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的阿根廷之二

迟竹强 原创 | 2012-11-30 07:28 | 收藏 | 投票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世界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对农牧产品的需求下降,导致出口困难,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农牧业出口国家受到沉重打击,为满足本国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开始了以替代进口量为主要方式的工业化进程,这个时期,阿根廷的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取得迅速发展。

  1. 20纪30-5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主张工业化的一派占了上风,进口替代模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阿根廷的主流经济模式。但是进口替代使阿成为一种几乎完全封闭的经济,导致了物价水平过高,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货币不稳,危机不断。

  1930年大危机大萧条期间,由于停止进口,实行进口替代,阿根廷国内工业取得迅速发展。1944年工业已占GDP的22.8%,而农牧业为20.1%。也就是说,工业超过了初级产品的生产。这是阿历史上的首次。1935年阿政府进行的工业产业统计数字表明,20年中工业有了大发展。其中,1913年,工业企业39200家,1935年上升到40600家。1913年有工人383500,1935年达到544000人。一批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出现,大企业拥有全部就业劳力的40%,表明工业集中的进程已经出现。

  国家通过建立行业管理局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行业管理局的功能主要是稳定市场,保护中小生产者。政府通过融资干预生产,确定最低价格,收购过剩产品,调解供求关系,以此调解市场。进口替代模式的实施,导致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逐步扩大,国家对经济特别是金融的控制不断加强。1934年阿根廷成立中央银行,其资金为合资,由国家和私人资本构成。原来由国家银行行使的调解信贷、控制市场的功能,改由央行承担。

  到1945年结束的这个阶段里,主要出口商品是农牧业产品,而工业陷于停滞,通胀水平与经济能力不相符,金融体系一片混乱,储蓄崩溃,外债危及经济增长和国家信用。

  为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掌控,1945-1946年庇隆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国家为银行储蓄担保,改革中央银行、国家银行、抵押银行、工业信贷银行组织法,国家掌控工农业的生产,信贷、保险和国际贸易。建立第一家合营的钢铁公司和一系列国有企业,包括工业、航空、海运、铁路、天然气、通信、钢铁和石油等企业,并通过关税、信贷优惠政策推动工业的发展。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