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发展现代农业亟须繁荣农村金融市场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2-12-24 12:10 | 收藏 | 投票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议题,提出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以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现代农业的特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比较效益。这一趋势将为金融机构拓展农村蓝海市场提供契机,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条件和环境。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逐渐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相结合,以及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补充的支农金融体系,向“三农”提供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但从整体而言,目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短板。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导致农村金融供给始终存在着成本和风险“两高”的弊端,因而融资难成为“三农”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沿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后,则有望逐渐解决诸多顽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培养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培育适应产业化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不但能够将农村的特色产品真正变为现实效益,更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将大大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现代农业发展亟须引入金融资金血液。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不仅意味着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将会获得集约利用,也将促使农户、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结合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从而降低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入的成本,有助于实现农村信贷从“零售式”向“批发式”转变。而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正是因为金融资金的粘合效应,变得更为紧密和牢固,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对金融资金的吸引力。

  毫无疑问,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多元化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部分农户的高端化,将带动农村金融需求由单一的资金需求,向保险、证券、期货等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转变。不仅信贷需求会呈大额化发展趋势,承贷主体以及期限结构也会出现质的变化,这无疑需要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才能适应农业生产历史性的变革。

  毫无疑问,今后现代农业发展将与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形成良性互动,而这也意味着金融业发展的又一个契机。(作者:李文龙)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