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与管理的标准

刘永辉 原创 | 2011-07-03 07:21 | 收藏 | 投票
 
就今天的世界而言,主流国家,三级发展主体的目标显然不同,国家有国家的目标,企业有企业的目标,人民有人民的目标,同时他们的目标之间,可能是矛盾的,一方发展的时候,可能正好造成另一方的倒退,人们必须区别各个发展主体的目标,而不能笼统的说一国的发展,实际上,一国的发展虽然是大家都关心的,但是真正对他负责的人可能只有政府,甚至,只有政府里的某些人,也许根本没有人,而大部分人则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企业负责而已,因此,人们就总会遇到国家发展目标和个人、企业目标不一致的状况。
企业,有自己的目标,企业家并不必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什么,也并不必须为所谓的社会责任费心,他们关心国家,关心员工个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企业目标,是基业长青,国际竞争能力,是长期的高利润,最高的追求是长期的垄断性利润,为了企业利益,他们可能破坏国家利益,比如为了发展自己,破坏环境,有的国家山河之面貌发生的变化,和GDP一样巨大,青山绿水不少变了颜色,这就是各级主体,目标不一致造成的。
人民作为一级主体,也有自己的目标,就是人生的成功,他们选择的社会角色,是打工还是创业,只是实现自己目标的不同方式。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企业不同,不是利润,而是自由发展,即干自己想干的事。
财富只是个人自由发展的一个基础而已,因为没有经济自由,就没有机会自由发展。很明显,比如有的人想从政,有的人想经商,有的人想画画,有的人想写作,有的人想搞书法,有的人想进行动漫设计,有的人只希望有个舒适的生活,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被人们自己认为是成功,而外界评价别人的成功,往往多用金钱,而其实,成功是一个主观问题,自己的感觉最重要,因此,人的成功不是能都用金钱衡量的,随着人的认识不同,目标会发生变化,这是社会事实。实际上,有钱的人,也未必幸福,更未必算成功,有很多人,钱来的本非正道,有了钱,没有知识,必然闹的家庭四分五裂,包二奶,养小三等等,金钱和财富对全体国民来说,不等于幸福和成功。具备一定生存所需的财富后,就会有一大批人,对财富的追求失去兴趣,这一点也符合马斯洛需要理论,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民的需要是从基础生活保障到自我实现的一个渐进过程,自由发展就是自我实现。
个人可以是自由职业者,创业者,也可以是受雇佣者,但其他两类是可以归为企业类的,被雇用者则是人数众多,且性质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角色,我们称其为企业人,他具有双重角色,双重定位,一是企业给他的定位,一是他自己的人生发展需要给自己的定位,企业人就是这双重定位的人。
企业人,虽然是在企业框架下发展,但仍然具有一级发展主体的性质,对他们来说,企业不过是可资利用的自我发展平台。个人的目标,决定了企业人在企业的行为,注定不可能和企业家一样,全身心为企业工作,也不会和机器一样忠于职守,他们通过判断企业对个人发展的价值大小,来决定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企业人在企业的工资收益和能力的增强,是为人生发展总目标总规划服务的,企业人绝对不是为了企业来奋斗的,而是为自己的目标而来,可以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自我的自由发展。
国家作为发展主体,其目标是使国家强盛,崛起,使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提高等等,但如果要阐明精确定义,就成为难题,学者们会争论不休,实际上也没什么意义,但人们在一些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一国的崛起,必然导致一国企业的普遍发展,仅仅某某几个企业发展不能代表的一国崛起;一国的崛起,必然导致国民的普遍发展,某几个阶层的发展,比如权贵阶层的发展,多数人的梦想难以实现,也不是崛起,崛起是要国民的人生梦想普遍能够实现。一国的崛起,必然导致企业和个人发展有道,而道德沦丧,损人利己的发展思想,最终必然走到邪路上去,国民靠动物本能发展,不可能崛起。
严重掺水的GDP
关于一国发展的衡量指标,学者们普遍是用一国的财富来衡量的,无论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学者,《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还是到近代的《国家竞争力》作者,迈克尔波特,都是以国家的财富为核心衡量一国发展水平的,因此,今天的世界,惯用GDP来表示,或者人均GDP,人均制造财富的能力来表征,但是,用财富来衡量一国的发展水平水分很大,并不科学。
