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失衡的病根儿与解药

周其仁 原创 | 2011-06-07 17:5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近年来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与中国长期运行的出口导向、被动超发货币的经济模式导致的经济失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

  中国的净出口困局

  今天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数目日益庞大的净出口额,带给国内经济平衡的困难。

  所谓“净出口”者,所有商品与服务的出口额减去全部商品与劳务进口额之差也。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净出口,1990年为51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2.6%;1997年为3550亿元,占GDP4.3%;2004年为10223亿元,占GDP5.4%;2007年上升到23381亿元,达到GDP8.9%;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出口,但当年净出口还有24135亿,为GDP的7.9%。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净出口的累积总额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10万亿元以上是2005年以后创造的。

  这就埋下一个好大的问题:净出口的商品和劳务出国了,但工人、老板、政府和各类服务商在生产过程中挣到手的货币购买力却留在了国内,国民经济呈现的一个最基本特点,就是货币大于商品和劳务。中间缺口多大?2007、2008年的平均数是8%。过量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量的商品和劳务,会发生什么情况?理论上说,如果用当年全部货币买光国内留下的92%的商品和服务,物价就会上涨8%。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

  但现实情况没那么简单。货币不会平均覆盖到所有商品和劳务,而会集中到某些商品和劳务上。如果货币总是集中冲击某几种商品,就会产生该商品强烈的涨价预期,该商品的价格就会冲天而起,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在中国,天价商品往往引起政府调控,一系列逻辑后果都会接踵而至。

  储蓄能不能解决过量货币追逐相对不足量商品和劳务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除非大家把钱存到枕头或炕洞里,导致这部分货币彻底沉淀、退出流转,否则,储蓄越多,市场货币与商品劳务之间的不匹配就越严重。道理很简单,如果把钱存到银行,银行是要把钱贷放出去的,从银行再贷放出来的款子,还不是要追逐商品?中国银行(3.33,0.02,0.60%)机构年货币周转率是4—5次,更大量的货币被银行创造出来之时,就是过量货币追逐不足量商品的矛盾变得更为严重之日。

  那就鼓励进口吧。德国也是世界出口大国,但它一边大手出口,一边大手进口,也就没有经济不平衡的难题。可为什么中国进口总是小于出口呢?今天中国出口创汇的企业可以不把外汇换成人民币,而到国外买东西,问题是敌不过一个力量——中国央行这只大手会不断买回美元。如今中国外汇的涓涓细流,绝大部分流入央行的库房,唯一的原因是央行这只大手购汇的出价最高。讲到底,不是中国人对海外五花八门的商品服务刀枪不入、不动凡心,而是在现实的人民币汇率面前,与其持有外汇购海外之物,不如把外汇卖给央行换人民币更上算!因此,要解决净出口难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就必须作进一步改革。

  通胀经济:被动超发货币的恶果

  不少朋友把进出口不平衡和汇率问题看成“对外问题”,这是不对的。进出口不平衡与汇率问题,不仅对外方有压力,其实每天对国内同样有压力,而且首先是个国内问题。

  有人问:人民币汇率是不是在市场上形成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市场非常特殊。今天中国不再实施强制结汇,企业有权留汇,也有权把挣来的外汇卖给别的企业或私人,商业银行也有权不向央行售汇,可以自留、自用外汇,或者售汇给自己的客户和存款户。但之所以说它还是一个改革中的市场,缺陷有二:

  首先,人民币不能在全世界交易。人民币与美元的大笔兑换,只能在上海外滩那栋四层楼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里发生,全世界别无分店。为什么人民币汇率总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因为人民币资本项目没有开放,在纽约、巴黎、伦敦买不到人民币。因此与其出口水吵嚷人民币升值,不如出价,哪里要人民币升值,就把人民币卖到哪里去,让市场来决定汇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缺陷是央行通过发出基础货币进入市场,干预汇率的形成。我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做过调查,净出口换回的巨大外汇,95%以上都被央行这个特别买家买走了。之所以说央行是个很特别的机构,在于央行既没有收税权,也不做生意,央行拿什么钱每天购汇?购买手段就是基础货币。央行是唯一一个可以合法发行货币的机构,同时还能通过收取法定准备金、发放央票等手段负债。今天中国3万亿美元资产中,2.5万亿美元为国家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就是央行发出基础货币买回来的美元。央行如此辛苦为哪般?根本目的就是要守住汇率目标。

  我国在1995年之前,由于抽税和发行政府债还满足不了财政开支的需要,于是政府就要靠央行超发票子过日子,这属于货币的主动超发。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1995年开始执行的《人民银行法》,该法案明文限定,人民银行再也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但很不巧,1995年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入世后,为守住汇率目标,中央政府要求央行不断干预外汇市场,于是形成了一种上述被动超发货币的情况。

