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代序)

党双忍 原创 | 2012-12-01 10:42 | 收藏 | 投票

  前不久,写作了《一棵树的思想》一文。仔细想想,树怎么可能会有思想呢?思想是人类独有的灵性能力。树没有思想,是树的功用幻化为人的思想,幻化为人的感情,人把思想、情感付托在树之形象上。树没有思想,却有功用。树之功,为人用。如果说,我们是在为人民服务,树也是在为人民服务。如此,这里的问题是:树的功用是什么,树的服务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树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让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新时期林业工作者的职责所系、责任所在。

  树的功用和服务是什么呢?一棵树,就像是一架有生命力、自如运作的“智能机器”。这架“智能机器”具有提供多种服务的功能。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逐步展开深入分析讨论。

  其一,树产品。树在生命代谢过程中的物质生产,直接满足了人的消费需要。森林是人类老家。森林养育了人类,说到底是树养育了人类。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树的经济价值。比如,树的生命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果实、叶子、花卉,以及液汁,人们采集之,用作食物药物。在人类早期,以树构成的森林是最主要的食物药物来源;树的柔软枝条,人们采集之,用以编织生活用具;树的干、枝甚至是根,人们采伐之,用以构筑支撑物。树生长发展的全部构件,都是生物质能源,是人们生产生活用能的重要来源。早期林业的重点就是开发树产品,经营树产品。经营开发树产品形成的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当今树的产品生产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劲。

  其二,树生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树是森林的主角,植物界的主角,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角。树叶是最前卫的生态战士。植物“光合作用”的最主要阵地在树叶,树叶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由此推动树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吸收二氧化碳、蒸腾水分的过程,也是“吸碳放氧”、“净化空气”的过程。树的枝叶的集合便是树冠,树冠可“调节气候”,防止“风沙”吹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炎炎夏季,无论城乡,树冠之下的“树荫”也是树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树的干枝支撑着树冠,并向树冠顶部输送水分养料。树的根部也是树的根基,支撑着树的地上部分。树根深扎土层,从土壤中提取水分养料,并通过树的干枝输送至树的顶部。枝繁叶茂,树大根深。树高千丈,其功在根。树冠接收天然降水后,由叶子、叶柄、枝条、茎杆,渐次下行至根部,进而渗入土壤,可防止“水土流失”。大地有了树,有了森林,才有生机,才避免了“赤身裸体”,免受“风吹雨打”,才具有生物多样性,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三,树景观。树是充满生机、富于变化的生命体,是人们审美体验的重要对象。树的基本色调是绿色。人们喜欢绿色,是因为绿色是和谐色,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生命向上的力量。树的花、叶、枝、干呈现不同色彩。随着树的年龄变化,四季变化,地理变化,太阳光照射角度和强弱变化,以及风力风速、降水降雪等变化,树的颜色、姿态发生流变,由此生成了树的“色彩美”和“流变美”。树根、树干、树枝、树梢、树叶、树冠以及树林,或伟岸挺拔,高耸云端;或屈曲虬枝,婀娜多姿;或亭亭玉立,小鸟依人。由此,构建出各种美丽的几何图形,这就是树的“线条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树是生长地环境的一部分,树与山、水等地理环境融合统一,由此构建出了树的“和谐美”。古树名木,以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人文故事,带来崇拜生命、崇尚先贤的心灵感受,由此构建起树的“人文美”。树之色彩斑斓,树之姿态万千,树之种风情万种。

  树产品、树生态、树景观是树的三大基本功用,也是树的三大基本服务。树的不同功用具有不同经济学和生物学特质。(1)树的产品服务(即“产品树”),有一定数量要求,主要利用相对集中连片、水肥条件较好的平整土地、缓坡地。适应市场化需要,突出规模经济效益,强调产品树要整齐划一和产品的标准化。平整土地林产品产出远远高于同样面积的坡地产出。(2)树的生态服务(即“生态树”),也有一定数量要求、规模要求,但各类林业用地均适宜于栽植生态树,不仅不强调整齐划一,而且更强调因地制宜、突出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性。山坡地、边远山区、生态脆弱区是栽植生态树的“主阵地”。(3)树的景观服务(即“景观树”),对数量和规模要求不很严格,要求色彩丰富、线条优美,随着人们视线和四季变化而姿态万千。景观树主要适宜于人群集中、人流密集的区域,重点是城乡居民点周边、道路两旁、渠道河流两岸和风景名胜游览视距区。风景资源丰富的森林,可开辟为“森林公园”,营造都市人休闲度假览胜的好去处。

