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货币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迟竹强 原创 | 2012-11-29 07:20 | 收藏 | 投票

   打远古开始,人类的思想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眼中竟会完全不同,所以有了“名物之争”,有了唯心唯物的哲学体系。经济生活中,同为货币因为观点不同进而也衍生出了两种迥然相异的社会制度。

  在美国货币是负债,而在中国货币被视为一般等价物。美元的背后是期货,是意识中将来会有的商品,而人民币背后是现货,是为了分配现有商品而人为创造出的一般等价物。这是文化和历史不同造成的差异,反应了不同的思考问题的逻辑。

  在古代有甲乙两人,甲某天无法打猎了就跟乙说,你把你昨天猎到的那头鹿给我我明天还你,为了空口无凭甲给乙打了借条,这个借条就是美元的理论基础。随着人际往来的日趋复杂,甲给乙打的借条往往会流落到第三方手里,人们逐渐习惯了只认借条不认人,再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统一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借条,这种统一的借条就是钱也称货币。有时候甲前一天借了一头鹿可是第二天用一口猪去还债乙也愿意,因为大家认可猪和鹿是等值的,于是借和还在货币的作用下演变成了买和卖。因为没人愿意接受昨天借出去一头鹿而今天对方还来一只鸡就想撤借条的行为,所以美元能够保持币值稳定靠的是它的“期货”本质。某人手中的货币既是市场对他过去劳动的度量也是他可以向市场中其他人索取其劳动产出的债权凭证。同时人们也给货币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诸如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等,但对其本质最准确和形象的理解依然是借条,它度量并记录着某人因为消费了他人的劳动而欠下的债务。

  最初人们用黄金来做这种“通用借条”,因为黄金是私有的,人们发明了银行,银行的作用是把黄金存放在一起,想买东西的人向银行去借黄金,卖出了东西的人把黄金存进银行,通过这样重复利用的办法使得原本无法进行的交易最终能够完成。每个借款人都有还债的义务,因为钱并不是属于银行而是属于储户(银行的债权人)私人所有。从银行借的钱被借款人花出去之后又会被另一个人存回银行,银行可以再次把钱借出去。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最终市场上流通的所有钱都可以看成是某人从银行借出来的债,于是银行由连接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中介机构变成了债务货币的发行机构,银行家们靠一个债权人的概念就轻松的掌握了债务货币的发行权。

  为了聚拢更多黄金并保障债权人的财产安全银行规定:
  1、银行向存款人付利息,借款人向银行付利息,银行靠存贷款的利息差生存。
  2、所有人向银行借钱必须提供价格不低于所借款项的资产作为抵押。

  这两项基本制度是最初银行体系存在的基石,因为没有利息就没人愿意把黄金存银行,而假如无需抵押那么借款人失信最终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崩溃。但是这两块基石是如此的不稳固,它先天的缺陷会必然性导致整个经济系统频繁出现各式各样的危机。

  第一条制度:银行并不会去问存款人的钱是哪来的,不需要也不可能。但这却隐藏含着一个问题,因为一个人借来的钱花掉后会变成另一个人的存款。花钱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花了的钱你不可能再要回来而借来的钱却有可能还不上,这个贷款变存款的不可逆过程必然会埋下一钞多主的隐患,从而使银行系统难逃因挤提而崩溃的命运。

  第二条制度:首先是想借钱的人有没有抵押物的问题。答案是没有抵押物的人只能先出卖劳动赚钱,然后才有可能享有其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是造成贫富分化并使贫富代际遗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抵押物的价格谁来定的问题,如果是由市场来定,那么价格波动怎么办?涨了好说,借钱的人肯定能把债消了,可是假如跌了呢?那么从银行借钱的人不如不还债直接把抵押品卖给银行还更划算些,而一旦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银行必定难逃破产的命运。

  商品=资源+劳动力,如果资源可以无偿获取那么商品=劳动力,一个经济体内劳动力的数量短时间波动不大。
  货币总量=资产品价格*资产品数量(*是乘号)。
  由于资产品价格和数量必然会变动,因此抵押贷款制度下货币总量与商品总量相等的可能性不大,同时由于资产品分布不均必然造成货币分配不均,这样资产品必然会成为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不安定因素,经济体内货币数量的波动使得人们不得不时常体验通胀和通缩的痛苦滋味。

