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收缩是向市场规律的回归

傅子恒 原创 | 2011-09-03 00:2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成功的企业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对成功企业“相似之处”的“追进”与“趋同”,正是一个成长型企业时时应做的功课。

  一直以来都豪气冲天的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近日开始对其快速扩张之路进行收缩。消息称,比亚迪公司正在启动被其称为“内部优化”的人事调整,销售公司等部门被曝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高达70%。而导致其大规模人员调整的原因,业界分析是由于公司业绩在内外交困之下大幅下滑。(据8月31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

  比亚迪裁员风波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业界反响,缘于它近年以来的光芒环绕,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创新努力一度被舆论视为民族汽车产业跨越式成长的希望,而巴菲特对其股票的投资,更使得其辉煌的形象步入巅峰。借助向A股市场回归际遇,比亚迪开始了新的迅猛扩张。但是内外形势的变化、更主要的是由于企业发展中自身与生俱在的“短板”制约,这种扩张很快遭遇到了阻力。

  内外局势变化方面,根据比亚迪自已的解释,主要在于国内汽车相关优惠政策取消、市场竞争加剧、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单一最大客户部分订单推迟、国内人工成本与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几个方面,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公司业绩在A股上市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即遭遇“变脸”。刚刚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5.45亿元,同比下降10.77%,实现净利润2.75亿元,同比下降88.63%。而在支出扩张方面,数据显示,上半年单是人力资本一项即高达47亿元,占整个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20%,这对一个基本采取低端扩张路线、产品附加值并不高的制造企业而言,其所产生的冲击是可以想见的。由此,公司通过裁员对扩张势头进行收缩并以此进行成本控制也就成了必然的选项。

  比亚迪首先对其销售公司进行收缩还反映出了以下两个事实:

  一是从各类报道信息来看,公司销售方针出现了分歧以及内部人事出现纷扰与动荡,这两个事项——路线问题与干部问题,却都是成长性公司(甚至是任何类型的公司)最危险的冲击因素;

  二是国内汽车等营销模式对上游制造厂商形成的制约。这一问题不单是汽车产业存在,在其他许多制造产业都存在。虽然“渠道为王”是一个市场法则,但国内许多不成熟、不规范的产、供、销体制模式显然有待重塑,这一问题已经不单是民营企业“成长性烦恼”的问题了。

  而更进一步地,透过比亚迪的发展轨迹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对于技术的追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管理与战略决策的跟进,需要长期艰持不懈的追求与努力。正如市场规律无法跨越,技术、管理的追进之路也有着自身的规律,比如包括汽车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其由研发到走向市场、到技术与产品性能的成熟,再到品牌的树立与被认可,其在可预见的短时期内还都有艰巨的坎坷需要迈过,在这一过程中,新产业与传统产业布局如何平衡,需要稳重、审慎以及恰当的决策,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重大挫折。这也显示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壮大之路是艰苦的,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是,成功的企业是相似的,比如都需要有好的企业家以及管理执行团队,好的战略战术决策,好的内部治理等等;而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由此可能说,对成功企业“相似之处”的“追进”与“趋同”,正是一个成长型企业时时应做的功课,我们将这一提示、当然也是祝福送给处在成长与发展之中的比亚迪,以及所有类似的境内本土企业。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目前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关注领域为证券投资、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改革中国:风险、挑战与对策》、《经济能见度:财政政策与收入初次分配》、《证券分析师眼中的财务指标》、《股权分置…
每日关注 更多
傅子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