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银行股未来盈利不容乐观 8倍估值一点也不低

梁学善 转载自 老股民的博客 | 2011-09-26 08:39 | 收藏 | 投票

※首先,给看空银行股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一个善意提醒:在我面前,你们看空银行股没事,从概念上说说就可以了,我不会反对;但尽可能的不要涉及数据的引用,否则会显示出你的无知或别有用心。我还是想继续大声问一下:究竟是水平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凡涉及数据或计算的部分,竟然无一准确,让我叹为观止!这就是我们的专家学者?!我们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这不是一般人可以担任的,大名鼎鼎的吴敬琏老先生也只不过是个研究员身份。说实话,我本来已经懒得去说什么了,但你的身份让我忍无可忍。

 

 

(点评)银行股未来盈利不容乐观 8倍估值一点也不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张捷(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现在中国银行股的平均估值是市盈率8倍左右,个别的还创造出市盈率5倍多的纪录,很多人以银行股这样的估值来判断中国股市的大底已经到来,但是考虑到银行股的未来发展因素,这样的估值一点也不低。

※嗯,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什么问题。虽然我的观点与你不同,但我坚决支持你发表你自己的观点。

 

如果剔除银行股,依据中报,今年6月底A股市盈率比2008年低点高出52%。而在欧洲和美国债务问题,以及国内通胀依然高位运行的背景下,银行股的低估值或无法对A股市场构成绝对有效支撑。

这里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影响,更有银行股在未来赢利能力的隐忧,所以市场很不乐观。

※嗯,这是针对市场整体的观点。

 

银行股未来盈利不容乐观

 

银行股的估值不低,首先应看到不断加息给银行带来的政策性的利润,中国有60%左右的存款都是活期存款利息,增加利息实际上就是增加了银行的存贷息差,现在银行的高利润和大幅度的业绩增长不是银行自身经营带来的,而是央行加息导致的,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下滑要以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发展,那么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就要大幅度地降低。

※哦,据我个人的数据整理,我国银行业的活期存款占比没60%那么高,优势银行的占比50%多一点,多数银行的占比50%以下,实际上是不到50%。作为专家学者,对于数据的引用不应该如此草率。(我给你数据看看吧,2011年中报数据:工商银行活期存款占比51.66%,民生银行活期存款占比43.45%,浦发银行活期存款占比37.74%。呵呵,是不是错的太离谱?)

 

以未来降息2%来计算,60%活期存款下,降息使得银行业的息差缩小了1.2%,在中国贷款总额50万亿左右的规模下,银行利润需要减少6000亿元,这相当于当前银行业总利润8900亿元的三分之二。

也就是说降息2%以后银行业的利润只有3000亿元左右,更进一步,在降息周期,利息的下降幅度可能会超过2%,如果达到3%,银行业便基本没有利润可言。

※呵呵,在这里的数据虽然不多,但错误的概念及计算却不少,这是非常明显的属于想当然的误导行为。

 

错误之一:我们大家都知道,2009年、2010年的基准利率、利差基本属于历史最低位,通过这一轮一共五次的加息,存贷款同步提高了1.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假如现在开始又一次进入降息周期,那么也只不过可以降低1.25个百分点。何来的下降幅度可能会2%?甚至3%呢?而且,以目前的实际情况,加息与降息的概率哪个更高也不难判断的吧?这不是在信口开河嘛。

 

错误之二:这一轮加息是从20101020日开始的,上面说过,2010年的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所以,银行业在2010年的经营业绩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在利差低位实现的。2010年银行业的利润是否低于3000亿元了呢?如此,你这个观点的支撑点在哪里呢?

 

错误之三:在这里计算错误的因素还有活期存款利率下降的影响,还有活期存款占比的错误数据影响,还有各项税收的影响。

 

另一点,对于银行的利润,海外国家有中间支付业务支撑,但是这以铸币税为前提,也就是现钞和现汇有法定的3%的差价,这3%的差价非常高,很多薄利的零售超市的净利润也就是这么多。

对于现汇的各种银行收费,在中国却往往当作银行乱收费来处理,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增长空间难以与国际接轨。

※哦,我实在难以理解现钞现汇有法定3%的差价与铸币税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也不能理解这一小节与本文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们银行中间业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虽然不一定可以达到40%的比例。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银行的风险在不断加大,海外已经在炒作中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和房价崩盘以后的房贷风险,实际上中国银行业还有一个重大风险就是汇率风险,中国银行业的大量外汇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重大的汇率损失,这些损失的风险对于银行业的影响也极大。

 

未来银行坏账损失的增加也会给银行利润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当前银行利润只占贷款总额的不到百分之二,银行坏账增加了百分之几就是天大的灾难了。

 

