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融资中贷款技术的考量和选择

曾刚 原创 | 2012-12-18 15:1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较高的风险和成本是阻碍小企业融资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在风险方面,由于小企业发展阶段较低,往往不具备完善的财务制度,也缺乏有效的抵、质押品,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银行很难准确评估和缓解信用风险。当然,信息不对称并不是说银行不可能获得有关小企业的各种信息,在许多时候,银行通过现场核查、清点等手段,也能获得借款企业大体的财务数据,但这种信息搜集的成本相当高昂,在企业借款规模较小时(这也意味着贷款的收益偏低),银行大都没有从事这种信息搜集的动力。除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外,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也要更高。由于每笔贷款的管理成本相近(鉴于信息不对称更严重,小企业单笔贷款成本或许更高),而小企业贷款的平均规模相对较小,这也意味着平均管理成本远大于对大企业的贷款。

  总体说来看,如何在不显著提高成本的情况下,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是解决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关键所在,而其中的核心,便是选择适当的贷款技术。按照Berger和Udell(2006)的界定,所谓“贷款技术”是“由特定信息搜集、信息筛选、放贷程序、贷款合约结构以及监控机制组合等因素所构成的贷款流程或方法”。从这样一个界定,不难看到,贷款技术事实上贯穿了贷款业务的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时时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也意味着,某种贷款技术的实施效果,具有很强的状态相关性,换句话讲,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最优的贷款技术也会有所不同。而要促进小企业融资的发展,就必须要根据具体的外部的环境,来确定最恰当的贷款技术,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适当的贷款技术也会有所不同。

  一、常见的小企业贷款技术

  早期有关贷款技术的研究,大都将贷款技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以交易为基础的贷款这类贷款技术主要依赖于“硬”信息(即各种定量信息);一种是关系融资,此类贷款更多地基于“软信息”(即各种定性信息)。在这种分类框架下,以交易为基础的贷款主要用于信息比较透明,信息不对称情况不太严重的借款人(主要是大企业),而关系融资技术则更多地用于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严重的借款人(如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

  不过,在一些研究者看来,上述这种分类存在一定的误导。首先,实践中运用的贷款技术多种多样,不仅需要克服不对称信息问题,而且也还涉及到成本控制方面的考虑,只用两种类型来概括,失之于过于粗略和片面;其次,实践中所运用的每一种贷款技术,可能既具有以交易为基础的贷款特征,又包含有关系融资的成分,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划分。由此出发,一些研究者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分类方法,以不同贷款技术最核心的风险评估依据为基础,将小企业贷款技术划分为:基于财务报表的贷款;基于信用评分的贷款;基于流动资产的贷款;保理;租赁;担保以及关系融资等几大类。

  1、基于财务报表的贷款

  按照传统的贷款技术分类方法,基于财务报表的贷款属于比较典型的以交易为基础的贷款,以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依赖于借款人的“硬”信息(即各种财务数据)。尽管在实践中,具体贷款合约会涉及到其他方面不同的安排(如质押、担保等安排),但基于财务报表的贷款技术,在根本上是以小企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因而将风险评估重点放到了主要的财务指标分析上,以此来揭示企业在未来的偿债能力。按照一般的观点,基于财务报表的贷款方法大都用于信息相对透明的企业(通常是财务制度相对完善、规模稍大的企业)。

  2、基于信用评分的贷款

  信用评分最初主要应用于个人贷款,是属于基于个人“硬”信息的一种贷款方法,以基于各种信息的信用评分作为衡量个人信用风险的指标。随着这项技术的日益成熟,实践中也开始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小企业的贷款。一些研究表明,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一些银行开始陆续在小企业贷款中采用信用评分方法,大多数银行只将其用于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也有少数银行将其用于25万美元以下贷款。

  总体上说,信用评分卡方法相对更适用于规模相对较小、信息不透明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利用相对简单的指标体系,并借助与统计方法,银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真实状况。通常而言,在面对的客户数量较多,或客户分布的地域较广时,银行采用信用评分方法,可以大幅降低信息搜集成本,提高审贷效率。因此,在实践中,大银行会更倾向于采用信用卡评分方法。

  3、基于流动资产的贷款

  基于流动资产的贷款指的是银行以企业的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及存货,等)作为评价信用风险的主要依据,这些资产既可以充当贷款的质押品,也是未来重要的还款来源。总体说来,在基于流动资产的贷款方法下,贷款决策更多地依赖于存货、应收账款以及预付账款的实际价值,而对企业信息以及企业主信息的依赖性有所降低,这意味着信息搜集成本的大幅降低。相对而言,有关存货数量及其市场价格的信息比企业内部信息更容易获取。在实践中,基于流动资产的贷款是“贸易融资”或“供应链融资”中最常见的融资技术,为小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3、保理

  保理业务是指银行买入企业的应收账款,并作为代理处理相关的账款收取事宜。这种方法与基于流动资产的贷款有些相似,即都以基础资产的价值作为贷款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不过,二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一,保理只涉及应收账款,而不包括企业存货;其二,在保理业务下,银行获得了应收账款的所有权;其三,保理业务所涉及的服务内容更广泛。在基于资产的贷款方式下,银行向借款企业只提供贷款服务,而在保理业务下,银行除提供贷款服务外,还向企业提供账款催收服务。如果银行的收款能力强于借款企业,那保理业务就可以给借款企业和银行都带来好处,企业能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而银行则能在利息收入之外,获取催收服务收费。

