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岂能让中小企业“坐着等死”?

郝金刚 原创 | 2011-07-27 16:38 | 收藏 | 投票

  在央行连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货币政策作用下,中小企业一方面在银行体系里面融不到资,另一方面即使在民间的金融市场里融到资,利率也较高。因此企业的财务成本上升得较快。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发生困难,导致停产、半停产。5月以来,不断有媒体曝出江浙和珠三角一带的中小企业因融资成本上升而大规模倒闭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否属实?7月21日,在2011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通信业运行形势举行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发布会上表示,广东现在没有中小企业扎堆倒闭或者倒闭如潮的这种情况,部分中小企业的情况比较困难,将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了政策的倾斜。

  中小企业是否具有活力,是考量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中小企业对于GDP和就业岗位的实际贡献率,均远大于大型企业。假如中小企业出现大问题,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即使GDP数据漂亮,也可能是虚高,同时,也会成为市场化经济主体局部萎缩的实证。事实上,局部地区中小企业难以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以来,中小企业遭遇多年未见的“雪灾”,可谓内外交困。外部“蝴蝶效应”,源自欧美需求的疲软,虽然美欧复苏在持续,但是不确定、不稳定性依然很大,对中国贸易增长仍有待时日;内部“叠加效应”,表现在生产要素价格逐步攀升。人民币汇率、资金价格、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价格……听取“涨”声一片。外加融资难、税负重等“旧伤”,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难想象。还要看到,在其他非制度性成本的付出上,中小企业的代价往往也高于大型企业。比如,当不得不采取拉闸限电手段时,中小企业总是在先行名单上。

  诚然,企业的开张倒闭是一种自然的市场规律,但是,工信部并没有拿出详实数据来证明“中小企业扎堆倒闭”是个伪命题。究竟有多少中小企业倒逼,其比例占据企业总数量多少?是否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恐怕不是一句“没有出现”就可以解答的。事实是,无论是否存在倒闭潮,但浙江、广东等地的中小企业部分出现倒闭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这一轮危机主要与信贷紧缩带来的融资难、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有关,更由于中小企业事关国计民生,所以,相关的政策扶持势必要出台。但对于一直以来走得就不平坦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放松信贷,减税,产业转型……到底什么才是挽救命运的良方?

  放松信贷: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向大企业

  1、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老问题

  今年以来,受人工成本增加、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不断传出倒闭的消息,甚至有人将之称为倒闭潮。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也承认,最近一段时间,部分中小企业的情况比较困难。而在中小企业面临的这一波危机中,融资难被看成是最关键的问题。但中小企业融资难可以称之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金融机构的经营中很容易被区别对待,国企等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这使得在货币紧缩时,国有部门仍然可以基准利率获得贷款,而中小企业就因为对国有部门的紧缩不够,反而遭遇到补偿性紧缩压力。

  2、增加信贷,也可能流不到中小企业手上

  在这一轮危机面前,不少人呼吁放开贷款紧缩,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方面的帮助。央行一季度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新增9114亿元,3月末余额同比增长24.8%,增速比大型企业贷款同比增速高21.6个百分点。但就是在这样漂亮的数据背后,仍然不断有中小企业倒闭。那么就算放松信贷,新增的贷款又会流到哪里呢?答案是投资领域,而且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而承担政府投资的主力军是国企,所以,虽然中小企业贷款增幅可能高于大型企业,但真正能获得贷款的仍将以中小国企为主。所以,贷款结构问题不解决,增加再多信贷,也拯救不了中小民营企业,它们该倒闭的一个也逃不了。

  产业转型:条件不具备转型就是死

  中小企业难获得政策利好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史炜深入考察浙江、山东、广东等中小企业生存实况,他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不仅是资金问题,而是支撑载体不稳定。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特征带有典型的扎堆性,围绕一个大企业、一类产品而扎堆生产加工。许多中小企业长期为大企业做配套,但当大企业当下进入危机转型期时,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也随之受到很大影响。

  但现在让中小企业立即转型的条件显然还不具备,转型的各种前提条件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渠道、新合作伙伴、新的思维方式、新资金平台等,至少应满足三点才敢谈转型,当前虽然有中小企业板块作为企业发展平台,可是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大批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政策利好。因此,现在对中小企业而言,不转型会死,但要转型马上就死。

  降税减负:税项繁多、利益关联

  1、中小企业减税空间巨大

  在中小企业遭遇的生存困境中,高税收是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有私营企业主在网络上发帖晒税负,如果规规矩矩把所有该上的税都上完,结果将是近乎于白干。有小企业主坦言,几乎所有老板都是在通过各种“小动作”来达到避税的目的。

  小企业除17%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之外,还需缴纳房产税、土地税、印花税、房屋租赁税等各种税费,加上其他收费项目,企业的实际税赋接近30%。今年上半年,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增幅分别高达19.7%、24.4%和38.3%。而目前政策层面在为小企业减负和加大财政支持方面,措施偏少。

  2、企业对税赋真正下降信心不足

  国家工信部正在会同国家税务总局、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加紧酝酿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政策,而降税减负则成为此轮帮扶政策的重中之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信部官员透露,可能涉及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超过100项。但有媒体报道称,部分中小企业对此次“降税减负”政策热情度不高,原因是“现在企业税负名目繁多且税项琐碎,而且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有不少猫腻,减税政策能否让企业真正降负值得怀疑。”

  日本如何扶持中小企业?

  首先,从法律层面制定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1963年日本政府发布《中小企业基本法》,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调整中小企业与国家、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政府和民间组织中建立专门管理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官方和民间机构,形成以政府中小企业厅主导、地方政府为基础,民间团体为补充的官民结合的扶持体系;第三,从技术创新上扶持中小企业。

  3月2日,财经评论员叶檀《请给中小企业减负以立国本》一文中提到:“曾经有小业主在报纸与网络等方面晒账本,表示不偷漏税无法生存。这与笔者看到的情况吻合。民营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大多在3%到5%之间,如果继续提高成本,中小企业会陷入大规模倒闭潮。”

  4月底,财经评论员朱大鸣发表《民营企业倒闭潮正在大肆蔓延》。文章称,很多企业再次面临“不生产是死,生产了死得更快”。文章将当前情况与2008年对比,“当时人民币升值幅度太大,从成本上吞噬了企业的利润,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则使得千万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上半年就有6.8 万家中小企业倒闭,管理层在当年9 月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才局部扭转了中国制造的危机。”

  刘利刚认为,从根源上来讲,中国需要进行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创造一种更加公平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在根本的制度性改革难以一蹴而就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甚至考虑一种相对更为“激进”的制度,包括允许建立私人银行等等。为中小企业建立更加“草根”的金融机构的基础在于,与其让民间高利贷盛行,不如建立一种制度较为规范、受到相应监管、并借助于民间资金的金融体系。这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减少其破产概率。

  帮助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解困,早已是当务之急。刘利刚指出,“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的力量会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制度和安排。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融资结构改革和产业结构创新,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扶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不仅是改善企业环境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运行所必要的纠偏。假如中小企业不能得到与大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那么市场体系就始终不能说是完整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艰难的处境。政策待遇越平等,中小企业倒闭潮的传言就越少,经济增长就越健康。

  论见:中小企业只能坐着等死

个人简介
关心经济、关注民生,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头百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