同时,外国金融风险在加剧,也会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连带影响,外国银行的估值也已经达到金融危机以后的最低,由于投资者对欧洲某些银行是否有能力经受住希腊债务违约的考验感到怀疑的缘故,用于保护这些银行债务免受违约风险的信用违约掉期价格已经上涨至历史最高水平。

 

而一项用于衡量银行间不愿拆借贷款的指数也已上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信用违约掉期是由信用卡贷款所衍生出来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债权人通过这种合同将债务风险出售,合同价格就是保费。

 

购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一方被称为买家,承担风险的一方被称为卖家。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因此国际银行的风险压力非常巨大。

※对了,你应该多说说这些概念方面的东东,因为这是见仁见智的方面,我就没办法说你的。

 

巴塞尔协议与货币宽松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让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8%在未来几年内提高到16%,对于外国银行由于主要业务是中间代理业务,资产规模小于中国银行,而且业务发展不以扩大银行资产规模为前提,但是中国的银行在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下,不仅仅是要不断融资和难以分红,而且资本充足率提高一倍的背后是依靠资产规模的单位资本赢利缩减一半,仅这个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银行股的市盈率就要翻倍,变成16倍了。

※“巴塞尔协议让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8%在未来几年内提高到16%。”呵呵,一旦牵涉到数据方面,你就会显示出你的信口开河,就会显示出你实际上并没有研究巴塞尔协议。你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资本充足率需要提高至最高的16%?你可知道在正常情况下执行的是多少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对于中国的政策宽松,市场上可以说是期盼良久,但是中国的宽松实际上是受到了多重枷锁的限制,在中国几年内都难以出现巨大的宽松政策。

 

对于中国政策的难以宽松,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巴塞尔协议对于中国的枷锁作用,对于巴塞尔协议从Ⅱ到Ⅲ,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是从8%提高到16%,这样的提高本身对于银行的融资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哦,很显然,你并不知道我国的银行业已基本满足了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要求,也不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资本充足率需要提高至最高的16%。同时,我告诉你一个基本逻辑,按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要求,在需要宽松货币的情况下会下降资本充足率指标,只有在经济过热实行紧缩货币的情况下才需要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

 

中国的经济发展每年是8%以上,中国的利率是6%,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利率,基本上已经决定了中国的货币增长每年必定是百分之十几,在货币不断增长的同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提高,银行再融资的压力空前。

 

对于现在大约80万亿的M2来说,中国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要的资金就是大约8000亿元,这已经与银行业的总利润相当,如果再每年增加10万亿的货币风险资产,就要再融资超过万亿元。

※呵呵,如此专家学者,真的是无话可说的。什么时候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与M2有关系了?你这个概念的偷换实在太那个了吧。当然,在这里我都不好意思继续说你的计算问题了。

 

如何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如果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世界上的美元银行和英镑银行便不会与中国的银行业务往来,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谁能够既不是用美元也不是英镑参与国际金融业务呢?

※呵呵,在目前情况下,你显然不知道是谁还没有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在你看来欧美的月亮也比中国圆的嘛。嗯,还是告诉你吧,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基本满足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但是,恰恰是欧美的银行业还没有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他们还在为2016年达标还是2018年达标在讨价还价呢。

 

因此,在这样的压力下,央行是具有非常大的动力提高准备金率来降低货币的金融衍生,降低货币乘数来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高要求。

 

再进一步,就是中国的宽松降息,对于银行业而言是降低银行的政策性利润,因为银行的大部分存款为活期,降息实际上降低了银行的存贷息差,未来中国的经济如果下滑,银行的坏账增加,再降息以后银行业出现全面亏损的可能性很大,直接影响人民币的海外信誉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这对于中国的崛起将有致命影响。

 

对于美联储的不断宽松,我们只看到了QE政策的不断宽松却忽视了美国在此之前的紧缩政策。

 

此前,美联储采取了给银行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政策,使得在危机风险阴霾下银行把大量的资金存入美联储吃利息而不是到市场中放贷,美联储的准备金存款一度达到12000亿美元左右,对于原来7万多亿的美元广义货币M2来说,等于是客观上提高了准备金率17个百分点以上。

 

而美国政府在奥巴马上台以后,债务上限不算最近这次也提高了接近3万亿美元,这些债券的发行也是要从市场中吸纳资金,因此美国实际上已经从市场上回收了大量的流动性,把衍生品崩盘后的M4M5等货币进入到M2领域的流动性大量回收,在这样的回收下,才有危机开始后,美国有一定的通缩压力的现象。

 

这样大规模地收回流动性,必然会造成流动性的不均衡。对于这样的不均衡就有了进行量化宽松来定向地购买债券资产,通过量化宽松使得美国的流动性均衡起来。

 