  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交易周期的延长,经常性会出现黄金不够用的情况,人们开始全世界范围内去找黄金。可那个时候几乎世界上所有地方都是用黄金当货币的,没有了黄金本地的交换就无法进行,于是不间断地战争开始了。
  为满足战争需要,政府开始大量找银行借钱购买各种物资。政府借债要靠收税还,政府多借钱必然造成税负增加,而税负增加又必然造成纳税人生产生活成本增加,纳税人成本增加又必然要靠涨价才能重新平衡,商品价格上升需要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增加,而金本位时代黄金产量有限跟不上货币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经济崩盘。为了保障民生并防止经济体崩溃,人们开始限制政府随便借钱的权力,同时发明了中央银行制度,用这种银行中的银行来控制市场中货币总量,并由央行扮演最终贷款人角色作为人们一定能把存到银行的钱取出来的保证。

  随着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黄金再一次不够用了,但这一次人们无法再用掠夺的办法来获取黄金了,因为伴随两次世界大战世界上存量的黄金基本已经被集中了起来,而由于黄金的开采速度远远跟不上需求扩张的速度,无奈之下全世界终于集体进入了纸币时代。

  纸币时代理论上货币数量可以无上限,只可惜银行体系与生俱来的缺陷并不能靠无限增加货币数量来解决,这缺陷我们可以用两个悖论来说明:
  悖论1.假设某经济体内货币总量是一个定值,该经济体内所有钱都会被存进银行,然后银行把所有钱借给一个企业家让他去创办企业。如果这个企业家能够把银行的借款还清,那么他就一定可以把银行所有的钱都赚到自己名下还有余,而当他想去银行把钱取出来的时候他一定无法做到,因为他的钱比全社会货币总和还要多。
  结论1.全社会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家赚的钱必然是另一个企业家亏损的。因为银行必须接受一部分钱借出去就收不回的现实,所以经济繁荣必然造成银行经营风险(客户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客户的借款是银行的资产。企业家回本并盈利实质是银行的债务增加而债权减少,企业越赚钱银行越危险)。
  结论2.在市场无法保证大规模增加抵押给银行的资产品数量的前提下,银行必须想办法推高资产品价格,否则银行会破产(由于结论1的存在,银行必须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债权来平衡资产负债表)。资产品价格必然有上限,因此银行早晚会倒闭。

  悖论2.假设全社会的资金属于一个人A,他把钱存到银行然后银行把钱借给了B,B拿了钱之后直接去赌博把钱输给了C,那么银行的钱到底是属于A还是属于C?
  有人要说这个悖论不存在,因为B是有抵押物的,把抵押物卖了就可以同时给A和C付钱。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很多情况会使银行无法及时的把抵押品变现,比如不到B的还款期限,不确定B能否还钱的情况、比如放款时估高了抵押物的价值,等需要变卖资产时发现卖不到当时放款数量的情况、比如到了想卖出资产时发现国家法律根本不允许卖的情况,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情况。到这个时候银行除了求老天保佑别让A和C同时出现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伴随央行制度的还有存准率和货币乘数概念,央行规定每家商业银行都需要把客户的存款总额按照一定比例交一部分给央行,这个比例就是存准率,是由央行定的。而货币乘数的概念我们用下面这个过程来解释:某君A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银行留存其中的20%即200元为准备金,其余的800元被银行借给了B。B将800元钱花掉最后落到了C手里,C把800元存入银行,银行又将其中的20%留做准备金,再将80%的钱,即640元借借给D。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银行的准备金达到1000元为止。如果银行每次都按20%留存准备金的话,可以证明20%的倒数为数值5。这个数值就是货币乘数。乘数的意思是,最初的储蓄存款,能够数倍地创造更多的存款,和相同倍数的贷款。乘数为5表示5倍,就这样最初的1000元存款创造了5000元的存款,换一种方式其实乘数5也可以理解成银行的钱同时归5个人所有,这5个人中随便哪个都可以把银行所有钱取光让剩下的人一分也拿不到。
  结论1.银行的生存周期完全由随机规律决定,银行倒闭与经营好坏没有必然联系。
  结论2.银行存准率的波动会让大批人发财或是破产。


  同样在古代,一个部落组织集体去打猎,一天下来获得的猎物很多,为了能够分配的更公平,部落首领首先规定一斤猪肉1块,一斤羊肉2块,然后把猎物集体称重算好所有东西值多少钱,再然后领导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给参与狩猎的人分钱。这是人民币的理论雏形,人民币得以正常流通靠的是政府权力参与发钞和定价。

