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面临经济放缓与通胀走高并行风险

沈建光 原创 | 2011-06-02 09:1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昨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了5月份PMI数据。5月份PMI延续4月份下滑趋势,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至52%,显示当前经济增长继续减速放慢。另外,尽管5月购进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当前通胀压力依然不减。这表明,当前中国正面临紧缩政策下经济放缓与通胀走高的并行风险。

  具体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其中,5月份生产指数下降至54.9%,比4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同时,新订单指数回落幅度也十分明显,5月新订单指数降至52.1%,比4月回落1.7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的双双回落,显示在持续收紧的宏观政策下,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和需求减少,导致制造业活动呈逐步放缓趋势,并预示了经济增速放缓之势仍将延续。在经济放缓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也在缓慢进行中,从5月份造纸、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指数明显回落中可见一斑。

  当然,国内外需求的“有所下滑”对经济放缓影响突出。5月份进口指数和新出口订单仍处于低位,显示出国内外需求减少对外贸活动的影响。在进口方面,5月PMI进口指数为50.5%,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也显示出紧缩政策对国内需求已产生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美国经济增长缓慢、欧债危机“卷土重来”等因素,增加了未来中国出口的较大不确定性。另外,受到当前国内外需求都有所放缓影响,预计未来进出口增长仍有下滑风险。

  另外,尽管5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回落5.9个百分点,在5月份PMI各分项指数中下滑最为明显,但该指数仍高达60.3%,显示当前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笔者认为,将购进价格指数回落视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压力影响减弱说法值得商榷,显然,这是受到了早先美元反弹对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跌的影响。基于美元走弱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存在继续走高的可能性,还有近一个月来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先降后升”走势,这些影响在5月份PMI数据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笔者据此判断,本轮通胀的拐点目前尚未出现。无论从短期还是中期看,本轮通胀压力也未减轻。特别是从短期来看,受饲料价格上涨、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影响,5月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且继续保持升势,目前猪肉价格已达2008 年最高点的80%。考虑到猪肉价格所占CPI 权重较大,猪肉价格提升对通胀影响重大。当前猪肉价格逐步走高,更值得密切关注。另外,湖南湖北等五省部分地区正遭受最严重旱情,影响粮食、蔬菜和水产品等价格相继出现反弹,并带动5月份食品价格重拾升势。如果再考虑到非食品价格上涨压力没有松动迹象及翘尾因素影响,预计5月份通胀可能还将再创新高,达到5.7%。

  展望未来,尽管下半年基数效应不及上半年,但由于早前采取的行政干预手段可能缓解了短期通胀压力,但可能也延迟了通胀峰值的到来。再考虑到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工资上涨、资源价格调整压力等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通胀压力将继续存在。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正面临经济放缓与通胀走高的并行风险,由此也衍生出两难的政策。一方面,本轮通胀已具备全面通胀的可能性,“抗通胀”将是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鉴于紧缩政策已导致国内经济放缓,且输入型通胀并不可控,中国可能面临一段时期的“高通胀,低增长”,预计今年第二、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有可能面临“小滞胀”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紧缩政策的诸多负面影响已经“浮出水面”,如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困难和利润空间不断收紧等。

  确实,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当前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依笔者之见,中国经济在面临“保增长”与“抗通胀”的两难选择中,仍将优先选择倾向于控制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这预示了中国仍将延续紧缩性货币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防止未来中国经济出现“小滞胀”风险,避免中国经济陷入“硬着陆”风险。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每日关注 更多
沈建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