美国在把利率下降为接近零的实际负利率的同时,是采取给超额准备金付息和大量发行国债的方式大量收回流动性,是采取的降息和变相提高准备金率的方式对抗危机,其量化宽松只不过是后续的跟进政策,以消除流动性。

 

与美国的危机政策对比,欧洲并没有美国的变相提准,于是采取了宽松的策略,这样的过度宽松的背后就是各国财政状态的巨大压力,欧洲的债务危机由此而来。

 

而中国则是通过4万亿的救市,却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崛起,这样的崛起导致中国后续的投资和融资非常巨大,对于这样的投资和融资的宽松,要保持总量上的稳定和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在其他方面必定需要紧缩。

 

但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在海外的不断走向宽松情况下,会有大量的外来流动性进来,造成外汇占款性的被迫货币发行和宽松,这也使得中国在其他方面无法宽松,因为全面的宽松必然造成恶性通胀的风险加大。

 

而中国的崛起,国家稳定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为了稳定一定会牺牲发展,一定会以紧缩的政策来保持稳定。

 

因此,在中国的银行业没有最终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之前,在世界的危机没有稳定之前,中国不具备长期宽松的条件,即使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宽松,时间也必定是短暂的和临时的,这与世界在2008年危机以后各种危险没有解除一致,这也到了中国崛起的关键性的时刻,需要的就是政策的一贯性和忍耐。

※呵呵,虽然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说了不少观点与看法,但鉴于你上面关键部分的信口开河,能有多少可信度或者说正确性呢?让大家去判断吧。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经过网络查询:张婕的身份

  

 

  

 

男,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从事多个行业,现为律师、金融地产投资人、《环球财经》编委、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绿叶》杂志专栏作家。

 

  张捷出自晚清时称“京东首富”的唐山张家,祖父为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先生,外祖父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赵九章先生,其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群星闪烁:晚清名士赵炳麟、署理湖广总督赵炳言、道光十八年状元钮保福、湖州名士钮承聪、民国要员戴季陶……与同时代的许多风云人物皆过从甚密,与清代大儒俞樾父子更是世交和互为师承关系,被称为传奇学术世家。

 

  张捷幼年由于家庭受冲击遍尝事态炎凉在陕西终南山下生活多年,获得全国奥数优胜,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年收分最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成功从事过核物理研究、半导体集成电路、互联网、金融投资、医疗服务、文化传播、律师、房地产、专栏作家等多个行业并深入接触到了各行业的核心。张捷从投资资助了王云五、齐如山、沈从文、梁思成夫妇、罗荣渠等人的书籍出版,是《万象》杂志的运营投资者,个人经历堪称传奇。

 

  张捷以其家学传承和传奇经历为基础,近年来发表的许多文章在中国文化界、思想界广泛流传转载,引起较大反响。张捷出版的书籍有《涨价的世界》《资源角逐》《霸权博弈》等。《涨价的世界》一书中作者介绍的抵抗通胀输入、博弈美国、揭穿负利率的吸金大法等,都与目前在中国经济通胀对策上的多数声音大唱反调。在作者笔下,通胀绝非洪水猛兽,更不是一泻千里的多米诺骨牌,通胀不可怕。作者认为,历史上打土豪、分田地,闭关锁国,实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通胀政治战,这些战争的胜利,对我们今天战胜国际国内通货膨胀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此书从全新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自然、可控、积极而强大的中国经济市场。《资源角逐》以亲身投资经历为基础,记录了中国企业家投资非洲、收购矿产所遇到的种种阻碍,由此展开探讨了中国的软实力建设问题。书中并对铁矿石谈判、稀土诉讼、环境赔偿机制、“碳排放”计算等的复杂利益链做了深入解剖。提出了“资源重商主义”“大国资源经济学”等构想。《霸权博弈》一书系统回顾了近代以来全球霸权的演变情况,对一系列热点重大国际博弈事件做了独特而有洞见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博弈的许多新策略,因其具有的理论明快感、纵深感而引起极大反响。

 

  

  

 

  

 

张捷在思考与写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务实、理性、富有建设性,以解剖刀般的方式分析阐述问题的根源和内在机制,着重从制度设计、规则博弈的层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代表这种典型“张氏风格”的文章包括:《非洲买矿记:为什么中国有钱却难以买到资源》《我们为什么在铁矿石博弈中略战略败》《揭秘炒房团利益链:为开发商提供民间融资赚钱》等,这些文章在《第一财经》等媒体刊登后,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讨论。张捷近年来因工作关系与中国经济前沿的领军人物深入接触,亦操盘了若干较大的经济项目,这些一手资料成为他解读通胀、定价权和民主等热点问题的珍贵素材。

 

个人简介
谷伊笙燕麦健康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