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经济缺什么

黄亚生 原创 | 2011-09-05 21:39 | 收藏 | 投票

     今年以来,广东等沿海地区再次出现了用工荒,这其实反映了中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农村及周边城镇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从而让农村人口在就业方面减少了对沿海城市的依赖。不过农村经济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还欠缺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金融服务的支持。

  关于用工荒的问题,从目前国内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来看,拐点其实是出现在2005年左右。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加入WTO,加快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用工需求;二是在2003年,当时的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实施了新的农村政策。在一些调查中,我们问农民工第一次加工资是哪一年,大部分人回答是2005年前后,这和农村政策的调整是有直接关系的,比如农业税的减免以及国家增加对农村的投资。中国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一些错误的农村政策2003年以后得到纠正,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90年代。在促进农村发展上,本届政府理应获得更多得分。

  但是,现在的这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补贴的概念,而不是发展的概念,补贴总是有人要付出的,短期可以,长期是不行的,要从补贴转变为发展的概念,就需要在农村内部形成资金的有效循环。金融就如经济的血液,对于农村经济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金融发展形势还不错,但是这种势头在90年代被中断,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变成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速连续多年慢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

  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得增加内需被提到了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凸显。似乎是一夜之间,农村市场成为了银行的新宠,多家外资银行表示要设立或扩展村镇银行网络,国内银行也在重新争取这一曾经主动放弃的市场。同时,各种小型贷款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对于发展农村金融无疑是好事,但是仅此还远远不够。

  总体来看,目前有意投入农村的城市资金很有限,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农村的资金。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兴起对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来说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些做法也有其局限性。村镇银行有两种,一种是现有的金融机构在村镇设立分支,开始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一种是允许社会办信用合作社,放开市场准入。前者的意义在于将农村流出的一部分资金又流向农村,后者才是真正盘活农村资金、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办法。

  放开市场准入很容易受到一些人的攻击,他们的理由是风险太大,难以进行有效监管。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情形却完全相反:在农村金融环境更加自由的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不良贷款比90年代的要低。信用社和银行是不同的,信用社的存款客户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90年代政府加强了控制,农信社的贷款更多地给政府买汽车、盖楼,实际上是放松了监管,到了90年代末农信社基本破产。

  反对农村金融自由化的人实际上是混淆了“监管”和“控制”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监管的意思是保证资金的使用符合本来设计的目的。信用社的资金设计目的本来是要发展农村经济,为社员提供资金,而现在却挪做他用,比如给政府盖楼等,这就是监管失效。

  孟加拉国尤努斯的小型贷款革命琢磨出一个道理:要让监管有效,就得民主,就是让农民互相监管,类似于联保的制度,如果你不付款,我也有责任,这就大大减少了监管成本,互相监督就行了。这么做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农民要有自己的权力来组建金融机构并参与监督。而在中国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如果农民控制不了就不给他贷款,这就是中国的逻辑。

  因此,要发展农村金融,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资金流向,而是整个农村金融制度乃至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给农民更多有意义的权力。

个人简介
1985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间任世界银行顾问,同时任教于密歇根大学。1997年,加入哈佛商学院,任商业、政府和国际经济副教授。 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