也只有这样,江苏才有可能从发展的局限中走出来,走出江苏,走向全国,立足世界,成为中国东海沿海新崛起的新型国际大都市。

六、社会保障体系

七、房地产业

经济学界认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中国的朝阳产业。的确,房地产业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9年房地产业直接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间接拉动0.6~1.2个百分点。同时带动了建材市场、家装市场、建筑业的发展,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是,如果房地产业的发展超出了一个度,各种问题都会出现,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导致房价高速上涨,买房难,生存难,商品房交易市场混乱;房地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新农村的灭亡,农村住房高度向城市、城镇集中,新农村走向了尽头;房地产业的无形发展导致土地资源大量流失,大量闲置房滞空、烂尾楼暴涨;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其它产业的发展,大量资金用于购置高价商品房,不利于工业、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总之,房地产业的过度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是巨大的。下面将具体分析房地产业的问题。

(1)资源的浪费与流失。由于开发失控和无序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填湖造地、围田造城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大量良田、高产地被用于开发房地产业,商品粮、经济植物等种植业受到了限制,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也使得一部分人失去了田地,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落后状态。在我省乃至我国房地产发展中,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市区、城区、集中镇土地纷纷告急,房地产业发展出现无序化状态,只要是有人有钱投资,土地供应可以打破正常法定程序进行,一直以来,类似“市区热”、“高新技术产业区热、“经济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高潮时起时伏,我省形形色色的开发区达上万个,规划占地面积庞大,远远居于全国城市建筑总面积的前列,而真正实现有效开发利用的仅为17%左右。不仅如此,商品房在规划和发展之中,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给交通、环境、人口、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经济越发达,房地产业也相对发展较快,房价普遍较高,这个地区的交通秩序也是最为拥挤的,上海、广东、江苏南部地区都是如此,因此所谓的“联合国人居奖”也是虚伪的,

(2)商品房空置量增加,而且正在进一步扩大。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如何地区来说,都是对财政的一项巨大的贡献,党委政府放手于发展房地产业。土地开发加剧,商品房建设加快,空置房增加过快,在很多城市(包含我省的部分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闲置商品房,有的地区甚至存在着一些危楼、烂尾楼、“半拉工程”我省的苏南地区和苏中比较普遍,苏北地区的这种情况实属投资上的失误,急于投资,投资者信誉度不高,或者投资过程中出现像200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投资失利苏南地区的情况说明党委政府在这些事情的严重过失,即引资而问资,就是引进投资,不问不管,利益没有完全达成,就在不久前,苏州某区就被曝光过“烂尾楼“事件,最终事情不了了之。整个江苏地区,商品房建设步伐过大,“炒房热”、“房价涨”事件很多,很多都是由投资商、专家、党委政府、媒体吹捧起来,所谓的“风水宝地”、“人居环境奖”等神秘化身引爆了一场场“房产热”,很多小资本家都是“炒房”的追随者。商品房买势是很好,很多商品房都是闲置的。仅199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此后这一指标持续上升,2000年达9000万平方米。截止到2010年6月底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突破1.36亿平方米,我省的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5%,其中,全国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为4220万平方米。国际惯例商品房的空置率一般是控制在10%左右,而中国房地产开发的空置房已超过了这个指标。虽然住房建设部领导多次强调消化空置房,许多地区空置房也有些下降,但总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空置商品房仍然继续上升,现已接近20%。空置房的增加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有害无益的,上述数据相对而言的农业、工业产值又是如何?房地产业的发展只是发展了一小部分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发展走向局限化。

(3)房地产开发中的短期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建筑密度过高、过大、容积率过高,缺少绿色空间,一些房地产开发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建筑产生的垃圾物堵塞水道,河道失修,河水和雨水泛滥成灾,天灾更是人灾。在我省乃至全国,恐怕尚未有任何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建筑面积与实际绿化规划是合乎规范的,绿化只是一种表象、一种衬托,房地产建设实际上是在做“温室效应”,将“围墙外的人拉进来”禁锢起来,从此失去足够的活动空间,换言之,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发展是落后的,走路、步行越来越少,依靠物体去运动,消耗巨大的能量,产生更多的“温室效应”。