首先GDP不能表征对社会的破坏,不能表征发展的质量。比如,北京某地,人们把拒马河挖成了万丈深渊,把沙子卖了,创造了几十亿的GDP,但环境破坏严重,自然格局变化,未来可能干旱,缺水,沙尘,生存环境的青山绿水没有了,若要想恢复优美的环境,50亿可能不够;生产毒蔬菜,可以创造GDP,但是,他能损害人的健康,造成社会的更大问题,GDP也反映不出来。而这样的发展是我们人类想要的吗?国家可能需要青山绿水,轻松愉快,和谐淡雅,科技进步的发展,而不是山崩地裂、奸诈险恶,不管不顾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即使单独表征经济进步, GDP也是不准确的。
GDP=国内消费总额+出口额-进口额
      =(交易产品1的价格x天劳动生产率1x360天x人数)+(交易产品2的价格x天劳动生产率2x360天x人数)+。。。。。(出口交易产品1的价格x天劳动生产率1x360天x人数)+(出口交易产品2的价格x天劳动生产率2x360天x人数)-(进口交易产品1的价格x天劳动生产率1x360天x人数)-(进口交易产品2的价格x天劳动生产率2x360天x人数)
此处的天劳动生产率:代表每人每天生产产品的数量,而非价值。
从公式可以看出,GDP主要是一国各种劳务和货物交易的总金额,只不过国内相互交易的一律写加,出口的写加,进口的写减而已,本质上还等于各种交易产品和服务的价格x数量的总合,其中数量则由产品的天劳动生产率x时间x人数得来,如果考察期间为一年,人民的劳动时间基本固定的话,比如按360天计算,那么一国的GDP就由价格和各种产品的每天劳动生产率决定:
价格          每天劳动生产率 
而价格是个活跃因素,可以由市场因素决定,更重要的是,可以被操控,操控价格的能力,一般称为垄断。
垄断的作用
在国际竞争中,获得顺差有两个途径,低价格的产品出口者,就要疯狂生产数量,更多雇佣体力劳动者,高价格的出口者,就不用太多的数量,他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国民,如政府职员素质高,政府可为企业经营创造优厚的国际竞争环境,供应高质量的企业知识人资源,保障企业知识人为企业做出科学的战略,高品味的,高性能产品设计,这样,就能保证高价格,或者垄断价格,在进出口中取胜。国际竞争的价格垄断,不是靠拼体力,是靠改变知识人的工作效率。
如果没有世界政府的存在,国际市场,基本是垄断者竞争的市场,这是主流形式,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改变。垄断的形式,主要包括产业垄断、金融垄断、和社会影响力垄断(即话语权)、学术垄断。
典型的例子,如美国的四大粮商、军火巨头、钢铁巨头、石油巨头等工商业巨头代表产业垄断者、高盛为代表的华尔街代表金融垄断、美国政府代表社会影响力垄断、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标准普尔、穆迪评级、甚至哈佛大学等等学术垄断。世界大宗商品的价格无疑是由国际各种垄断力量操控的,垄断的形式,一方面依靠政治或者学术影响力炒作,一方面依靠资源控制,形成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尽管属于恶意的,如亚洲金融风暴等,但这种垄断也正是强者的体现,也无可厚非,尽管被发展中国家广泛诟病,但是,显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的目标,并且也无力消除,发达国家的垄断,是世界的现实,是实力所致。
垄断价格的行为,在国际市场本无可厚非,但它却不止影响国际市场,它就像电磁波,能透过国界,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内部市场价格,这就是有害的,这使一国经济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也能使得一国GDP严重掺水,不再值得关注。
国际垄断力量,通过国际贸易,直接深入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干预其国内物价,比如我国的石油、钢铁、大豆、甚至股市和房地产的价格,均大幅受到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这种影响的结果,统称输入性通胀,由于我们深度参与了国际化,根本无法置身事外。而开放国家,抵抗输入性通胀的常规办法,是本国产业能够在重点行业提供自保,在我国,这就是央企存在的唯一价值,本指望用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但现在看来,实际没有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央企往往因为各自利益,成为国外价格控制的通道和手段,如中石化中石油,基本成为价格控制传话筒。