  话说当年二战之后新中国成立,毛泽东领导的政府选择了在生产、资源分配、发钞、商品定价等各方面都由政府统一计划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当劳动者们发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之后,国人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最终全体国民陷入了普遍的贫困当中。毛死后有感于中西方贫富的鲜明对比,深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邓小平带领国人开始了抛弃计划转向市场经济体系的探索,因为完全不知道市场经济究竟会将国家引向何方,举国上下对市场充满了怀疑、恐惧、甚至敌视等各种负面情绪。但不论怎样最终凭借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思想解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勇敢的改革之路。

  改革从农村起步,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标志的农业改革一经推行就大显神效,迅速坚定了全国人民改革的决心,为随后进行的各项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础。农业改革后,为了保证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即便出错也不至于情况完全不可收拾,中央确定了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思路。围绕为企业减负、促企业提效展开的改革最终形成了诸如粮食、水、电、煤等基本商品的价格由政府主导,大型央企负责具体生产、销售,其他商品的定价、生产、销售等完全放开交给市场的整体格局。

  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对其所处的金属铸币时代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论断被奉为永恒真理,经过学校几十年教育传扬,再加上30年计划经济的实践使人们对货币的这种认识深入骨髓,成了不证自明的公理。商品多了钱就要多,这个结论同样的顺理成章不辨自明。经历了地方政府强令中国人民银行发钞带来的通货膨胀,朱镕基任上将地方政府直接通过行政发钞的路堵了。这样钱从何来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钱从何来呢?改革之初,中国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缺管理经验,除了劳动力什么都缺的现实逼迫下,政府决定开放市场用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换取国家发展的一切所需,依据顺差数额发钞成了政府可以选择的最好的印钱之路。在强制结汇的政策下,央行收到1美元就为市场提供8元人民,经过银行货币乘数的放大后最终市场上可以多出几十元人民币流通。

  伴随农业改革、企业改革和银行改革,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利改税和分税制改革。十几年后回望上世纪的改革,对比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其中心思想竟然是围绕为政府增收展开的,靠农业改革、企业改革和货币发行机制改革做大蛋糕,用税制改革切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而由改革带来的社会保障缺失和由货币增发带来的通货膨胀等问题则被放到了次要位置,甚至被选择性无视了。

  在企业改革之前进行的利改税改革中,政府放弃了对企业以资产权力为依据的利润上交方式,改为以政治权力为依据的缴纳所得税方式。改革之后政府无需为企业担责任但企业却需要为政府尽义务,计划经济时代高积累沿袭下来的政府和企业的分成比例被用税率的方式继承下来。现实中竞争使得中小企业很难维持那样高的利润率,于是这项改革最终的结果是小中型国企普遍破产倒闭,明显不符合经济发展现状的高税率成了税务部门选择性执法、突击执法、权力寻租的腐败根源。而正是靠这种有法不依、人治大于法制,看起来属于政府腐败的办法政府维持了私企实际税负仅为国企税负20%到50%的状态,一定意义上保护了私企的经济活力。在马克思主义典籍中资本家是假恶丑的集中代表,信仰马克思的人们希望由政府扮演那个真善美来代表他们与资本家做斗争。现实社会中政府和国企被高税负这个利润分成机制连接成了一个坚强的利益共同体,凭借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特殊的垄断地位,政府用手中的发钞和定价两大权力轻易的通过涨价为自己和国企谋取利益,而私企则处于几乎无时无刻不违法、随时可以被政府捏死的状态。经济生活中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成了市场资源利用不公和运行规则不公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企业改革后为扭转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比不断下降的局面,政府又推出了分割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的分税制改革。分税制后由于事权划分不规范,经常出现的上级政府“花钱”下级政府“埋单”现象,加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不少县、乡政府只能靠向银行借债度日,迫于生计地方政府不得不琢磨各种来钱的办法。抵押贷款制度下,市场上的货币要靠经济体中资产的数量和价格支撑,货币增发的高速度需要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度。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土地这一资源显得日益稀缺,苦于“吃饭财政”的地方政府最后不约而同的找到了卖地这门无本万利的好生意。由于卖地不但能解决政府人员的吃饭问题还能使地方官员们获得以GDP衡量的高政绩,因此举国上下各级政府官员都养成了在利益驱动下的“增长癖好”,而最终靠卖地也使大小公仆们全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上下几千年,政府高速致富的结果从来都是百姓高速致贫,互联网上风传的一个小故事道尽了百姓的心酸:

