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哈姆雷特与中国变迁

陈飞翔 原创 | 2011-07-04 08:41 | 收藏 | 投票

       我很感慨,中国是什么呢?中国就像读者们阅读莎翁名著《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因人而异的观察镜像是中国人前所未有的生命感悟,充满莫名、害怕、彷徨、悲观、盼望、变革、奇迹、荒唐、毁灭、进步的十色情绪,多姿多彩,五味杂陈,亦茫然四顾。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吗?抑或是一个道德几近崩溃的社会?有谁说得清?

       刘香成眼中的中国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个,这位美国记者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统,对生命之根的祖国命运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用手中的相机冷峻、直逼现实、毫无造作、畅快淋漓地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迁的点点滴滴,让后来者看见这个苦难民族隐藏在个人命运背后的悲欢离合。很多时候,中国人的个人命运被那些宏大叙事的主体与政治主题给抽离掉了,不管个人命运多么不堪或者幸运,都逃不掉那张巨大、无形甚至暴力的国家网络。一旦一个人的命运交付给国家,个人就无法摆脱国家对自己的操控,从毛发到脚趾,都有一种被国家文本锁定的DNA,足以吞噬任何有个性的生命力。

       刘香成的记录恰好是把个人从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剥离出来,个人的喜怒哀乐正是对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某种衍射,像物理学上的光学反应那样,要么变形,要么还原,要么放大,要么一切如故。倘若世界上的记录全部遵循一种主题先行的主旨风格,毫无疑问,那是对血肉之躯的践踏与蹂躏,完全无视人类的存在意义:任何富有个性的生命力永远是对自己内心的终极拷问。刘香成用他那本具有艺术美感与历史厚重感相互交织的摄影集《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回答了那个特别年代的生命意义,个人内心的愿景跃然图上,FT中文网编辑精选的十张图片(见图辑http://www.ftchinese.com/photonews/liuxiangcheng_and_china)尤为精彩,非常有代表性。

       第一幅图片记录的是北京大学学生“四人组”正在审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的历史大审判。令人震撼的是,在这些学生的背后,墙上挂着曾经与江青朝夕相处的毛泽东,这正是历史的诡异之处。那帮曾经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头目不得不在公众面前交代自己的罪恶,与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进步,不如说是历史把国家命运的不堪赋予了民众的气息。北京大学学生的屏息观看与个人的命运开始有了一次零距离的交汇;
 

第二幅图片记录的是青年男女演绎一出朴实、真诚与狂热的情感剧。粗劣的衣服、蓬乱的头发、老土的女包与压抑的青春气息在传统的年代如痴如醉地粘合在一起,仿佛是在向世界倾述一种急于表白的情感;


第三幅图片记录的是一位艺术家马德升用自己的形体语言与个人思想表达艺术观点的场面。台下浩浩荡荡的人群像一幅凝固的时代风景,表情各异、内心复杂,有人突兀地举着“保卫民主”的牌子,让人感觉艺术是在政治的包围下前行,但又让人感觉激情是永远属于艺术的。马德升的表情与形态充满一种艺压群芳的张力,激情澎湃;


第四幅图片记录的是一幅知识改变命运的感人场景。华灯初上,天安门广场三三两两的人群分布在不同的四方如饥似渴地阅读,为即将到来的高考献上自己的才华与理想。曾经的白卷英雄只剩下人们对它的无情嘲讽,智识世界永远是令人向往的地方,那些与智识为敌的时代或者个人不过是无知与愚昧的短暂胜利,人类最终是要战胜无知与愚昧的,追求卓越与智慧;


第五幅图片记录的是年轻人对古板、传统、沉闷与不自由时代的一种集体反抗。朋克一族借助那副能够隐藏自己内心的蛤蟆眼镜,把自我投射到镜片里去了,而且把身边的人和物也毫不留情地卷入进去,很多人不知不觉地构成了一个希望与惊讶并存的大千世界,渴望自由,拒绝沉闷,点燃美好未来;


第六幅图片记录的是一幅故宫的皇家威仪、青春的放荡与洋品牌的入侵浑然天成的中西合璧镜头。它就像一只被皇家主人放逐的骆驼在沙漠行走时,发现一处无与伦比的水源,惊喜、疯狂与爆笑,岂是“喝起来马马虎虎”这几个字可以一语道破的天机?


第七幅图片记录的正好是我们经常困惑的问题:婚姻到底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以集体名义的婚礼庆典却被歌颂社会主义的歌曲所取代,与婚礼相关的歌曲销声匿迹,这是中国的悲哀之处。个人的命运经常以国家或者集体的名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无关风月,无关存在,无关内心,只有集体的喜庆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再怎么强大的内心也不过是这个国家机器上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这个困惑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命题迄今为止仍然是每个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


第八幅图片记录的是个人生存与领袖崇拜的现实交锋。一位在脸上写满了中国沧桑历史的农民,端上碗筷狼吞虎咽,在伟大领袖的画像面前显得如此不雅与不敬,褪色的领袖画像被一排狼藉的鞋子簇拥,这些鞋子仿佛在向曾经的领袖倾述一种他不曾知道的历史,门框上的楹联“听华主席话”好像要这位农民放下碗筷,向领袖敬礼,才是走向文明与文雅之道;


第九幅图片记录的是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学习活动。那些垂垂老矣的老同志用不同的表情与学习态度表达了他们对马克思的敬仰之心,决心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武装自己,甚至武装到牙齿。如果有一天,真要用牙齿咬人,特别是咬敌人,也能咬出不一般的理论水平,彰显马克思的伟大与老同志的艰辛。


第十幅图片记录的是游乐、时尚与道德危机之间的纠结。那些崇尚自由的年轻人大胆地在时尚与传统社会之间走钢丝,以游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时尚历历在“肩”。不过,传统社会却对年轻人表达的个性与时尚冠以“道德危机”之名,危机症状似乎对社会危害岌岌可危矣!
 

       这十幅图片深刻、简约、理性,富有智慧,饱含哲理,令人掩卷深思,这只是刘香成眼中中国的一部分,其实有十幅足矣,以一管而窥全貌,其中感受,不可言状。屈原在《离骚》里叹息:“长太息以掩泪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刘香成用的相片,屈原写的诗歌,难道不是千年时空中永恒的惊鸿一瞥吗?但愿文明古国的未来不是荡气回肠的诗歌与令人震撼的图片铸造而成的,而是宁静、自由、幸福、快乐的个人组成的。

个人简介
陈飞翔,男,80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学士,中南大学经济学硕士.个人邮箱:cfx2004130@sina.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