华尔街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世界垄断和炒作影响力的代表,但国内的垄断力量也不容忽视,照样可以形成有害的价格主导力量,在我国,一个非正统学者张悟本,就影响了绿豆的价格,使其几个月时间从每斤3元人民币,飙升到17元人民币,这是2010年从北京的市场调研得出的结果,而中国的房价,飙升速度之快更是让人如做过山车,北京望京某处普通住宅,自2000年到2011年,房价从3000元到30000元,整整10倍;现在大批体制内学者,在电视上频频宣传推广,又导致中药材价格严重上涨。
可见,坏的垄断力量决定的价格,使得GDP形式表征国家财富,水分过大,并不真实,若国内机构,都希望通过炒作,来增加自己出售产品的价格,国外机构借助全球化通道,形成输入性通胀,干预一国国内产品的价格,都将加大一国GDP水分,若一国的股市、楼市,石油、粮食价格,因为这两个原因,都存在非常严重的上涨,比如上涨10倍,那么GDP就是上涨10倍,照样没有价值。
糟糕的是,不真实的指标的损害,会使得国民的努力方向发生改变,变相的鼓励了炒作,使得国民,不自觉的就从实物生产,科学创造,转为炒作,就会出现,将一条马路一年翻修几次,凡是政府出钱采购的就都贵,人们千万百计贿赂各级官员,获得高价格的政府工程,垄断的行业,比如石油、石化就会想出各种办法直接涨价,房地产大家能一个眼神就能形成垄断,各种联合涨价,形成逼宫局势,屡见不鲜,大资金掌控者,就会推动股市涨,然而,这一切并非发展之道,无异于饮鸩止渴。
如何对待垄断
垄断是有益还是有害的,是人们追求的还是人们厌恶的?实际上,垄断不是企业排斥的,而是企业竭力追求的,对垄断的追求,是一种向上的激励,对一个领域的垄断是企业和一个产业的发展终极目标,垄断并不是腐朽的,靠科技进步实现的国际垄断,是努力奋斗得来的,并不是落后的懒惰的,没有创造力的,不劳而获的国家能实现的,只是一旦实现后,就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成为不劳而获,但大部分获得垄断定位的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继续努力,力求永远占有垄断地位,应该说,垄断的掠夺性收益,是垄断者奋斗历程的一种回报,这种巨大的回报,虽然给当期社会的竞争者造成不平等,但却驱动着全球的智者持续不断的去创造,推动了社会进步。因此,从整个世界来看,垄断确实是有力的表现。
国际市场的垄断能力,是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尤其是知识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很少国际上垄断是由长期的炒作和欺骗促成的,即使存在欺诈和炒作,那也是以实力为前提的,没有实力谁会听他的观点?垄断,归根结底,是以知识精英们的科技研究的大发展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发展,作为基础而形成的,即靠实力获得的,因为,世界无政府,不可能通过权利寻租获得,只能靠实力说话,而实力的基础,就是科技能力。
比如,美国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世界垄断力,根基在于美国政府对于科技、教育、产业方面成功的制度。如果政府的工作人员,没有质量和效率,没有制定出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大发展的人才环境,国民不认可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只认识金钱,那么美国的企业就不会有高效率的知识工人,如果政府不制定适于企业普遍发展的制度,企业也不会有适当的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发展起来就困难重重,企业不发展,形不成垄断,一国也不可能强盛,一国政府的垄断性影响力也不会存在,因此,一国政府的影响力,也是一国政府工作的效率决定的,因此,一味的指责美国,羡慕嫉妒恨也无意义,关键是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缺陷。
可见,垄断的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都有,一方面造成GDP的水分,一方面又刺激全球积极追求进步,同时在国际上,是无法消除的。
因此,在国内消除、防范坏的垄断,鼓励积极的垄断,是正确的选择,尤其在国际市场。一般而言,在一国之内形成坏的垄断,是由国家法制漏洞造成的,一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防止国外力量对自己国内价格的控制,这是经济安全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打击国内一切以非科技进步为手段的,欺诈、权力、价格联盟等有害价格垄断,这种协议垄断价格,除去政府之外,任何组织的价格垄断不应存在,而在发达国家,这一切都是由类似反托拉斯法等法律来消除的。
由于垄断的存在,GDP被严重掺水,在计算国民财富中,应该将掺水的因素尽力剔出,否则,就会使得一国迷失发展方向,盲目自大,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成为全民炒股,全民炒楼,这种误导会很危险,会使尽管gdp在飞涨,国民却在原地踏步。但如何剔除因坏的垄断造成的掺水因素呢?
