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根本性表面问题辨析

艾育荣 原创 | 2012-11-26 11:28 | 收藏 | 投票

——当今中国根本性表面问题辨析

一宏

 

前不久爆发的“抗日”行动在某个角度来看,可以视为一类“群体性事件”。在里面充当打手的底层人士,集中地渲泻着他们内心的无望。无望在于无助,也在于无解。这种情绪其实何尝仅存在他们心里,此国此乡何人不是?

无解而惑,惑则乱,乱可及身,亦可至国。

惑者,混沌不可择也。迷惑并不是在于无知,而往往在于这也知道一点,那也明白一些,但就是无法区分,不能够选出清晰的答案。我们静下心来,可以梳理出当今中国的各类问题主要集中于这样一对对的名词:有相同词根、近义或近音,以辩证唯物主义而言,即是矛盾统一体。魔师将水与火装在同一个杯中,将黑与白一并呈现,并开动了庞大的机器教育你,这就是正确。你怎能不为之迷惑。

 

1.     公有→国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在1993年的修订案中将第七条中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将“国营”改为“国有”算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提法。然而将“是”改为“”则可以理解为“国有”就是代表“公有”。

公者,众也,即所有之人;国者,廓也,即圈内之人。划定廓之边界的掌握权不在公,就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取之时,廓之边可以无限放大;得之时,廓之界可以无穷缩小。如此,经济命脉操之于股掌之间,公则仰其鼻息而生。

2.     国企→央企

近些年来“央企”这个名词出现在媒体的频率远高于“国企”。这意味着,央企的扩张速度越来越快。去年许多地方政府与数个央企签订协议,直接让央企介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无疑将“金钱即权力”的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力在金钱的巨大力量之下,可以沦为附庸。

“央”代表着:集权、聚敛、无羁。所以央企可以不受限制地聚敛财富。

 

3.     宪法→法限

宪者,限也。就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笼子”。

中国现行的宪法是于1982制定的,后经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无疑算是一部良法。如果遵行,中国完全能够成为一个“政通人和,富强昌明”的先进文明国家。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宪法在某些人的眼里无异是一张糊窗户的白纸。为何敢于公然违宪,因为宪中藏有玄机,而他们就是把握此中机关之人。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提法“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尚未健全”,事实上却是法规的数量远超于多数国家。随便哪个部门都可以制定的所谓条例,无需立法,却等同于法律,能够高于上位法,甚至可以逾越宪法。法密限民,民意不可申,民情不可抒,民志不可达。密法如细网,弱民如幼鱼,陷。

法限增多,反过来限宪,从而替权力撕开了牢笼。

 

4.     治民→殖民

正常的当国者,无不求长治久安。自古先贤就提出治民当“如保赤子”。就象父母呵护婴儿,不仅要让他吃饱穿暧,还要为他的未来作长远打算。

而殖民则是将民众当作生产工具进行短期掠夺。

在那所谓的半殖民年代,夷人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上海外滩的洋房、广州沙面的别墅及青岛的地下水道等等遗产。反观这六十年来,残留下的是些什么。现在拆的不仅是千百年前的遗产,更多的是前三十年及近二十年甚至十年八年的建筑。此中意味,何以言表。

被夺的财产去了何处,问一问外逃的贪官及暂时留守的裸官。

我们现行的房产市场体系可以说是照搬香港。要知道,香港的地产体系就是建立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之上。刮地皮——无疑是最好的殖民手段。但英国也还是反馈了香港,成为了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仅高楼林立,而且开启了民智。

 

5.     其屋→其所

“居者有其屋”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五字短句,在近两年被偷换成了“居者有其所”出现在官媒中。越来越多的政府文件及解读都开始采用“其所”。“其屋”代表的是有恒产者有恒心,“其所”则只是其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仅是伟大的杜甫的理想,也应是正常的当政者的理想。但现在却被斥责为一句“醉话”。当国者的理想就是民的希望。怎么可以弃理想,夺恒心,不以民之向为向,不以民之归于归。

 

6.     娱民→愚民

在所谓的限娱令之下,中国的娱乐节目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限娱令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一块遮羞之布。

作为人必须要有寄托。无恒心则难以有所托,就容易以娱乐为托,容易以小乐为乐。所谓知足长乐,转而言之就是“知乐而足”。

见识少、知识少者多易乐。转而言之就是:易小乐,就不会去追求见识与补充知识。民无识,即愚。

 

