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纵横:当前经济问题“易”解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2-11-26 13:23 | 收藏 | 投票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情况和严峻的形势,各方都在艰难求解。对此,不妨用易学的原理来做一些探究。

  易,首先是简易

  面对复杂的情况,让人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归根结底仍然是一个发展方式问题。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按照计划经济模式搞发展,结果事与愿违,迫使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沿用的还是粗放式的发展理念,还是掠夺式的增长方式,还是泡沫式的目标追求,以致发展又出现了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局面。于是,我们明白了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道理,并决心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现在的复杂情况正是在我们一心探索科学发展之时出现的,正是在我们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之时出现的,因此,看似十分复杂,实则就是一条——我们还没有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发展理念不科学,发展方式不正确,发展路径不顺畅。由此,引发出一连串逻辑“黑洞”,以致经济陷入不可避免的窘态。

  一是投资“黑洞”,投多少也没个够,投多少也无助于效益。由于一直是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致投资就像一个无底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天量投资被源源不断地吸收进去。在支撑发展速度的同时,制造出一路随行的通货膨胀。为什么要用投资来支撑这个高速度呢?因为要保证就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不能保持一个高就业率,那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权衡利弊,宁愿用经济问题去“掩盖”社会问题。明知一味用投资拉动经济不可持续,但又不得已而为之。

  二是贸易“黑洞”,扩大外贸顺差难,顺差扩大了也难。在高投资支撑高速度的情况下,平衡经济的重要手段就是发展外贸。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为此,简直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于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外贸得到空前发展。应该说,正是长期的巨额外贸顺差,成全了利用高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意愿,否则,靠高投资支撑的经济早已难以为继。问题是,在维持外贸顺差的同时,必然出现国际收支顺差,为此被动释放的天量流动性,为通货膨胀推波助澜。实质上,即使国际市场不出任何问题,可以敞开消化我们提供的产品,我们本身也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三是消费“黑洞”,内需市场本来大,然而内需难扩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而且我们也看到内需的潜力非常大,因为在高投资的同时,一直保持着高储蓄率。但是,内需却一直都处于疲软状态。在经济高速增长中迅速形成大量财富的同时,社会公众却普遍感受到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已经被各种“难”所困扰的人无力进行其他消费,而担心遇到各种“难”的人只好攒钱以备解难,悲观的消费预期导致不敢消费。于是,在本来具有广阔消费市场的情况下,内需却总是萎靡不振。

  投资、储蓄、消费、外贸,这几个经济发展的制动装置几乎都不是那么灵活,尤其是出口受外部影响很大,只有投资是可以主动的,因此,一直被充分甚至是过度使用,政府的投资行为由主动变成为冲动。但是,在全球经济走低,欧美市场同时萎缩的情况下,再冲动也没有用,冲动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产能过剩。所以,非常简单明了,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消费。只有做好消费,主要是扩大内需,经济发展中的“结”才能解开。

  易,关键是变易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句话,因为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那么,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变是没有出路的。正如驾车行驶在一条高速公路上,发现前面塞车了,仍然保持速度,踩足油门往前冲,后果可想而知。当前的经济问题,不是投资问题,而是市场问题,是国际市场萎缩导致外贸下滑,国内市场疲软以致内需不振所造成的。如果仍然拼命扩大投资,人为制造虚假需求以维持增长速度,那么,只会制造更多的麻烦。国际市场,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我们只有抓住扩大内需这个问题来做文章。为此,必须进行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首先,改革分配制度,把扭曲的分配关系理顺。一方面,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低增长;在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的同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很清晰地反映出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在向政府倾斜。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地区、行业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下降,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累加效应,致使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普遍下降,存在不敢消费的心理,最终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强对收入的合理调节,处理好劳资分配关系,合理提高劳动力价格,切实控制垄断行业的畸高收入;必须向社会提供应有的公共产品,解决居民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提高中低收入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的有效消费能力。