  兔子月薪5千,打算用20万建一个窝。
  狼不允许,说私自建就是违章建筑,只允许向王八买。
  王八是搞房地产的,先用20万贿赂狼取得开发权,再用50万元向狼买这块地,投资10万元把兔子窝盖好,向兔子要价200万元。
  兔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向狐狸借200万元,连本带利300万,20年还清,兔子全家二十年给狐狸打工。
  狼、狐狸、王八都赚了钱,只有兔子亏,连孩子也不敢生了。


  30年顺差的积累使我们攒下了价值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靠这3万亿美元总共向市场投放了80多万亿人民币,而这80万亿中有一半是属于政府和国企的。先垄断再提价最后押给银行,银行发钞经济总量增加,这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不可言说的秘密。政府卖地价高者得、国企涨价永无止歇、顺差被银行的货币乘数放大给他们提供无限的资金支持,这三者结合起来凭借手中本为保障民生而被赋予的无与伦比的权力,通过不断的涨价涨价再涨价,把无数人的辛劳不断的蒸发蒸发再蒸发,光鲜的城市外表、官员的政绩、皇亲国戚及形形色色的食利者锦衣玉食的背后是无数人活不起的哀号。手握市场定价大权的老爷们确实是不知道他们天文数字的“权利”背后是无数人几年十几年辛劳的灰飞烟灭,把无数国人同胞逼上冻饿而死的绝路他们有的不过是何不食肉糜的困惑。靠发展能解决问题,但靠发钞和涨价却只可能制造问题。看看医疗、教育这新三座大山中的另外两座再加上类似庞氏骗局的养老保险,全体中国人似乎已被逼到了地狱的门口。市场带给国人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贪污腐败黑社会,我们拥有的到底是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还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主义,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怀念毛泽东怀念计划经济的呼声,中国会不会发生政治动荡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切的一切,让人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反过头再来看看美国,打赢了冷战的美国一瞬间成了没有对手的世界一极,美元变成了世界追捧的货币,随着“绿纸片”源源不断的流出国门,美联储也需要不断开动印钞机来补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美联储印了钞票发给各银行,银行却需要把钱借出去才能流向市场。借钱需要抵押,世界范围流动的美元是需要国内的资产品价格来保障的,于是为了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元的渴求,美国人就也同样需要面对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的房子、教育、养老问题。因为不论再怎么零按揭,再怎么提高年限,钱借了终究是要还的。面对着似乎永远上涨的资产价格,面对着似乎越来越难以增加的收入还不起债的人只能选择违约赖账。就像当年人们还在用黄金的时候一样,钱借出去就回不来了,那么银行可选择的也就只剩下了破产倒闭这条路。

  不同的国家相同的问题,要问为什么?只因为少数人的幸福终究是要建立在多数人不幸福的基础之上,市场由两个基本元素构成,货币和商品。市场由两项基本权利构成,发钞权和定价权。交易无非是对商品债权债务的转移。借钱是需要还的,不是自己还就要转嫁给别人让别人还。美国人民的不幸在于银行控制着发钞权,银行家逐利的本能使他们争抢着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中国人民的不幸在于政府、国企和银行的三位一体牢牢的掌控着定价权,轮番上涨的物价让无数的穷苦大众再怎样的辛劳也无济于事。而凭什么这些人可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不幸的基础上,权力!一切都是权力!因权力而权利!基于经济人的逐利天性,市场上自来就有4种人:
  一种是可以靠资产获得货币的人,他们希望资产涨价,越高越好。
  一种是持有货币想拥有资产的人,他们希望资产跌价,越低越好。
  一种是靠雇佣别人劳动生产商品卖钱的人,他们希望被雇佣的劳动力降价而商品涨价,自己能赚的越来越多。
  一种是靠出卖自己劳动赚钱换取商品的人,他们希望自身的劳动力涨价而商品降价,使自己手里有限的钱能带给自己更多的福利。
  4种人在这个世界大市场中博弈,每种人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利而减少自己的义务,所有人争夺的无非是发钞与定价两权。