  树的三大服务有“竞”有“合”。从“合”的方面说,(1)产品树、景观树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生态树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2)产品树、生态树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景观树所提供的审美服务功能。(3)生态树、景观树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产品树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功能。从“竞”的方面说,(1)产品树、景观树的生态服务功能赶不上生态树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2)产品树、生态树的景观服务功能赶不上景观树所提供的景观服务功能。(3)生态树、景观树的产品服务功能赶不上产品树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功能。这里,我们可以将树的三大服务功能各表示为一个圆。这就有三个圆:代表产品树的产品圆、代表生态树的生态圆、代表景观树的景观圆。这三个圆放在一起,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交叉重叠部分。其中交叉重叠的部分就是三大服务功能“合”的领域,之外的部分就是“竞”的领域。需要特别指出,木材生产与生态效益、景观效果具有较大的矛盾冲突。一旦索得木材,树的生命不复存在,一损俱损,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将失去载体,随之消失。

  树的三大服务功能分别造就大林业的三个部分,即产品树形成的产业林,生态树形成的生态林,景观树形成的景观林。由此,铸就“三元林业”,即产业化林业、生态化林业、景观化林业。(1)产业化林业:开发利用树产品的林业。主要是干果、水果、茶叶、木材等。产业化林业是公众所熟知的创造货物财富的林业,也是能够进入国民经济核算,计入GDP的林业,可以称之为“创造GDP的林业”,也可以叫做“小林业”。(2)生态化林业:开发利用树生态的林业。在各类树木中,生态树的面积最大,并因此创造了巨额“生态财富”。蓝天白云是山清水秀的“陪衬色”,为人类所共有共享。人们能够感受到生态树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但却没有创造出一致认可的衡量生态树所提供“生态财富”的核算体系。生态树面临“计量尴尬”。(3)景观化林业:开发利用树景观的林业。景观树主要是栽植在城居民居住区、厂矿企业、道路沿线、河流两岸以及游览区周边的林带、林片。树之美,人之爱。居民、游客和过往路人享受着景观树带来的审美体验。关于景观树的价值核算,同样面临着“计量尴尬”。大家都在不受限制地享有生态福利、欣赏美景、感受幸福,但“两个尴尬”使得生态树、景观树创造的巨额财富没有进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有产品树创造的财富进入GDP核算。也就是说,实际上树所创造的财富要远远大于已经计量的经济财富。这种价值扭曲现象,使得树的实际贡献得不到全部确认。林业工作者为生态树、景观树鸣屈喊冤,但难以困境突围。

  产品林、生态林、景观林,三者面积加总,就是森林面积。一个区域的森林面积与国土面积之比率就是森林覆盖率。因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各地森林面积构成不同,产品林、生态林、景观林的面积所占比重不同,也就是说各地林业的三元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有的区域具有发展产业化林业优势,产品树形成的产业林面积比重大;有的区域具有发展生态化林业的优势,生态树形成的生态林面积比重大;有的区域具有发展景观化林业的优势,景观树形成的景观林面积比重大。生态化林业和景观化林业比重越大的区域,其林业所创造的总财富中可核算的部分也就越少,林业的总贡献就越难以得到有效的经济与社会认可。因此,我们看到,森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的区域,未必就一定是林业创造GDP多的区域,甚至出现“森林大县”是“林业小县”的扭曲现象。

  树多功能服务的性质,导致树的经济分析和市场分析难度增加。产品树也具有正的外部性,即明显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但树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一个人的消费将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所以产权边界比较清楚,产品发展和基地建设遵循着市场经济一般原则。生态树的产出是“生态美”。“生态美”的正外部性非常明显,上游青山绿水就是下游居民的生态福利。树生态不具有排他性,一个人的消费不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产权边界不够明晰。树生态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市场失灵、竞争缺失。景观树的情形更为复杂。村镇周边、道路两旁、河流水系两岸,在这些“公共走廊”栽植景观树形成景观林带(是“景观走廊”也是“景观画廊”),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人们尽情获取审美体验,但不导致美景减少,加之人群流动性较大,享受美景的人们不必为此付费。在树景观游览区(主要是“森林公园”),表现出一种中间情形,虽然一个人的观赏并不妨碍另一个人的观赏,但排他是有可能的,或者是出于控制树景观区域消费者数量的需要,可以向进入景区的消费者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以部分抵偿基础维修和经营成本。新时期的林业工作者应当兼备林学、经济学、生态学、景观学知识,其要求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森林是大地的植被,也可以视之为“大地的衣裳”。树是织造大地衣裳的核心元件。在前农业化时期,一切皆自然,大地装点着天然森林,生动无比,美丽无比。后来,人们无节制索取树产品,不计后果砍伐树木,迫使山川大地衣不蔽体,赤裸身躯,丑陋不堪。树产品减少,树生态脆弱,树景观丑陋,树环境危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再后来,人们树生态意识觉醒,加之工业化积累的财富和技术,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森林,让赤裸的大地重新披上绿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希望大地不再赤裸,希望绿色多起来。树多起来了,地绿起来了,人们树景观意识觉醒,要求返璞归真,重回自然,追求生态美、森林美、自然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升树生态,让大地披绿衣。下一步就是,提升树景观,让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绿而美,富而美。这是植树造林进入新阶段的显著标志。

