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呼唤“中国经济学家”

党双忍 原创 | 2012-01-05 18:29 | 收藏 | 投票

  最近一个时期,来自不同方面的消息证实,由于难以有效解释当下的中国经济现象,经济学家面对尴尬,遭受非议。仔细分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在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学家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责难。因为,我们的经济学家,其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不足以解释特色的中国经济。这不是经济学家个人问题,而是群体性问题,是一个时代经济学家必须集体面对的“知识恐慌”。

  大家知道,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老大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从1958年初步建成到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运行了整整20年。这一时期,中国人努力学习苏联人的计划经济思想、体制、方法等知识。虽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大学堂”,中国不算是“优等生”,但还算是学有所成。

  1978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争论的核心,其实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问题,也就是姓社姓资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一言九鼎,平息纷争。从20世纪90年代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21世纪中国加入WTO,中国人全力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知识。国内不少有名的经济学家,大都有留学西方的知识背景,比较熟悉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根据有关资料,在中国经济学家排名前10位当中,除吴敬琏先生外,其余9位都毕业于欧美名校。

  但是,当下的中国经济体制,既不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就其实质而言,说得简单点,就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双重体制”运作,无论是计划经济知识,还是市场经济知识,都难以对此做出有效解释。

  中国经济体制是人类全新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也是世界特色。中国经济体制兼具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特征”,也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杂交后代,获得了杂交优势。所以,单靠计划经济知识,或者单靠市场经济知识,大概都难以解释特色的中国经济。所谓“中国模式”,其实就是“双重特征”。中国经济创造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中国的经济学家缺少“话语权”。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极不对称,极不合理的现象。

  兼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优势,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将继续拥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果不能对人类最大经济体当下和未来发展变革的道路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必将是所有经济学家的“集体无能”。如果没有经济学知识创新,无论经济学家使用多少华丽的辞藻,都必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变革的现实面前遭遇更多的责难和尴尬。

  21世纪,地球就像是个村落。在这个村落,中国这户人家,既具有丰富的计划经济知识,吸收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合理“内核”,也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吸收市场经济的合理“内核”。或者说,中国的经济体制独具特色,中国人的经济知识也独具特色。解释中国现象、中国特色,单一的经济学知识不够用,两种经济学知识加在一起,也不够用。解释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经济变局,需要经济学知识创新,或者说需要创造出新的属于中国的经济学知识。

  解释当下和未来中国经济变局的知识创新,外国人不想办,也办不到。欧美国家的经济学家,不知是无知还是自大,对中国经济学“不屑一顾”。所以,这个重大历史任务,中国经济学家义不容辞,当仁不让。中国经济是世界级的经济,与相适应,也需要世界级的“中国经济学家”。合理解释加速发展与变革的中国,合理解释未来人类经济发展与变革的可能走向。我相信,21世纪是“中国制造”的世纪,也是中国经济学家引领世纪经济学潮流的时代。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