(4)房地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关系尚未理顺,房地产开发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房地产金融基础体系欠完备,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信贷的比例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再者,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多数情况下是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操作,不法商人不断富裕自己的口袋,向国外大量转移财产,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资产流入国外,将不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针对我省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变不利为有利,积极扭转房地产业市场畸形的发展势头,有效抑制高价房风靡,积极倡导廉价房和现代生态居民小区建设,推进新农村、集镇、城镇、城市建设,走和谐发展道路。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土地资源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命脉。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前提,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原则开发利用。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开发通常是对城市边缘土地进行开发,因此要注意保护好这一地区的农用地,防止过多的农用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农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定,有关的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对于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用地,要提高其使用效率。严格执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规定,即对未投资开发或投资未达到一定比例的土地,严禁转让;在一定时间内不进行投资的,政府应无偿收回,从根本上抑制炒地皮、哄抬地价现象的发生。要根据城市规划,对各类用地及郊区新入市的农用地合理配置,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2)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塑造环境优美、和谐的社区。

(3)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长期以来金融信贷一直是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一直面临资金来源、期限错配、资金流动性等的约束。为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着手研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根据统计,世界个人住房贷款占全社会贷款比为20%,但我国却只有1.6%。鉴于我国房地产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房地产金融信贷应更多地向消费信贷转移,实现房地产业的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4)加快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第一,长期以来,中国过分注重对增量房地产征税,而忽视了对存量房地产征税。优化税收结构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第二,企业在观念、产品方面的创新。不能片面追求环境、降低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超过规范要求。房地产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由于中国执行的是土地资源无价或低价、产品高价的价格政策,压制了资源再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刺激了人们对土地的消费需要,乃至浪费。因此,实现房地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三,是消费观念的创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住房消费往往有梯度消费意识和借贷消费意识,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因此,更新消费观念促进潜在需求的转化,是保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第四,要注意在市场服务领域的创新。实现中介(经纪)、物业管理有新的形式和内容,住房贷款等繁琐的手续要简化、科学、利于操作。第五,中国房地产业目前已处于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时代,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要生存并壮大,惟一的出路是创新。

(5)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健全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两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是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逐渐完善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虽然中国已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法》,实践证明这两部法律对于1990年代的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现在房地产已步入较为理性发展的阶段,已购土地是否能在两年内开发应当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自己决定。有些企业担心管理部门收回,而不顾市场需求强制性进行开发投资,把上一轮的过量批地变为新一轮的过量开发,这种做法势必带来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政府要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此外,还要保证房地产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有关房地产的内容。

(6)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和控制,实行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房地产也发展要掌控在“度“之上,我省乃至我国房地产市场严重过热,“炒房热、买房贵、买房难”风靡一时,广大党委政府要实行严格的房价监控体系,禁止不法的炒房、售房行为,每户只允许购买1-2套住房,并出具个人有效证件,超出的要多征收60%的房价税收,这是其一。其二,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商价格的监控,禁止哄抬房价或者近乎传销、欺骗的方式来谋取商业暴利,加大对不法、违法、不合理行为的惩罚力度,达到控制房价,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好坏将会大大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立法、司法、行政上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和控制,保持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八、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价值观

 

 

九、城市化进程

十、法律的证据性(废除)三法独立

执法机关在没有法律依据前提下,可以对企业进行搜查、监视、行政拘留、而对普遍人民群众不适用(公安、检察、法院独立办案,向党委政府、人大汇报情况,党委政府和人大具有建议权,不得干扰办案)

 

教育的高消费、腐败

个人简介
力争成为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之第一人
每日关注 更多
邵文波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