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精神”因何陨落?

刘长杰 原创 | 2011-06-07 00:4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原题:体制内的诱惑已大过创富激情

  温州“世袭招聘”问题,在全国媒体的关注下,很快有了结果。来自新华社的消息称,6月5日,温州市纪委(监察局) 通报,该市公路管理处工作人员招聘确实存在领导打招呼等问题,现在三个部门被通报批评。对负有责任的有关领导,将追究相关责任。

  事情的缘起是近日有网民发布《60多位温州市交通系统干部家属被“内部招聘”,打造温州“世袭局”》的帖子,称温州市公路管理处近几年招聘50余位领导干部亲属入职,并附上其中33人名单。对此,温州市纪委随即组成调查组,调查核实网帖反映的情况,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一个地级市的公路管理处补充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虽然按照《暂行办法》有关程序公开进行的招聘,但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人为设置门槛,交通系统领导干部打招呼、请托、干预插手等违规违纪问题,实不足论。这是因为,公路管理处的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近乎公务员,工作清闲,油水多多,对于这等尸位素餐的“肥缺儿”,在中国中西部的任何一个城市备受青睐,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一个事业编制的工作机会,值得“温州人”去投机钻营、意图获得,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多一分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人一直堪称自主创富的榜样。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温州人精神”就被经济学界深刻总结,并广为传播。何谓“温州人精神”?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温州人精神”的经典概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很多中西部的经济官员顺口就能说出来。

  温州人自我诠释“温州人精神”则很简洁:敢于冒险,自立自强,永争一流。而这三点有一个核心,就是敢于冒险的创富精神。前些年,媒体广泛报道过的温州人胆大包“天”、胆大包“海”、胆大包“地”,就是温州人创业精神的代表作。

  温州人的创富精神,不但带给浙江人无限的荣耀,带给国内人无限的奋斗力量,还借助“温州制造”和“温州市场”的威力,确立了“温州人精神”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创富精神,我们多年来无数次地从当地政府官员的口中,听到过钦敬之词。比如,温州原市委书记李强就曾多次表示:“没有温州人精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温州经济。”

  一直都有人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可以说,勇于创富一直是“温州人精神”的核心内涵。然而,“世袭招聘”现象在温州出现,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温州人精神”当下存在的环境和土壤:是什么力量,竟然打动了梦想“世代从商”的温州人,转而希冀“世袭从政”?显然,是“体制内”的诱惑。

  《时代商报》今年2月下旬发表题为《“体制内”的诱惑在哪里?》的评论曾经指出:“体制内”的诱惑力客观存在,它包括福利的诱惑,职业幸福感的诱惑,体制内腐败的诱惑,以及权力“世袭”的诱惑。只要这些诱惑足够有力量,那么“温州人精神”发生变化,就是历史的必然。而“世袭招聘”现象从几年前就在温州破土表明:体制内的诱惑力,已大过创富的激情。

  30年,河东河西。20年前,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体制外的空间充满活力与机会,年轻人纷纷走出“体制”信心百倍开始创业;20年后全变了,年轻人几乎是整体转身,向“体制内”奔去——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六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年轻人择业,倾向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比例逐年攀升,而倾向外企和私企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

  “天下”如此,温州不是世外桃源,又岂能置身事外。只是不知后来的温州市政府官员,仍然以“温州人精神”为荣,还是以“权倾朝野”为志。

  温州号称拥有8000亿闲置资本,然而一个不争之实却是,这些资本不做实业,只去投资炒股、炒楼。资料显示,仅2010年一年,温州市就有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其中半数为制造业及关联企业。“实业不好做,环境太差,利润太薄,所以大家都觉得还不如搞投机。”几乎所有离场的创业家都认为,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创富的年代。

  呜呼,该如何挽住“温州人精神”,进而不让中国制造的土壤继续流失?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