7.     货殖→货币

《史记》专门以一卷《货殖列传》阐述财富对国家的重要性。货殖即财富的增长。而货币只是衡量财富的一个符号,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财富的多寡。

在任何时代任何朝代,一个正常的当政者不可能会号召国民以金钱为纲。然而在猫猫之论的指引下,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其流毒不亚于文革。须知道,普通大众不会去辨析上意的利弊,而容易将其当作自己处世的标准。

虽然近几年,黑白猫已经很少出现。但是它已经化身为GDP之灵,成为权力狂欢的最佳道具。

 

8.     质量→计量

所谓质量,其根本在于“质”,即实质即品质。这本是一个常识。却又被转换到了“量”之上。计量远比检质来得轻松,所以乐于行之。这表面是个懒政,但实质并非如此。例如发源于六十年前的特供体系,其标准之细、过程之严又怎是平民可以想象的。

简单计量带来的恶果,以三聚氰氨事件为典型。最初是因“大头娃娃”事件,发掘出了部分婴儿乳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极低。于是制订检验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并采用一百多年前发明的氮含量法作为检测方法。于是厂家以添加含氮量很高的三聚氰氨的办法来蒙混过关。并在质检当局的高压推动下,这种方法迅速从乳品小厂扩展到大厂家大品牌。

此种计量方式已经不局限于生产领域,还扩张到教育、医疗、环保等等方面。甚至于到了道德的层面。几年前某市某街道发明的“道德银行”,现又在不少地方开办。

 

9.     心学→国学

此处心学不是特指阳明心学,而是“用心向学”之意。用心方可思辨,择选优劣;方可得真知,出灼见。这本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传统。然而在滚滚的“国学”浪潮中,成了快餐文化。经典变成为论坛上的雌黄,变成了水煮的鸡汤。宣传部、掮客、商人、五毛、投机者等等角色纷纷往国学里塞进私货与意识的形态。泥沙俱下之中,有多少人能得到了多少收获。

 

10. 自信→他信

自信就是对未来之确信,是建立在自身实力(财富或是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他信则是不能放眼未来,只是寻求他人他物来进行旁证自己现在的状态。

在他信的时代,总是制造数据来说话,以精确地证明自己还行。对增速的狂热迷恋,盖过了发展的实质追求。总是寻求他国的认可与称赞,以广泛地证明自己很行。以前是亚非拉的国际友人,现在是欧美的贸易商人。

在不自信的时代,往往都是“民族劣根性”、“酱缸文化”等论调横行之时。说穿了,这只不过是执政者用来推脱责任的惯常伎俩。

 

11. 人民→公民

人民实际上只是民众、百姓的同义词。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只是一个传说,更多的是螺丝钉,是根据需要到处搬的革命砖而已。

公民则是具有政治层面的意义。体现了公权与民权的一体性。

近年来公民意识的觉醒,正在荫生一股向上争取权力的趋势。待形成气候,则不可挡。

 

12. 民粹→民主

民粹就是指以国为大,以国为先的思维与行为。但是此国并非适于世界普通的国家定义,所以民粹越来越成为了护主的工具。

粹者,精华也。也就是以少数代表多数。上深得其味。

民主,本是49之前的革命口号。但后来却一度成了反革命的代名词。近几年才能开始有所讨论。

无可否认,发韧于希腊文明的民主,在其源头只是集团内部的民主,不会代表广大的奴隶阶层。但这并不是民主所谓的原罪,从而加以否认。或是就以此内部民主形式作为现行。

广泛民主终究是要通过代议制才能实现的,而现行内部民主也算是一种代议制。那么二者是否等同。答案肯定为否。后者是代替,前者是代为表达,才是真正的代表。

 

13. 无神→精神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神论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之中。所谓神,不一定就是鬼神,而是指有所敬畏,有所依傍,即是“敬与爱”。无神者,目中无天,心中无人,才会导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荒诞局面。上无畏,下则无谓。

越无神,越易以己为神。国生怪力乱神,民则六神无主,必会迷乱。

中国自古都不缺精神,即是孔子提炼出来的“仁”,就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我们才能在一次次国家分崩离析之后,重新统一而更坚固;才能在一次次外族入侵之后,国亡种不灭,反过来将外族同化,形成更强大的中国。

虽然我们现在面临所谓道德崩塌、信仰裂解,但是中国之根,民心之仁还未断绝,浩然之气还在。凝聚精神,敬天爱人,相信中国必然还是伟大的中国。

 

 

 

个人简介
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中迅速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QQ454752869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