  无论主动超发还是被动超发,货币供给一旦超过市场需求,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事,永远跟政府控制又不能很好地管理印钞权有关。货币似蜜,有黏性,鼓在哪个行业,就会改变哪个行业的商品价格;但货币最终还是水,是要流平的,会通过提高个别领域价格进而提高物价总水平。

  那么,通货膨胀为什么会引起萧条?票子发多了为什么会导致紧缩?缘于预期会反方向运行,导致资产价格大起大落。我定义资产市场为一个交换对未来看法的地方。以日本为例,当1989年后追涨的预期开始反方向运行,企业就普遍不敢借钱了,为填补债务缺口,就要卖资产,资产价格越卖越低,经济就开始收缩。有经济学家指出,市场中唯一的衰退就是通胀带来的衰退,道理就在这里。

  1995年以来,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被动超发货币的经济模式,导致国内过量货币追逐不足量商品的情况发生,这是造成多年来中国经济失衡的根源。今天中国广义货币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6到1.8倍,广义货币与GDP之比全球最高。中国这些年的经验证明,即使在法律上制止了主动超发票子,“被动超发”甚至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市场压力。

  管住央行“超发货币”的龙头

  如何破解央行被动超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困局?现在政府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行政干预。我老讲一句话:商人数钱,官员数人。无论东西方,一件事影响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政府就要采取措施,立场站在绝大多数人一边。市场好比一锅水,中国的办法就是看锅快开了,浇一盆冷水上去。这也很像治水中的“堵”,而不是“疏”。但问题是货币是一个存量,货币从来不会死,它像泛滥的江河之水一样,永远寻找着新的出口。不让货币买房子,货币还会伺机攻击下一件商品。因此行政干预只是权宜之计,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面对通胀难题,中国改革的另一个经验是“水多了加面”,“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把原本不在市场里、不受价格机制支配的资源投入市场,由市场买进卖出,吃掉过量的货币。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国有独有的优势,即至今很多资源还没有被放进市场,这个领域机会是非常大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货币增长量远高于GDP增长量,也历经几次通胀险情,之所以与拉美、印度等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总体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就在于中国有很多过去由行政控制的资源可以投放到市场中来。

  当务之急,也是釜底抽薪之策,还是要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把央行被动超发货币这把火撤灭。我提出把货币目标和汇率目标分开处理。中国GDP增长、就业、税收都与现有汇率水平有关,让政府立即不干预汇率,并不现实,但守住汇率目标不必再由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国可以使用财政性力量,将政府税收、国债用于购买外汇,以维持出口行业。具体操作可以采取过渡的方式:第一年财政部和央行各出1000亿元购汇,次年财政部出1200亿元,央行出800亿元,一个递增,一个递减,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彻底解决央行用基础货币购汇的痼疾。这样一来,守住汇率目标付出的代价就会是财政收入的真金白银,而不再是毫无成本的央行发票子。

  继上世纪90年代中国管住央行主动超发货币的龙头后,今天中国也要逐渐管住央行被动超发货币的龙头。央行是干嘛的?央行的根本职责就是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而现在央行在管理汇率和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等多个目标之间来回奔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由此造成的市场不平衡,又导致政府动用更多行政力量去“救火”。一个大体平衡的国民经济中政府才有精力推动改革,中国这些年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本质上和进出口不平衡,和央行的角色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

  通胀时代的企业家立场

  过去我一直认为,企业不需要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后来我发现,企业如果不能主动对宏观经济变化作出判断和反应,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冲击。

  2007年俱乐部万科互访时,王石跟我谈起万科主动控制过高利润率的做法。当时万科主动拿出一部分利润,用于改善服务品质,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美誉度。我得到启发:房地产业属于货币会集中攻击的领域,中国又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房地产业的超额利润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企业的麻烦,企业内部就容易变成骄兵悍将,企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就会面临挑战。而万科通过改善服务,把超额利润中一部分返还到消费者身上去,就是微观企业层面与宏观经济层面对接的一个故事。

  今年去华谊兄弟(15.350,-0.10,-0.65%)互访,我听到的最精彩的故事是《集结号》的决策过程。王中军讲,当年拍《集结号》投资数额可观,财务上有很大压力,最后他还是决定拍了,结果不但在影视上,商业上也获得巨大成功。从中我受到的启发是:企业在票子毛的时候作成本决策,不能仅凭去年的产出品确定今年的投入价,要敢于想象今年产出品和去年产出品价格间会有一个成长曲线。如前文所述,过量货币追逐不足量商品的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通胀经济时代,企业家决定投入的时候,是需要一点想象力和勇气的。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周其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