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滞胀”苗头初现

苏培科 原创 | 2011-06-01 09:08 | 收藏 | 投票 焦点关注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创50年来的新低,一些主要的江河湖泊水位大降,导致部分粮食主产区面临绝收、减产,而旱情至今仍未出现缓解的迹象。于是,人们对粮食减产的担忧加剧了粮价上涨的预期,一旦粮价形成稳定的上涨趋势,食品价格将全面起飞,通胀加剧毋庸置疑。届时,央行为了抑制通胀将采取更加严厉的紧缩措施,高昂的资金使用成本必将导致实体经济减速,中国经济“滞胀”的苗头也将显现。

  或许,有人认为这一推论过于杞人忧天,但从种种因素来看,粮价长期上涨的势头很难避免。一旦粮价普遍上涨,那么食品价格继续冲高,CPI继续居高不下,新一轮通胀压力会再次呈现,而我们前面的推断似乎也越来越接近真实状况。况且,目前中国央行紧缩货币的措施已经开始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速,创历史新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规模管制,导致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大大减弱,企业贷不到款,而商业银行又为了盈利,只能在贷款利率上不断加码。现在很多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都较基准利率上浮了不少,我们最近听到一些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上浮了60%以上,而且还有进一步上行的趋势。而这种上浮的趋势除了推高实体经济使用资金的成本,还会加速传导至物价领域,到那时食品价格的上涨让通胀压力更大。另外,实际贷款利率上浮也有可能会逆转经济结构转型的趋势,因为目前一些商业银行为了维系老客户和优质客户,几乎停止了新增贷款,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很难获得信贷支持,如果信贷资金继续一味地流入传统型产业,则信贷资源的错配使得产业投资和金融投资都会出现畸形,而新兴战略型行业的发展则很难依靠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支持。

  如果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不到位,而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又不能焕发生机,国企若继续将超额配置到的资金投到金融领域和风险资产,则中国经济再次发生波折的可能性很大。但就此来定义中国经济将陷入“滞胀”,也不精确。“滞胀”从其本意来理解就是经济增长停滞、通胀加剧,若通过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速仍快于CPI的涨幅,而且短期之内增速跌破8%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中国经济出现减速,也并非是一个典型的“滞胀”,但中国对于这种非典型的“滞胀”苗头切勿忽视,千万别等到中国经济真正开始下滑时候再手忙脚乱地保增长,到时又会陷入政府用巨额财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被动局面。

  为了避免这一推论成为现实,我们得先改变目前“一刀切”的货币紧缩局面,要避免货币政策陷入恶性的紧缩通道,要防止货币政策矫枉过正,央行应该尽快推动利率市场化,让市场化的利率水平来调整信贷结构,让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风险溢价的方式来获得金融支持,以保障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避免实体经济“二次探底”;其次,应该重视粮食储备问题,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有任何闪失,中国的储备粮千万不敢再搞“大跃进”,国务院应该设立专门的粮食安全调查组,落实中国真实的粮食储备情况和制定中国的粮食储备战略,在必要时不妨用我们的外汇储备在境外分散采购粮食和建设海外粮仓,甚至应该主动在境外参与一些粮食生产,借鉴一下日本在海外建粮仓的粮食储备战略(日本把最大的粮仓建在了加拿大沿海地区,运输便利,随时可以调运);另外,气候因素对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挑战越来越大,而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靠天吃饭”,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非常落后,为了改变目前被动的局面,国家除了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还应该尽快对全国的农田水利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和摸底,对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缮,以全面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带来的困局。

个人简介
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新闻主编、财经评论员。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秘书长。spk518@163.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苏培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