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如何规避鲁比尼预言的实现?

韩和元 原创 | 2011-06-26 21:1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我们有必要听取鲁比尼的意见,这位末日博士基于中国的“投资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这一事实,以实证方法对照1960到70年代的前苏联和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的东亚的例子,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60年来的数据显示,过度投资最后总是以经济硬着陆收场。为此他认为中国会于2013年出现经济硬着陆。

  对于这一观点我们是持赞同意见的,早在2008年的一篇题为《中国危机远比美国麻烦的多》的文章里,我便做过类似的分析:

  中、美之间所面临的问题根本是两码事:

  我们知道上一周期的繁荣,事实上是完全有赖美国的消费和中国的投资的,也正是因此,学界将其称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两架马车。

  回顾过去十几年中美之间的联动,我们大抵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画:美联储人为的在压低利率造成信贷的扩张,他往往误导着美国的消费者,使他们热衷于消费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消费的项目(美国的房地产业危机就是一个明证),由此当然能够形成一时间的繁荣,也正是这种繁荣通过啤酒效应传递到中国,也自然的影响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也因为啤酒效应,这种政策在中国更呈倍积放大……我们的中央银行也人为的压低利率,从而造成信贷的扩张,也在误导商人,于是使他们热衷于投资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赢利的项目,由此,自然又造成世界另一极的一时的繁荣。但可惜的是信贷不可能永远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来不应该投资、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

  而如今中国与美国的确面临着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本来不应该投资、消费的项目将无以为继的局面。同样的导火索,引爆的结果也都是经济的衰退,是失业是全面的危机。但中美之间的病因却恰好相反,经济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工业化国家存在经济活动重复的循环波动这个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总会变得那么脆弱。以至最后不堪一击。周期可由总需求引起,也可以总供给的变动引起,当总供给不足的时候,经济可以直接导致衰退或萧条,同样当总需求减少也可以直接导致衰退或萧条。

  我们从供给与需求角度来解析的话,就不难发现,中国与美国所存在的危机根本是两码事。从消费的供给端来看,由于美国国民在低利率的误导下,做了过度的消费,而这种过度的信贷扩张,超出了金融体系的可承受范围,相对国民狂热的消费热情,金融机构可承作贷款的资金却出现了不足,这也正是美国当前危机的原因,流动性不足,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总供给不足,这跟1973年世界经济,因为中东战争所诱发的能源供给不足,而全面崩溃是一码近似的事情。

  而反观中国,由于美国的繁荣,通过啤酒效应传递到中国,也自然的影响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也因为啤酒效应,这种政策在中国更呈倍积放大……我们的中央银行人为的压低利率,从而造成信贷的扩张,它在误导着我们的商人,于是使他们热衷于投资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赢利的项目。但问题也就在这里,中国是一个典型性的出口型国家,GDP的40%是由出口来实现的,但现在华尔街的麻烦已经对欧美各国的Wal-Mart Street上的普罗大众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中国自身的本应生活在这条街上的居民,却一直被这个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所忽略的,那么作为Wal-Mart Street产品提供商的中国,在外需不足,内需又根本启动不了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是一种最典型不过的总需求不足。而这种情况更接近与1929年美国所面对的那种情况[1]。

  本来这将是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绝佳时机,是我们可藉此逐步摆脱过渡依赖投资和出口,实现消费拉到的最好时点。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错失了这个良机。事实上从危机一开始,我们就又自觉的不自觉的走到了传统的危机应对的老路上,那就是以更大的产能过剩去应对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让新的泡沫去掩盖旧的泡沫。正如我2009年的一份报告说指出的——

  “我们倾向于认为,政府对本轮经济危机的因应之策,事实上是对2002年政策的翻版,政府显然预备再演义一曲‘昨日重现’的好戏码。结合2002年至2004年政府在应对经济危局的措施来看,我们认为当前政府的经济因应政策与当时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试图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手段来争取时间,并以争取到的这个时间来换取空间暨等待欧美经济的全面复苏,然后再将经济增长的结构重点于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出口。[2]”

  为此我们在同年的另一篇报告中认为:

  “目前这种增长本身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在前3季度,政府基于保增长的诉求,在刺激方案中某些政策甚至出现了回归传统增长模式的倒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重。”

  也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鲁比尼的提醒很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当然这一切又需要我们以动态的、辩证的眼光来予以观察:如果我们的经济中投资、出口和消费之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也就是我们尤旧以出口和投资拉动来实现经济增长,那么从长期而言,鲁比尼所认为的硬着陆将无可避免。当然如果我们的经济中投资、出口和消费得到有效的优化调整,也既消费、出口和投资的比重更趋合理,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说,当前的投资又将完全是必要的。如果仅仅因为担心产能过剩,而大规模的限制投资,这显然是不得法的。以中国的能源投资为例,我们就可见端倪。1997年以后,中国能源生产进入长达4年的负增长期,1997——2000年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下降率为5.14%。也正是基于这种对能源投资和产能限制,导致2003年以后中国倍受电荒之苦。

  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说的是: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一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板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据此我们又可见,中国经济的问题,其根本不在于投资增速过快,而在于消费动能的严重不足。如何规避鲁比尼预言的实现,我想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去锯掉那块最长的板,既限制投资和产能,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补齐那块最短的板既扩大消费,只有这样中国经济这个盛水的木桶才会更为完满。

  [1]韩和元:中国危机远比美国要麻烦的多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12/1216_23_923600.shtml

  [2]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取决于欧美复苏情况——以时间换空间的经济危机因应之策能够走多远?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8/24/187517.html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