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重庆的节日

蔡律 原创 | 2011-06-18 23:47 | 收藏 | 投票

  6月18日,重庆的节日



  2011年6月18日是重庆直辖14周年,也是两江新区挂牌成立一周年的日子。

  1、两江新区挂牌成立一周年。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21世纪看滨海新区和两江新区。

  2010年6月18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在地处西部内陆的重庆,建设我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两江新区要在统筹城乡中求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城镇化和西部开发的进程中,走出一条不同于深圳、浦东、滨海的新路。举全市之力、汇全球之智、聚四海之财、以创新之策、非常之举,努力推动两江新区实现跨越发展。最终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聚集、生态宜居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成为西部发展的新“龙头”,重庆开放的新“标杆”。



  重庆两江新区

  国务院的批复文件,赋予两江新区五大黄金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中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两江新区采取“1+3”的管理体制,即保留目前的江北、渝北和北碚3个行政区,采取“1+3”的管理体制,将起步时的合力调到最大,摩擦减少到最小。

  开发也随即展开,按照边规划、边征地、边融资、边建设、边招商、边配套如“急行军”一般的开发速度,一幅“一心四带八基地”的产业蓝图逐渐清晰。

  打造金融商务中心,都市功能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物流加工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建设国际汽车城、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直升机及航空产业基地。十年内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再造一个重庆经济。

  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从去年7月动工开建以来,进展顺利。据统计,两江新区成立一年来,完成征地15.2万亩,实施平场5.9万亩。工业开发区快速起步,骨干路网全面开建,市政工程配套跟进。 两江新区成立一年来,63家世界500强入驻,经济增长速度高达23%以上,成为中国承接全球和沿海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

   再造一个重庆工业

    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5大重点产业的具体布局是:

   5千亿国际汽车城,布局鱼复工业园,占地40平方公里。主要以长安、力帆等国内外著名汽车集团为主;

   4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笔记本电脑系列项目和中韩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项目;

   3千亿数据处理中心:项目布局水土高新园,占地约20平方公里。4月6日,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正式开建,这将是未来重庆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2千亿装备制造业主要布局鱼复工业园。2010年11月11日,重庆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在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区破土动工;

   1千亿新兴产业,即积极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两江新区已经具有了作为西部经济巨擘的实力:2010年,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0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9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34.2%、110.2%;同时,长安汽车城、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一批千亿、百亿级项目顺利开工。各种要素、各种资源的发酵、增值,新区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的裂变和聚变,不仅放大辐射到了整个重庆,更有西南甚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崛起。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出台。6月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标志着酝酿时间长达20年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

  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规划》紧密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40个重大定位,包括:5大战略定位、8个综合定位、22个产业定位,以及特别针对重庆的实际情况,契合当前的发展热点,对重庆两江新区、信息产业培育、汽摩产业发展、航运中心建设、三峡柑橘产业发展专门单独明确5个重大定位。这一系列重大定位,既充分体现了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成渝经济区和全国区域发展中独特的战略地位,又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重庆作为国家战略的内涵,有助于提速落实“314”总体部署,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规划》还带给重庆不少重大机遇,包括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等。

  3、重庆直辖14周年。



    重庆是中国特大城市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庆处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接合部,具有对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双重辐射、带动功能,在东西部间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作用。

  从现在起到2010年,重庆面临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把重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二是探索城市带动农村的路子,实现城乡共繁荣、共发展;三是搞好库区开发性移民和经济发展,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要完成三大战略任务,必须解决妥善安置100万移民,在“九五”期间实现366万农村人口的越温脱贫,振兴老工业基地,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着四大难题。他说,完成三大战略任务,解决四大难题,既是加快重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涵盖了加快重庆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工作重点及目标,是今后五年重庆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1997年2月27日,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他特别指出“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1997年3月6日,国务委员李贵鲜就李鹏总理的议案向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了进一步说明,阐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三大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第二,有利于解决四川省人口过多和行政区域过大,给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困难,使四川省集中抓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第三,有利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一规划、安排、管理。

  2010年重庆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80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91亿元,增长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80亿元,年均增长18.6% ......重庆保税港区、江北嘴金融核心区、中西部最大的会展城、最大的总部基地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

  4、重庆公租房、户籍制度、考核基尼系数三项改革。

  2010年2月,重庆市启动住房制度改革,震动全国:未来3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解决30%左右的“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半年后,首次以省(市)为单位开始城乡户籍制度改革,10年内让1000万农民工“拥有城市同等待遇”转户进城;今年1月,着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在未来5年将当地“基尼系数”由0.42降至0.35,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

  重庆市认为,城市住房供给体系的合理结构应该30%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70%是市场主导的商品房。为此重庆公租房由政府出钱建设,以市场价60%的价格租给中低收入者,只要年满18周岁,在重庆主城区具有稳定就业和收入来源的无房户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均可申请。

   重庆市从制度设计、机构设置、程序审查、社会监督和责任追究等五方面入手,确保公租房的配租公开、公平、公正。关键节点的掌控十分重要:申请公开,建立了联通社保、税收和公积金管理等系统的信息网络,严格审核,网上公示;摇号配租,全程监督;退出严格,对承租人实行年度收入申报核实制度,由于收入提高和自购房等原因不再符合条件的,政府强制收回。

   特别是为遏制“保障房被倒卖牟利”现象,重庆市规定,公租房租客住满5年后,可以成本价+银行利息购买自住,但是不得上市交易,购买人如需要转让,由政府回购,回购价格为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不会随房价的上涨而上涨。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着力于“降低准入条件”。市城乡统筹办专职副主任徐强告诉记者:“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在准入条件上有了创新突破,成为全国城镇户籍准入最宽松的城市。”转户进城的条件印证着这一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设定在主城区工作5年、县城3年等准入条件,避免“一窝蜂”进城,适度放宽主城区户籍准入条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对31个远郊区县,进一步放开落户条件,扩大城市规模;全面放开乡镇户籍准入条件,鼓励农村居民到乡镇聚居区居住。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摆脱了“就户籍改户籍”的传统思路,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如进城农民与市民共享的保障房体系、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和子女入学体系、促进就业的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具有实质性意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进城农民享有均等化服务和降低进城门槛的标准。”

  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同样是难啃的“硬骨头”。重庆市降低“基尼系数”首要在于“富民”,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未来5年,重庆将力争使居民收入占比达到50%左右。具体措施包括: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降低民营企业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提高高收入人群社保缴费标准;通过征收房产税等措施抑制高收入人群收入过快上涨等。

  直辖14周年

  两江新区一周年

  2011年两江论坛

  重庆两江新区简介

  打造长江上游金融创新中心

  2011年两江论坛  献策重庆发展

  两江新区缘何能强势起步奋勇前进?责任催生“速度”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