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通胀形势观察:不谈基期效应

徐奇渊 原创 | 2011-06-17 11:46 | 收藏 | 投票

  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CPI的一头牵引着政策制订者、市场投资者的心跳;而在另一头,CPI则随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国内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市场预期、自然灾害等等。对CPI的试则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用形而上的方法来观察通胀如水中望月,一般从总供给和总需求入手,这种方法基于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把握来诊断CPI的趋势。形而下的方法,则似显微镜下的解剖学,关心基于CPI指标本身的技术特征,以及CPI篮子当中具体重要商品的价格变化。例如,CPI的基期效应,食品及其子类猪肉、蔬菜价格的波动等等。我们将借助这两个维度的观察,对2011年下半年的通胀趋势进行判断。

  显微镜下的物价解剖

  ——从现在开始物价水平不变则全年通胀率将在4.5%左右

  我国5月CPI同比上涨5.5%,创造了34个月以来的新高。虽然说5月CPI环比只增长了0.1%,似乎显示出物价上涨幅度的减缓。但从过去的情况来看,物价的环比变动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随着春末夏初天气的回暖,各种农作物开始进入集中上市期,就过去10年的平均意义而言,5-7月份是一年中物价最重要的环比下降期,降幅分别约为0.2,0.6,0.2个百分点。可见,今年5月份CPI环比增长0.1%,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缓解。就目前的物价水平而言,如果今年剩下的7个月(6月-12月),物价的绝对水平始终维持在5月份的水平保持不变, 则全年的通胀率也将处于4.5%-4.7%。 因此,要实现全年4%左右的既定目标,要寄希望于物价环比的下降,或者至少是稳定。从过去10年情况来看,6-7月份是最值得期待的,需要重点观测。

  ——猪肉价格将逐步转向稳定

  虽然经历了今年1月的权重调整,但食品仍是CPI篮子的最重要内容,而猪肉更是重中之中,

  CPI就曾被称为China Pig Index(中国猪肉价格指数)。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明显回升,根据商务部生猪预测预警系统显示,至今年5月猪肉价格首度突破红色预警线,同时粮价比已位于7.0左右的水平。不过,这仍然显著低于2008年初10.0的高位,考虑到成本推动,以及2007年到2008年间猪肉价格曾连续8个月高于红色预警线,这些似乎都意味着猪肉还有上升的空间。

  但实际上这次确实与2008年的情况不同:一是当前并未遭遇蓝耳病等类似的瘟疫冲击;二是由于补贴政策,当前能繁母猪存栏绝对数量以及比例均高于正常水平,这意味着猪肉的生产能力实际上是过剩的。因此,本轮猪肉价格上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其二是由于生产周期制约、市场预期推动导致短期内供小于求的矛盾形成价格上涨。但是在一定的时滞之后,随着潜在产能释放为现实产量,则猪肉粮价比将表现为稳中有降。因此,除非养猪成本飙升,否则猪肉价格本身并不具备持续疯涨的条件。

  除了猪肉之外,蔬菜价格的波动也引人关注。由于蔬菜分散种植,且生产周期和贮存周期都较短;因此,在建立起成熟有效的价格引导机制之前,蔬菜价格仍将表现为:短周期强波动的特点。综合考虑目前对蔬菜物流环节的治理,以及其他环节成本的居高不下,蔬菜价格在下半年的走势将缺乏明显的趋势性。

  水中望月看物价

  欧美日等经济体需求低迷

  首先,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冷热不均,但美、英、德、法、日,以及金砖四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苏乏力。2010年3季度以来:除中、德、法、俄的经济增速得到基本维持之外,其余5国的GDP季度增长率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这显示复苏前景并不乐观。与此同时,欧美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走向正常化:2011年4月7日,欧洲央行开始启动了加息政策,再次表明了欧洲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而美联储在4月的例会也宣布,将在6月份如期退出第二轮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QE2),并可能不会考虑QE3;而美国政府也将对财政赤字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其在2010年12月推出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大多将于今年底到期。此外,经历了大地震之后的日本经济,受制于以下原因,也难以像此前预期的那样出现强劲的反弹:其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日本的财政、货币政策早已无所不用其极,目前日本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中约有一半用于国债本息的偿还,因此日本难以通过扩张性政策支撑灾后重建,甚至要依靠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支援重建。其二,由于地震及次生灾害导致的电力供应限制、供应链恢复缓慢、核及辐射对农业、渔业、旅游业等的持续影响,也将使得日本经济复苏至少在中短期内表现乏力。事实上,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下降,自去年5月以来这一指数已从54.5下降至目前的51.1,而50正是荣枯分界线。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弱势震荡

  从2010年7月开始,石油价格从70美元/桶开始节节攀升,到今年4月,价格一度突破120美元/桶。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北非、中东国家出现政治动荡,尤其是作为产油国的利比亚前途面临重大不确定性,上述因素支撑了半年多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后面两点理由,成为流动性洪水罔顾全球复苏趋缓的基本事实,而疯狂涌向大宗商品的极好借口。一旦情况有所改变,则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就容易从自负转向自卑。在5月3日,拉登身亡的消息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在短暂的反弹之后继之而来的是仍然是下挫,5月11日,黄金、白银、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再次出现显著下调,其中原油和白银的期货价格跌幅均超出了5%。预计下半年的大宗商品价格,将以弱势振荡的形势来回归理性。因此,来自国际方面的供给、需求冲击将趋于缓解,在未来中短期内,我国通胀形势面临的压力将更多地来自国内方面。

  国内需求过热势头开始放缓但仍存结构问题

  从去年10月前后开始,货币政策不断释放出紧缩信号,其也将通过一定的时间滞后对物价走势产生影响。从过去的一年PMI的走势来看,与需求相关的指标:出口订单、新订单、积压订单,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积压订单指数为47.7,已显著低于荣枯分界线50的水平。而与供给相关的指标: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进口,虽然也呈现下降之势,但其幅度要小于上述需求指标。可见,宏观经济政策的收紧,已经对需求面产生作用,并且其压力已逐步传递到供给方面。

  但是今年初以来各地的用电紧张,似乎传递了更多经济过热的信号,但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问题。一般认为煤电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是导致电荒的原因。但实际上这种机制由来已久,如果观察短期中的变化可能观测到经济结构后些变化:以某经济大省为例,在其工业用电比重最大的十个行业中,今年1至3月用电量增长率最高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幅为73.17%,其次是非金属矿制品业,同比增幅为23.82%。上述行业均属高耗能、资源性行业,其快速发展凸显了我国能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只局限于一地;因此,当前某些经济过热的信号,实际上显示出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总结上述观察可以得到这样几个结论:其一,国际环境将逐步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因此下半年物价压力将主要来自国内;其二,国内需求过热初步放缓,货币政策调控已初见成效,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仍不容忽视;其三,全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实现年初设定4%左右的目标有较大难度。不过,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进一步显现,以及结构调整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到位,全年物价水平仍将有望稳定在略高于4.5%的水平。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