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乡 记

卫祥云 原创 | 2011-06-14 12:20 | 收藏 | 投票

卫祥云

忙里偷闲,回老家一趟。虽只有短短两天时间,所见所闻,却使我欣然提笔,采撷生活片段,并有所思想。

离开家乡32年,中间虽多次回家,都只为看望老人或出差顺便探亲,但好像从来没有这次回乡感受要深。我想,这可能是与我最近比较关注我国宏观经济、国企改革和非盈利组织发展的缘故吧。

30多年了,要说变化不大,那是瞎说。现在的农村,几乎家家有车,包括小汽车,拖拉机、皮卡、小三轮、工具车、摩托车等;除了一些年纪大的人和小孩子外,大都有手机、电脑等;原来老家主要是主产棉花和麦子,现在基本被经济作物取代。棉、麦大多数人不愿种了,主要是旱地小麦的产量较低,用老乡的话说:种麦子够自己吃就得了,如果卖钱,算上成本是要亏钱的。所以就种些果树、梨树、杏树、大葱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

从农村变化的本质来看,我认为主要得益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如原来我在农村时目睹和实践的“上百人割麦场景”已无踪影,而被收割机取代,10亩左右的麦田半个小时即可完成,且颗粒归仓,实在让人感叹不已。但除去这些外,家乡又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土地经营照旧;生活饮食与30多年前无异;厕所还是那样的脏、乱、差;住房只是材质有所变化,土坯变砖头,一层变两层外,其他好像也变化不大。虽然家家有了自来水,但整体规划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没有改变。供水的深井属于私人经营,用水实行了商品化。

我早上从太原起程四个小时后,中午回到家乡。一路上很少碰到人,只偶尔看到田野里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收割小麦。村子里则很少碰见人。我在亲戚家了解到以下情况。

一、家庭甲,6口人。两个60多岁的老人,两个壮年;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去年种了8亩麦田,收获小麦2000余斤,按市价可以卖到3000多元,因为地是租种别人的,要交1500元左右转让费。如果出售小麦,还不够买农药、化肥等成本,工钱不算,算总账是赔钱的。所以留着自己吃。还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乡村经济。

二、家庭乙,家庭3口人,家里三位老人。儿子、儿媳在太原工作,因工资很低,只够养活自己和孩子。也补贴不了老家。因为在山区,小麦收成也是2000多斤,只够自己吃。该村盛产很好吃的山杏,每500克才3毛钱。他们说卖也可以,不卖也可以,因为卖不了多少钱,自己吃多少算多少,吃不了就扔掉。

三、乡里人现在对孩子读书很重视,这一点不比城里人积极性差。因为这是农村孩子“鲤鱼跃龙门”的唯一希望。家庭里的一个孩子在上民办大学,每年学费1-2万元;家里人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想以此改变孩子人生和家庭的命运。我了解一下这个孩子的读书情况:上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年学基础课大学语文考了61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考了50多分;思想道德品质考了50多分。显然,孩子上中学的基础较差,家里人硬着头皮出钱供孩子读书以了却心愿,也算是一种对未来的寄托吧。

以上情况,管中窥豹,可以给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里的人留下一些乡村印象。对此,我要阐明的是:我们很多专家、学者甚至是主流的宣传报道认为,好像现在农村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农村只剩下一些老人在种粮食,搞农业。所以,他们希望出台有关支持农业政策,能让年轻人安心务农。而这次回乡观察的结果,并非如此。

现在农村(至少在我们家乡是如此)并不是需要年轻人种粮食或者搞农业,因为在目前的生产关系状况下,农村基本上没有多少活干。你想想,10亩左右的麦田,1-2个人半个小时就可以做到颗粒归仓,已和30年前的农作物收割情景大相径庭,要年轻人留在农村有什么用?所以,农村闲人很多,没有地方打工的人,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搓麻将”打发时光,要么只能在冬日里晒晒太阳。所以说农村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如何让劳动力转移出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二是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包产到户,一家一户的农田经营格局,严重地制约着农村集约化发展。这与美国在30多年以前就呈现的1人种1600亩地,1年生产粮食150万斤的情况形成很大的反差。而要让农村劳动力有序地转移出去,则必须在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上做文章。可惜,现在很多研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

另外,他们普遍感到的一个问题是:虽然现在收入比原来多了,60岁以上的人也开始享受社保,但钱越来越不值钱了,生活中的困惑和茫然好像更多了。所以,四邻八舍的乡里乡亲看到我从北京回来,以为我能办什么大事哩,好多人要求我能给村里办点大事(给钱)或把他们的孩子带走,这使我非常尴尬。

因此,在这次回乡的路上和到京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国农村是不是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前夜?无疑现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到农村现有的“土地制度”迟早非改不可!也许要等二、三十年以后,也许就在眼前。

2011614

 

个人简介
卫祥云,著名经济学家,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原主任,先后出版《改革的逻辑》、《国企改革新思路》、《产权的逻辑》等多部经济著作。现兼任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卫祥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