  我们正处在大规模植树的时代。根植于三点原由:(1)近30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涌现了大批城镇新区、厂矿企业、交通路网,以及河道堤岸,需要通过植树造林,绿化美化。这为栽植景观树开辟了新空间。同时,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城镇居民,休闲度假野外旅游需要增加,促进了森林风景资源开发,森林游乐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2)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升级步伐加快,作物单位面积产出大幅度增加,加之人口增长受到抑制,有效实现了农业用地节约,另外,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让山林休养生息,大规模退耕还林的条件成熟,通过飞机播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多种途径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森林。(3)迈过了“以粮为纲”阶段,实现“温饱”向“小康”跨越,食物需要向多元化发展,林果发展既有土地与技术支持,又有新的市场需要,栽植果树,增加林果面积成为现实选择。林果业的经营户数和劳动力占用减少了,每户经营面积增加,技术水平提高,集约化程度提升,林果业逐步向现代化迈进。未来10-20年,将是继续演绎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植树造林大有作为的黄金期。

  我们栽树,也是栽植希望。树连同希望一起栽植在大地上。我们希望“林业致富”。栽植产品树,开发树产品。成规模集中连片,标准化集约经营,让产品树结出更多甜美的果实,富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希望“绿满大地”。栽植生态树,提升树生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和涵养林建设,栽植更多生态树,扩张“绿色版图”,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做贡献,为实现“生态美”增绿添彩。我们希望“美满人间”。栽植景观树,营造树景观。生成美丽动人的树姿态,富于变化的树风情。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公园、园林村镇以及“景观走廊”,人们尽享树的美丽、树的情趣。

  树是具有灵性的资产,具有生机的设施。林业是创造财富的产业(树产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事业(树生态),更是打扮山川、给大地以美丽的工作(树景观)。双木为林,三木为森。以树为核心要素的森林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相当一部分。美丽中国需要美丽的树。植树是在植绿,也是在植富、在植美。要突出绿,也突出富,更突出美,让绿满大地,美满人间。直面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升级绿色版本,给力美丽中国。栽树,栽好树,让树成林,求得树产品、树生态是成就;深化绿,加快美,让树成为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使者,求得树产品、树生态、树景观是更高成就。实现“植树造林”向“植绿造美”大转变,恢复与重建美丽的森林,这是新时代赋予当代植树人的重大责任与重要使命。也是摆在当代林业工作者面前的硬道理、硬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勇敢地扛起这个责任,努力地完成这个使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出代代相传的森林文化,历久弥新的生机设施,优质增值的灵性资产。


  让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栽植的树,其寿命远比我们长。人们已知最长寿的树,树龄上万年,比人类文明史还要长,说是“阅尽人间沧桑”一点也不为过。一般的树,寿命也在百年以上。树为人民服务的时间比我们长。将来,植树的人不在了,所栽植的树还在继续发挥作用,继续为人民服务。我们现在栽植的树,服务了我们,还要服务我们的子孙。一棵树要服务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我们栽植的树,满载着我们的希望。在我们的子孙那里,这些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象征,继而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今天的森林文化,主要来自于我们前人的创造。我们正在创造新的植树史,大规模植绿造美,尽力恢复与重建美丽的森林。相信历史必将浓墨重彩记录我们这个大规模植绿造美的时代;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大规模植绿造美必将为子孙后代留下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璀璨夺目的森林文化。好植树,植好树,把树植好,让树为人民提供更长时间、更加优质的服务,让人民满意,让子孙后代满意。这是当代中国植树人的历史使命。(让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