  现行的债务货币体系下,钱是某人A用资产抵押从银行借来才流入市场的,是A对银行的债务,对市场来说流通中的货币实质是A给银行打的统一制式的借条;商品=劳动力的前提下,A购买B商品的交易中,A付出的货币实质是银行对A的债权,最终A需要卖出商品给B才能清偿对银行的货币债,基于这样的观察,A购买B商品的交易可以看做A对B的商品欠债,所以对市场中交易的双方来说交易是债权债务的转移。对A来说货币是他对银行货币债的债务,对B来说货币是他对A商品债的债权,但不论货币是债权还是债务它都不是一般等价物,因为靠抵押从银行借钱的发钞方式决定了没有任何的劳动凝结在货币中!对市场来说,一个人借钱是向市场注入货币,而还钱就是向市场注入商品,既然货币和商品是同一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本和其他人无关,那么为什么非要引入一个债权人的概念?要知道,正是凭着这个子虚乌有债权人,政府和银行才把持了货币的发行权,不劳而获的享受着源源不断的铸币税;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所谓的债权人才会有高房价、银行倒闭、金融危机。

  现实状态下商品=资源+劳动力,如果通过制度保障资源可以无偿获取,那么商品=劳动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取消抵押贷款制度,使每个人都只能靠劳动赚钱,这样的前提下货币因度量劳动力而存在,是一个劳动者付出了多少劳动的记录,货币=(-劳动力)。确立等价交换的交换机制,那么货币同样也是一个个体消费了另一个个体多少劳动的度量。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那么仅仅通过改变货币的发行机制而不是取消市场,我们就可以实现资源按需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商品和货币是对市场同样重要的两块基石,二者不可或缺其一。

  假如给每一个人都建一个货币账户,每人都有一定的借款额度,无需抵押。所有人使用统一的借条,这种借条由银行统一印制跟现在用的钱一样,使借条可以不找专门的债务人兑现。银行可以存钱取钱,但不能贷款。

  A卖给B 一斤粮食B给A100元(形式是给钱,实质是欠债),交易过后A的个人账户(+100)B的个人账户(-100),为了还债B去给C理了头发C给B100元,C的账户(-100),B的账户(0)B不欠债了,C有一瓶农药卖给A于是大家账户都归0。借条每个人都有权力打,借款额度有限造成的生存压力就会促使每个人都自食其力,只需要有一个公平的定价机制市场就可以永远维持下去。

  给每人一张信用卡,可以透支一定额度的钱,这样所有人都有创业资金。最多和朋友亲戚几个人凑一下都可以开始自己的小生意,可以创造无数超微型企业。

  从自己的信用卡透支不用付利息,大力的发展股市和债市,让资本市场成为汇集各种资金的场所,我们有13亿人,刨掉18岁以下的,假设每人有5万的额度那么所有人加起来也有差不多50万亿资金,干什么也 够了。

  大力推动股市、债市以及其他各种有利于资本流动的市场机制形成。股市应该用登记上市制度而且不应该有限制,哪怕只有一个人只要他想在股市融资也应该给他机会。股票应该是能够取得现金分红的凭据,上市企业无限量自然可以避免股市变成企业可以不靠分红就能轻易融资的变种赌场,企业必须靠分红取悦股民才有可能融资,个人可以靠分红获利,这样的市场才可能真正和谐。

  人人都可以凭借自身能力创业,人人有机会靠劳动致富而不是靠家世背景发财,这样的市场可以无限活力。即便有人因为投资不当而把自己的额度赔光,因为市场永远不缺新企业所以永远不缺就业机会,勤劳的人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这样的发钞机制中没有债权人概念,所以不会有债务乘数的放大效应。这样的市场不可能有经融危机、债务危机。

  这样的发钞机制中没有资产品概念,所以不会有银行和房产商合谋的高房价,也不会有因为资产涨价造成货币集中的贫富两极分化。

  这样的发钞机制中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取决于成年人口数量,所以国与国之间没有汇率波动的可能。

  这样的发钞机制中货币数量稳定所以物价必然稳定,所有人都可以放心赚钱,不用担心劳动成果被通胀不知不觉偷光,社会可以很稳定。

  这样的发钞机制中只需要打击垄断,就可以使贫富分布均匀,靠贡献大赚钱没人会反对,靠勤劳致富只会受人尊敬。

  这样的发钞机制中只需要简单的维护自由市场就可以实现劳动是自觉、人人机会均等、资源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正确的认识商品和货币的关系,那么就不需要仇视私有化,所谓的全民所有不给你用等于全民没有,不提所谓的全民所有但你能用就等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是一切归国家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利为民所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00年前的封建社会全面瓦解与取消铸币通行债务货币息息相关,100年后让我们期待一个信用货币的新时代吧!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