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金融系统新风险

郭树清 原创 | 2011-09-01 22:43 | 收藏 | 投票

  中国整体的货币经济环境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着25%以上的增长速度,地方政府债务经过前两年的井喷式增长,已经形成超过10万亿元的巨大规模;另一方面,随着物价指数的持续上升,货币政策愈发收紧,银行体系的人民币贷款增速明显放缓,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非银行金融市场日益繁荣,民间融资非常活跃。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本质上是政府债务,但形式上又是企业事业单位借款,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面临的风险也有较大差异。现在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完全必要,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但就地方融资平台目前达到的规模而言,以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总量来看,尚属于可以承受。融资平台资金的用途、投向,大部分都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来看,融资平台的投资是有效投资。

  所以,对于融资平台的问题,既要看到严重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合理的一面。正视这个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实现这些融资平台债务的平稳化解。

  同时要注意的是,融资平台的信息披露非常重要。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能够加速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产品也会极大丰富。

  事实上,近几年来,企业债等产品的比重在资本市场上的比重越来越高,其融资规模越来越大,未来还会继续提高。这一格局的转变,促使风险不再那么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部。

  2010年底,货币政策进入紧缩通道,银行业的流动性压力确实存在。但是大银行和小银行的贷存比不同,大银行之间也有明显差别。

  理财产品的发展,总体上是金融业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是利率市场化的具体表现。通过理财产品等进行表外融资,是由于要响应市场,要满足客户需要。相对于物价上涨水平,目前的存款利率太低,人们自然要去做别的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另外一个压力,则是一些银行前期的贷款规模比较大,存款却比较少。今年货币政策不断趋紧,有些银行的贷存比有可能突破75%这个上限,因此不得不用表外融资揽存款的方法来应对,实际上是用过度竞争的办法,来支付合规成本。由于官方利率和汇率严重脱离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贸易和非贸易交易、外汇贷款、外来投资等方面的监管套利现象也非常普遍。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市场上推出的不少金融产品,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宏观审慎管理的要害。不强调这一点,金融产品可能就会去追求复杂产品、衍生产品,追求交易量比较多、技术含量比较高但实际上风险也比较大的业务。

  另外,所谓的“影子银行”我们也必须警惕。只要变相地去吸收公众存款、变相提供贷款,那就是银行性质的活动。这些资金投到有一定风险的项目上,同时又不受监管,没有严格执行市场的规则,因此很容易出问题。但是,民间金融活动并不都是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业不应该一律禁止。现在比较令人担心的问题,是那些面向公众的融资。

  与美国、欧洲相比,由于我们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衍生品交易尚不发达,因此,影子银行的比重和影响力总体是比较有限的。目前,更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系统内的银行,有大银行也有小银行,在筹资融资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很多。此外,目前发行的一些基金产品、信托产品、保险产品,如果风险责任不清楚,没有必要的防火墙,监管不到位,将来也很可能出问题。当然,最根本性的隐忧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质量和效益,在过高速度下很难得到保证。据统计,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8万亿元,相当于GDP将近70%,这个水平无法持续。各方面长期绷得过紧,最终会削减发展的成效。当国民经济发生较大波动时,货币和金融不可能平稳。这两个方面也互相作用,互为条件,最典型的事实是外汇收支持续的巨额顺差,带来了货币经济持久的过量宽松,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如影随形。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新增3500亿美元,再一次创造了世界历史纪录。这个事件总体上是严重弊大于利,在增强了国际金融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放大了我国对外部经济和金融的风险暴露,这种形势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尤为不利。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树清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