用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形式表征发展
人们在发现GDP   的问题后,就提出了各种修正,比如绿色GDP等。人们之所以还用GDP表征财富,当然还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合理成分,那就是GDP的另外一个因素,劳动生产率,我们这里指的不是按价值形态表征的劳动生产率,而是用数量表示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效率,每小时,每人生产多少吨钢,多少斤粮食,多少服务等等,对于上个世纪初的企业,一国的发展能力,主要由生产性活动的生产率体现,即体力劳动的劳动生产率,那时,世界95%的雇员都是体力劳动者,财富也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创造的。
但是,今天的发达国家,40—50%的劳动者都是知识劳动者,蓝领工人减少了一半,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一半的人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提供服务,虽然,只减少了一半,但体力劳动者,对社会财富的影响力却几乎完全丧失,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主要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决定,不再由生产性工作的效率决定。
比如我国外贸加工效率很高,即劳动生产率的数量形式很高,但价值形式很底(财富制造效率则很低),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我们的出口利润率只有4%,可见,财富创造效率,或者说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形式和生产制造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的数量形式,完全分离,制造业效率已经不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决定因素,价格成为主要因素。而价格是由知识人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知识劳动者,从事着规划 、设计、组织、控制能管理工作或者技术工作,提供的是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很难用常规的生产率衡量的,衡量标准,就是价格。
比如,你去某浴池洗脚,请一位师傅为你修脚,他属于体力劳动者,你一小时付费10元,那么他的劳动生产率就是每小时10元,这反应了体力劳动者的效率,他下一个小时还可以创造这么多服务。而知识劳动者的服务则不同,如设计图片的人员,利用1个小时给你设计了一张图片,你喜欢,就付给她一万元,按照常规算法,那么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就是每小时1万元,另外一小时,他给人设计了一张图片是100块的,她的生产率,就是每小时100元,可见这种生产率,本质上,并不是像生产型体力劳动者生产率那样,具有反应劳动技能,和生产技术进步、设备进步功能,则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市场综合运作能力,决定于交易结果,比如那张图片画好了,一人不喜欢这种玩意,觉得一分钱不值,没卖出去,那么劳动生产率就是0,或者图片人家不喜欢,只给10块钱,那么他们的效率就和修脚的一样是10块,反之,如果他能忽悠,运作的好,人家可能觉得非常好,愿意付5万元,那么效率就是每小时5万,因此,知识时代的劳动生产率,无法直接衡量,只能用结果衡量,而结果是什么决定的?
知识人,不直接参加加工生产,他们的大部分工作,影响的不是产品的数量,除非正在参与技术改造,一般而言,常规经营中,知识人效率,影响的主要是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知识人越高效,其产品价格越高,比如当今世界的IPHONE手机,微软的操作系统等等,这个尊敬的垄断行为,这当然是知识人的高效率的结果。
而政府的工作效率,虽然,不在GDP计算之内,但政府人的效率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会产生巨大作用,高效的政府起推动促进的作用,低效的政府是阻碍或者错误引导的作用,一国政府的效率高,可以促进研究的发展,促进科学研究人员的效率,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为企业级别的应用技术发展奠了基础,企业的开发创新就有资源,有效率,政府的社会学研究成果丰硕,企业家就有机会了解真实的世界,在做决策的时候,就比较科学,就能保证企业战略的正确;企业教育国民的效率高,人民就比较智慧,企业管理就有好的员工基础,企业的知识人效率就高,企业创造财富能力提高。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是知识人的世界,由于受国内炒作和国外干预的影响,国内消费交易总额中的价格,经常扭曲,难以稳定,因此,一国的真实发展指标,用GDP表征显然失去价值,最适合表征一国强弱和真实创造财富能力的,惟有劳动生产率,只不过,统计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应该分开,用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表现形式。
在国内统计中,重在体现一国各项事业的进步,满足国内需求的能力,不希望炒作的价格因素加入,用劳动生产率的数量形式表现,就排除了人为炒作价格导致的不准确因素。
价值形式表征的劳动生产率,GDP=人均年劳动生产率(价值形式)x一国的人数,这种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形式,就已经把价格包含进去,就不能真实反映一国进步与否。这种形式,适合用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统计和比较,因为国际间的交易,价格越高说明一国产品越有竞争力,国际间炒作因素,并不被排斥,相反,垄断价格,是被大家追求的 ,没有实力,也根本无法实现炒作,炒作与垄断是强者的专利。
比如一个产品,每天生产的效率(数量形式)很高,只要国内需要,价钱平稳最好,价格不变,是最好的市场,绝对并非越高越好,关键,在于满足需要;但如果生产的不是自己需要的,只为出口,其价值就在赚钱,卖出去才有价值,价格高才有价值,如果在国际市场的价值很低,这个产业就没有竞争力,如果一国发展的产业,多数是这种性质的,没有价格竞争力的产业,那这个国家就没有竞争力。
不过,国际竞争力,并非一国强弱的指标,只要一国在重要领域劳动生产率(数量形式)高,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促进人民幸福,那它就是强国,因为,一国的强盛并非必须通过贸易实现。

在国内,用劳动生产率的数量形式,一亩地能产多少斤稻谷,一天练多少吨钢来计算,看出是否真有进步,没有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进步,这些就无法进步;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则用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形式来表征,谁的价格最高,就说明谁比较发达,垄断价格,是知识人劳动生产率的最高表现形式,两者结合起来,可完美表现一国的经济能力。

个人简介
长期致力于创新力建设方向的宽口径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永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