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洋货一起“鱼肉”中国消费者,谁之过?

郝金刚 原创 | 2011-08-26 16:15 | 收藏 | 投票

  今年的夏天,继达芬奇家具产地造假之后,随着渤海漏油事件、电梯、家具、豆浆、用油、骨汤以及“汉堡暴晒”和“蛆虫鸡翅”等问题的接连爆出,以康菲公司、奥的斯、肯德基、麦当劳、味千拉面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遭遇了空前的公关危机。假“洋品牌”伪造身份卖天价,真“洋品牌”用国产材料赚取暴利。从食品安全到虚假宣传,“洋品牌”各类问题层出不穷,而且,这些洋品牌的反应更令人玩味:拖延、怠慢、推卸责任、东拉西扯的辩解等,肆意“鱼肉”消费者,中国人不禁要问:是企业无德还是监管不力?人民日报也发出质疑:中国市场的洋品牌为啥就能这么“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调查发现,以DQ冰激凌、Coach包、倩碧化妆品、味千拉面、吉野家快餐等等,目前一些纷纷出事的在中国很知名的“洋品牌”,其实在它们的老家都很“平民”,有些甚至几乎快要失去本土舞台。可是转战中国后,它们不但恢复了活力,甚至变身为“贵族”,可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一位在美国生活十年的华人谷女士如是说,美国人对哈根达斯几乎不感冒,更别说当作一个品牌推崇。“爱她就给她吃哈根达斯”这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广告语只会让美国人费解。

  监管缺失企业难自律,社会功利化导致“物欲主义”盛行

  当前,洋品牌出现的质量问题,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反弹。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指出洋品牌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跟国内的监管不力有关。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质量意识监管不到位的话,“神仙也会犯错”。同时,相应的惩罚力度如果不到位的,销售者也会存有侥幸心理。总之,这一切又该怪谁呢?除了黑心商家的道德败坏外,我们的监管部门又去了哪里?为什么一次次事件的曝光都是靠媒体和公众的网络发帖?

  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国际金融报》指出,其实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中,进口的就是要比国产的产品贵且高档,无论是欧洲的还是泰国、越南的,“洋品牌”也因此成为奢侈品消费主要对象。报道比较了欧美和中国民众消费奢侈品特征,认为奢侈品在欧美国家是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一般购买奢侈品的人年纪比较大,是拥有很多财富的上流阶层,而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以年轻人居多的炫耀性消费,而“洋品牌”正满足了这种心理。

  新华网指出,“洋品牌”的自甘堕落、道德沦丧,是一张可以检验出市场环境“PH值”的试纸:一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足够的威慑力,企业的违法成本实在是太低,比对条文过粗、消费者权益维护途径单一等,往往使企业对不诚信行为心存侥幸;另一方面现行的市场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手段,除了罚款,似乎束手无策。所以,无论是肯德基“豆浆门”的欺骗,还是麦当劳的违规操作,除了消费者的口诛笔伐之外,鲜有适用的法规予以严惩。

  对“洋品牌”集体堕落的趋势,如若只是局限于个案处罚,而不反思“洋品牌”敢于违法的背后原因,恐怕不足以震慑更多的“洋品牌”相继入“门”,如果投机取巧、不诚信行为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那将不仅是“洋品牌”的悲哀,更是国人的隐痛。

  国内品牌不争气,加重人们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

  有关人士认为,洋品牌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说明中国的消费者心理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有攀比心理、盲目消费心理,以及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另外,中国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市场。洋品牌在国内一直有着相当足的人气,这与国内一些企业不争气不无关系。谁让你在奶粉中放三聚氰胺、谁让你在食品中放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谁让你生产的家具甲醛超标……于是乎人们只能选择国外品牌,去选择那些昂贵的东西来满足心中的安全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洋品牌看透了中国人的心理,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于是就有了味千拉面的“骨汤门”、达芬奇家具的“国产转内销”以及国内生产国外奶粉的情况发生。

  李光斗认为,国人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产品经常出现质量问题,国人因而不得不选择“洋品牌”;另一方面,就算洋品牌出现问题,消费者也会“两害相权取其轻”,既然都有质量问题,那么洋品牌也许会稍微好点。洋品牌们利用了国人们对他们的信任与善良,做出这样欺诈消费者的事情,实在令人痛心。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品牌研究所所长梁中国说,由于消费者对“洋品牌”心理期待比较高,一旦出现问题,质疑声要大是正常的。另外,中国人追求洋品牌,很大程度上跟我们自身缺乏过硬的民族品牌有关。如果国内品牌能够抓住当前洋品牌信誉受挫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质量,相信消费者也会越来越接受国产品牌。

  真假洋货一起“鱼肉”消费者,谁之过?

  除了真洋品牌安全问题频发外,国产品牌也爱穿“洋马甲”来误导消费者。为谋取暴利,企业为自己起个“洋名字”,用名字提高身价,并进行误导宣传,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往往会被忽悠,花高价买的其实只是个“洋标签”。

  但不管是真洋品牌,还是假洋货,受到伤害最深的依然是普通消费者。消费者之所以经常被“鱼肉”,笔者以为,除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政府监管不力、一些消费者自身崇洋媚外的媚骨之外,整个社会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已经严重蜕变,更多的人利欲熏心为其生长繁衍准备了极佳的土壤环境。“改革开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胡德平(胡耀邦之子)反复提醒大家的问题,他说父亲对于这个问题在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答案:富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用胡耀邦原话就是:“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但是,现在呢?现在的方针政策呢?是比拼着谁能更多地把民众的血汗钱榨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真的是人民的政府吗?

  早在2000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朱总理就已经露骨的抒发了他的无力感,他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熔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在一如既往的幽默与谦虚中,朱总理显然没有克制住他对体制的无奈。一位现代中国的总理,最高的自我期许仅仅是“作一个清官”,足以反衬中国政治的真实现状。

  金钱是小,诚信是大。当前社会上各种商品质量下降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应该把板子只打在企业的身上。相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部门都应该反思,想想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特别是中国政府要深刻反思!只要全社会通力配合,各司其职,系统、协调、有地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们才能克服这些“阵痛”,才能换来社会的真正转型,才能使得消费者真正放心消费。

  
“洋品牌”何以逍遥中国

  
新华网评:谁把“洋品牌”惯成了“坏孩子”

个人简介
关心经济、关注民生,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头百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