  同时,改革财税制度,把财权和事权统一起来。财税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利益,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利益,难度很大,但现行财税体制的明显缺陷是上富下穷、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以致掌握财权的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其投资冲动,而基层具体负责事务尤其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却捉襟见肘,难以履职。因此,往往上面好大喜功,风光无限,下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愁眉不展。于是,上面把钱爽快地花了,下面为了完成“硬任务”,只得各显神通,或在“增收”上巧取豪夺,或在履职上不去作为。最为明显的是形成土地财政,对下搜括民财,对上进行博弈。居民几代人的财富全部被吸入到房地产“黑洞”之中。所以,必须下决心改革现行财税制度,基本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把政府和居民双双从寅吃卯粮的无端拮据中解脱出来。

  关键是改革行政体制,用依法授权规范行政权。如果政府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出现,并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话,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直接投资,直接经营、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运行,都是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所以,必须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为此,要通过依法授权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促使政府做好管理者,不当经营者。把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应有的公共产品,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法律对政府的约束,以得到有效实施。通过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民众手上有余钱,心中无余悸,以打通消费渠道。

  总之,只有通过推进这些大的也是难的改革,才能为真正扩大内需创造条件,使之成为可能,把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释放出来,从而疏通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通道。

  易,其实是不易

  易是变,不易就是不变。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只有变是不变的。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只有不断求变,不断通过改革来正视而不是回避各种矛盾,通过改革来克服各种困难,经济发展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认识到,不断变化本身及其变化的规律是不变的,无论怎么变,都不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萧规曹随,省事,却误事;但不按规律办事,乱变,又会多事,甚至乱事。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对经济规律的认知能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抓住经济调整的时机,革除一切阻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

  第一,总量永远不是问题,结构才是问题。尽管统计数据表明,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仍然欠发达,我们还将长期面临加速经济发展,做大经济总量的任务。即使是欧美,其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已经很大了,仍然还需要发展,仍然还在千方百计推进发展,做大总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总量永远不是问题。但,如果结构不合理,则总量越大越难办,因此结构才是问题。当前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一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薄弱环节,投资短缺,资源紧缺,供求紧张。二是分配结构不合理。在收入分配中,过于集中到财政和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个人收入远远低于经济增长;在个人所得中,贫富差距又不断拉大。三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到50%,而一般占到70%,美国是85%;消费差距很大,城乡差距明显,奢侈性消费和温饱型消费有天壤之别;一般居民消费主要是住房、教育、医疗等保障性消费。由于这些结构性扭曲,以致供需不相匹配,总量再大也无济于事,甚至总量越大产能过剩的矛盾越突出。所以,首当其冲,必须调整结构,而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对结构进行调整。

  第二,资源配置应该靠市场,而不能靠“市长”。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是按市场原则办事,而凭借行政权力来审批项目、决定投资,就是按长官意志办事,既不是市场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是赤裸裸的权力经济。权力配置资源,没有什么原则可言,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就是凭意志办事,跟着利益(个人的、小团体的)走。于是,盲目建设、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产能过剩,才在不断的谴责声中一直招摇过市,而任何人都无需负责。这样,经济结构怎能不被扭曲?经济何以健康持续发展?所以,当务之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抓紧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政府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市场体制建设,健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规律办事。

  第三,发展常态不平衡,但本身要求平衡。应该说,一切经济问题都来自于发展不平衡,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本身要求具有平衡性。但经济发展又不可能在每一个时点上总处于平衡状态,恰恰相反,不平衡才是常态,经济总是在不平衡中趑趄前行。所以,要求平衡发展,是规律,是不变的,而不平衡的情况是在不断出现,不断变化的,因此,必须通过不断调节来保持其平衡性。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储蓄、投资、贸易和消费不平衡。二是区域、城乡、产业不平衡。三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平衡。只有保持经济发展动态上的平衡性,才有望实现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这些看起来非常简明的带有常识性的东西,却是本质性的不变的规律。只要抓住本质,掌握规律,并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就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化解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衡、协调、持续发展。(作者:张鉴君)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