  4、租赁

  租赁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融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由贷款人买入固定资产(多为机器、汽车和土地,等),并将其租给借款人使用。借款人定期支付租金,并在租期结束时,选择是否买入该资产。与一般的融资方法相比,租赁对借贷双方都能带来好处。对借款人来讲,短期能有效减少资金的占用,以较小的成本实现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对贷款人来说,这笔贷款的本金(即出租的固定资产)始终都置于其控制之下,只要其价值稳定,就能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而无须关注借款人的信用情况。

  5、关系融资

  在关系融资贷款方法下,银行主要依赖小企业或企业主的“软”信息,来评估相关贷款的风险。这种信息的获取,大多需要通过与企业的较长时间接触,而信息获取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对企业和企业主的调查,也有可能来自与之相关的企业,也可能来自于该企业的消费者,等等(Petersen和Rajan,1994;Berger和Udell,1995;Degryse和Van Cayssele,2000)。不过,获取软信息的难度较大,成本也偏高,而且,除信贷人员以外,这些软信息也难以被观察和证实,由此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相比而言,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适合采用关系融资技术,因为其业务经营集中于较小的地域范围,且管理链条较短,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取并处理非正规的“软信息”。而且,从客户类型上看,小企业中的微型客户,由于其更缺乏标准信息,更适合“关系融资”技术的使用。

  6、基于担保的贷款

  在小企业贷款中,担保贷款也是一种常见的贷款方法,即由其他经济主体对贷款提供担保,在借款人违约时,承担还款责任。在实践中,担保的提供者大概分为几类,一是专业贷款担保公司;二是由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的担保。在上述两种担保方式中,专业性担保公司在目前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但在小企业贷款领域,也还存有一定的问题。一是相对于贷款规模的担保成本过高,增加了小企业成本;而对担保公司来说,较低的担保额度限制了其利润空间,因而也缺乏为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动力。

  而在第二种担保方式中,目前比较常见的是联保方法,即由几家借款人组成贷款小组,相互之间提供担保,在一家企业违约的情况下,其余几家企业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贷款方法最初源自于小额贷款,主要对象是个人,但近年以来,已经开始逐渐扩展到对微小企业和一些小企业的贷款。这种贷款方法的核心,在于充分地利用了关联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信息,并通过连带责任,为担保人提供了贷款监控的动力,由此降低了银行的贷款成本。不过,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联保贷款技术对外部环境变动比较敏感,虽然其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有很多优势,但由于额外成本、惩罚过度以及共谋等因素的存在,其所适用的范围仍相对有限,且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二、有关中国实践的几点思考

  应该说,上述这些贷款技术,就其本身而言,并无优劣之分,各有其所适用的环境与条件。要促进小企业融资的发展,便是要根据特定的环境,去选择最适合的技术,获得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对于我国的小企业融资实践来说,我们有如下几点看法。

  第一,在我国,不应该只存在一种适当的小企业贷款模式。如前文所述,每种贷款技术都有自身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不同时,所适用的贷款技术自然也不会不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不同地区间的外部环境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政策支持的力度、信息环境、法律观念意识以及信用意识,都有诸多的不同。这意味着,在某一地区所适用的贷款方法,在另一个地区未必有效。此外,不同类型的银行所采用的合理信贷技术也会存在差异,大银行可能会以信用评分方法为主,而中小银行会更依赖关系融资技术(强调对客户“软”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同样,小企业群体中,不同类型的客户所适用的技术也会有所差异,规模最小的微型企业往往会更适用关系融资技术。

  第二,简单增设金融机构不一定能明显增加小企业融资的供给。按照比较主流的看法,大银行通常更愿意向大企业提供贷款,从而导致了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因此,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就是增设银行机构,来扩大对小企业的资金供给。这种观念事实上并不准确。银行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管理成本一般会随规模扩大而迅速降低,而且,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多和地域分散化,银行也可以通过贷款组合管理,来降低其所面临的风险。这意味着大银行在小企业融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此外,银行业过度竞争可能会加剧贷款人的违约风险。因此,如果新的机构不是开设在金融服务相对缺乏的区域,而是在金融机构较为密集的地区,由新机构进入所导致的竞争加剧,反倒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第三,政府主要应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来推动小企业融资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政府在促进小企业融资发展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相关政策,能有效改善外部环境,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和成本。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担保(或设立担保公司)或建立风险基金,来分担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也可以通过向银行提供补贴,来降低贷款成本;除此之外,银行监管当局还应根据小企业贷款的特殊性,在监管规则方面进行特殊的规定,以降低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比如,现有风险资产计算以及风险缓释方面的规定,都不利于信息不充分和缺乏抵押品的小企业融资,这相对提高了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当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当局开始通过调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等方法,在促进小企业融资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

  第四,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不同贷款技术的选择,进而也就决定了贷款的可得性高低。比如,好的信息环境可以促进信用评分卡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贷款成本和风险,并由此提高了银行的贷款意愿。从目前来看,在一些发达经济体中,信用评分卡和其他一些基于信息的贷款方法,在小企业贷款中的应用正日益广泛,这与其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征信系统和各种信息共享平台)的发展和完善密不可分。对我国来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发展初期,数据规模和质量都还有所欠缺,而且,征信体系也略显单一,商业化征信机构和民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发展滞后。此外,基于现有数据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也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从长期看,还需要加强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形成多层次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平台,同时,应积极研究基于现有信息的产品开发,为更有效的贷款技术的运用创造条件。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曾刚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